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章 第 15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陈留郡为汉武帝时期设立,郡治位于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距离东汉都城洛阳约530里。


    陈留之名源于春秋时期陈国吞并留国,秦代设陈留县,属砀郡;西汉升格为郡,东汉延续此建制。


    陈留郡下辖17县,包括:陈留县:郡治所在,境内有鸣雁亭(春秋时卫国与郑国交战处)。


    浚仪县:原为战国魏国都城大梁,后改名。


    外黄县:春秋时宋国别都,有葵丘聚(齐桓公会盟诸侯处)、曲棘里、繁阳城。


    雍丘县:古杞国故地,城内有神井,传说能兴雾雹,有吕禄台,有郦生祠。


    圉县:故属淮阳,有高阳亭,万人聚:“王邑破翟义积尸处,冢高丈余,南北长八百米,东西宽二百米”。


    襄邑:因境内有“襄陵”(春秋宋襄公陵墓)而得名,自西汉起即为全国织锦业中心,与齐郡临淄、蜀郡成都并称三大官营纺织重镇。


    其他属县如尉氏、考城等,均为中原腹地要冲。


    东汉中期,陈留郡有17.7万余户、86.9万余口,是兖州人口最密集的郡之一。


    陈留郡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接兖州,西邻洛阳,北连冀州,南通豫州,司马迁称其为“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


    郡内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襄邑县的丝绸、陈留县的粮仓均为东汉重要物资基地。


    蔡琰第一次回到故乡,她扶着马车雕窗,望向远处青灰色的城墙。道旁野梨花簌簌落在牛车辕木上,沾湿了她月白的裙裾。


    “女公子,过了这片桑林便是蔡家庐舍了。”老仆蔡福扬鞭指向西南,车辙碾过泥泞的道路,惊起几只啄食的灰雀。“从这片桑林到西边的那几个山头都是蔡家的田产。”


    蔡琰看了看桑林,又看了看远处的群山,问“不是没入官府了吗?”


    “山头那边,两位家主大人的十来顷地(根据汉代度量制度,1顷=50亩)被查没了,蔡家其他族人的田产还在。”


    庐舍中,蔡质蔡邕得到了族人热情款待,蔡睦拉着蔡琰就往外跑,赵五娘慌忙叮嘱阿禾跟紧阿琰。


    前一天定是下过雨,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桑树刚刚萌芽,一些桑芽鳞片裂开,幼叶叶尖微露。几个农夫农妇在林中刮旧皮、去枯枝,为春蚕做准备。


    见到两个穿戴齐整的小童,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蔡睦遗憾道,还要等2个月才有桑葚吃。蔡琰则想亲自养几条蚕儿。


    圉县蔡质蔡邕的田产故宅善属官府,未被变卖,陈留郡守张邈已同意蔡家申请返还家产,并呈报朝廷批复,杨赐杨太尉亦答应从中转圜,目前翘首等待的是朝廷的批文。


    两家人暂时被族内大户蔡旌请去别院居住。


    安顿来来之后,蔡邕觉得当务之急是将蔡谷寻到劝回。


    曾经的卫尉蔡质觉得儿子能在危难之时为朝廷尽力是君子之为,若不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也想披挂上场,杀贼立功。


    随着战局的不断阔大,各种坏消息不断传来,族人的忧虑日益加深,大多数人都希望蔡谷能平安归来。


    现在时局混乱,战火恐怕会蔓延到陈留,陈留郡县都在招募乡勇,赶制筹措武器。豪门大户也都在筹建训练私兵,购买铁器,加固院墙,甚至建筑坞壁。


    圉县的雇农仆役流民们被各种流言裹挟,也都蠢蠢欲动,有投奔黄巾军的,有应募乡勇想摆脱奴籍的,有流民转为仆役筑墙练兵的……蔡家此时很缺蔡谷这样的好手来打理家族事务。


    此时战火纷飞,邮路多处受阻,蔡家派了一个最见多识广老成干练的族人蔡襄,并一位健仆,携带蔡邕的家书,骑上2匹快马出发去颍川劝还蔡谷。


    镇压黄巾军的战事进展得颇为艰难,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从三河地区征募的精锐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


    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古代“商旅”通常指行商的队伍,包含商人及其随从、护卫等。商人因长途贩运需自卫,常具备一定武装能力,甚至形成类似私兵的护卫力量)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儁军连军。


    朱儁带遣的先头部队与黄巾军波才遭遇,仓促应战,朱儁大败撤退,幸亏皇甫嵩及时接应,一起退驻长社防守。城外数万黄巾军围攻城内数千守军,汉军人少,士气低落。


    南阳郡“神上使”张曼成攻杀太守褚贡,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军的气势日盛。


    蔡襄到达颍川郡时,蔡谷在长社被围,蔡襄只能在城外焦急等待,这一等就是2个月。


    蔡邕蔡质在家不断收到战况、家书,日益焦虑,日夜生活在长社被攻破,将士被屠杀的恐惧之中。


    蔡睦自从得知祖父上战场杀蛾贼,天天在家和一班族中弟子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蔡家有私学但没有女学,蔡琰新认识了几个族中姊妹,新妇,织布绣花的不少,识字读书的不多。


    蔡琰才不像蔡睦逞匹夫之勇,她问阿翁讨要兵书来看,蔡邕想了想,《六韬》内容庞杂,涵盖战略、战术、军事制度甚至占卜,《尉缭子》注重治军法制(如“刑上究,赏下流”),过于学术,《司马法》侧重战争伦理(如“仁本思想”)。


    至于曹操小友甚为赞誉的《孙子兵法》偏重宏观战略,缺乏具体战术指导,对初学者可能略显抽象。


    《吴子》以问答形式展开(如魏文侯与吴起的对话),贴近实际军事场景,易于理解,最适合入门。


    《吴子》起初有48篇,现仅存6篇,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涵盖战争观、治军、战术、将领素养等核心问题,3000余字,语言直白,篇幅不长。蔡琰很快就看完且能背诵下来。


    五月,蔡襄返回,带回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


    好消息是,皇甫嵩抓住机会利用黄巾军不懂兵法,为避暑热依林木结营,火攻突围,会同曹操的援兵,大败波才的黄巾军,斩杀近万人,贼帅波才弃军而逃。


    不那么好的消息是,蔡谷拒绝回乡,又跟着朱儁的部队南下征讨南阳郡的黄巾军去了。


    蔡质听后挥了挥手,罢了罢了,委之天命。


    来到6月,双方局势渐渐有了变化。新任南阳太守秦颉成功斩杀了张曼成。


    皇甫嵩与曹操进讨汝南、陈国的黄巾军,追击波才到阳翟,在西华大败黄巾帅彭脱,再转战东郡,生擒渠帅卜己,杀贼7千余人,兖州黄巾军基本被肃清。


    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余人。


    众人刚喘口气,觉得贼势已颓,接连又有坏消息传来。


    张曼成的副将赵弘聚集十多万黄巾军重新攻占南阳郡治宛城。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qiú,南阳太守秦颉 [jié]合兵1万8千人,围攻宛城,久久不能攻下。


    冀州黄巾军被卢植军队击败,退入据点广宗,卢植采用围城战略,在广宗城外修堡垒,挖壕沟,造云梯,静待时机。


    朝廷派小黄门左丰前来监军,卢植素来与宦官不睦,没有按照潜规则行贿左丰,左丰回去后向主上进谗言,说卢植故意拖延不肯攻城,导致卢植被囚车关押回洛阳。好在接替卢植的董卓强攻广宗,依然不能破城,自动请辞,朝廷让皇甫嵩接任。


    宛城同样久攻不下,朱儁受到类似卢植的质疑,好在此时的司空名,将张温为其说话,“昔秦用白起 ,燕任乐毅 ,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已有功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主上听信了张温的谏言,没有马上追究朱儁,但是下诏切责。


    正是万分煎熬的时候,蔡质突然昏迷、失语、四肢瘫软,被诊断为“内虚邪中”引发的中风,抢救醒转之后仍然肢体麻木、意识涣散,吐字不清。医工说可能熬不过今年的冬天,让家人早做准备。


    蔡邕决定亲自去宛城走一遭,劝回蔡谷,让父子能见上最后一面。


    仍然由族人蔡襄和健仆陪同,蔡邕不习惯长距离骑马,乘一辆带篷辎车,健仆御马,蔡襄骑马在前方探路。


    从二月七月,不过短短半年,一路上流民饿殍接连不断,荒弃的田地,无人收葬的尸体,处处显露出战争的残酷。


    四处都在抓捕黄巾乱党,部分大些的城邑,对入城住店都增加了盘查,幸好蔡邕一行提前准备了通行文书,省去了不少麻烦。


    从陈留郡到南阳郡,走了近十日,蔡邕一路上企盼着赶到时,城已攻下,战已完结。


    还未到宛城,已看到连片朝廷军队的营帐,空中漂浮着生火做饭的炊烟袅袅,鼓吹声,号令声,“呼喝”“应声”,断续传来。


    蔡襄在长社等了足足2个月,如今看这架势,不知这一次围城要耗到何时。


    朱儁倒真想消耗下去,贼军人众,切断补给后久围必乱,到时候攻城事半功倍,伤亡最小,不过多耗费些军费粮草。


    但是朝廷给不了他太多时间,他若不想像卢中郎将一样被囚车押解回洛阳,就得尽快打下宛城。


    蔡邕赶到的时候,朱儁的军队已围城2个月,且刚刚结束一场恶战,杀死了贼军头目赵宏。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仍以宛城为据点,继续负隅顽抗。


    朱儁在城外堆了一座土山,居高临下,密切关注着城内的动静,随时准备攻城。


    蔡邕寻到蔡谷之后,说起了蔡质的病情,可战事正在紧要关头,蔡谷承诺收复宛城就随蔡邕回家照顾父亲。


    蔡邕蔡襄亦在营中驻扎下来,朱儁久慕蔡邕大名,营中议事时,常请教蔡先生的意见。营中别部司马张超,留侯良之后,有文才,善草书,“妙绝时人”。


    蔡邕年轻时曾做《青衣赋》,浪得虚名,张超出文反击做《诮青衣赋》,争锋相对,没想到十多年后,两人城下相逢,竟然一笑泯恩仇,最为相得,两军相持稍歇之时,两人常一起深谈彻夜,经传军事,辞赋书法,无所不谈。


    一日朱儁命人击鼓,佯攻西南,等到城中的黄巾军都调往西南之后,自己领五千精兵从东北方向发起猛攻,一举入城。


    黄巾军退入内城,贼帅韩忠主动请降,幕僚中有主张接受的也有反对的,蔡邕、张超“皆欲听之”,但是朱儁不赞同。


    朱儁说:“军事行动,有时候形式相同,实质却不同。从前,秦王朝和西楚王朝期间,人民并不固定属于某一位君王,所以需要奖励归附。而今,全国统一,只有黄巾变民,掀起叛乱。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天接受他们投降,就等于敞开叛贼出入的大门,对他们有利时,他们进攻,战败时就投降保命。助长贼寇的气焰,不是上等谋略。”


    朱儁下令急攻,一连几次冲锋,不能取胜。朱儁登山眺望,对司马张超说:“我知道了,他们被紧紧包围,在强大压力下,投降无门,又无法突围,所以死战。万人一条心,已不可当,何况十万人一条心?不如宣布撤退。韩忠看到解围,自会冲出求生,只要一出小城,士气低落,可以立刻击破。”围解之后,韩忠果然出战,朱儁乘势攻击,大败黄巾变民,击杀及俘虏一万余人。


    南阳郡郡长秦颉,阵斩韩忠。黄巾残余部众再拥立孙夏当统帅,回军再入宛县。朱儁发动猛烈攻击,司马孙坚率领部属,最先攀上城墙。八月二日,攻陷宛县。孙夏率残余部众逃走,朱儁追击到西鄂(河南省南阳市东北石桥镇)精山(山在西鄂东南),再大破黄巾军,杀一万余人。


    攻陷宛城之后,蔡谷请辞回乡,蔡质的病情也日有好转。


    10月,天公将军张角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病故。其弟张梁接任统帅,率军继续坚守广宗。张梁治军严明,作战勇猛,多次击退皇甫嵩的进攻。


    皇甫嵩见正面强攻无效,遂采取夜袭战术。10月某夜,趁黄巾军戒备松懈突袭广宗。张梁仓促应战,最终战死,黄巾军被杀3万人,另有5万余人投河自尽,冀州黄巾主力覆灭。


    11月,皇甫嵩转攻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与巨鹿太守郭典合围张宝部。10余万黄巾军阵亡,张宝战死。


    其他州郡大肆搜捕,每郡都杀数千人,黄巾军从此瓦解。


    自古以来,蛮族外寇不过是癣疥之患,国人内乱才是心腹大敌,随着来势汹汹的黄巾乱贼被剪灭,从天子到庶民,紧绷了快一年的神经终于得以松懈下来。


    蔡邕返家当日,桥玄之子桥羽(任城相)的来信等候已久。桥玄(公祖)任司徒时主动征辟蔡邕为掾属,并给予极高礼遇,打破蔡邕长期隐居不仕的状态。蔡邕因此开启仕途,先后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


    乔公十几年前就戏言由蔡邕来写墓志铭,如今以74岁高龄仙逝,蔡邕在悲痛之余,也到了应诺的时候,一气写下:《故太尉橋公廟碑》《東鼎銘》《中鼎銘》《西鼎銘》《黃鉞銘》。


    “公讳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大鸿胪之曾孙,广川相之孙,东莱太守之元子也。膺受纯性,诞有奇表,岐疑而超等,总角而逸群。至于初绅,高明卓异,为众杰雄。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经艺传记,周览博涉,瓌琦在前,靡所不识。当世是以服重器,归高名,州郡交请,待以访断。历端首则义可行,处爪牙而威以布。察孝廉,除郎中洛阳左尉,以公事去,辟司徒,举高(弟)〔第〕侍御史,直道而往,用免其任。辟大将军,四府表拜凉州刺史,迁齐相,以公事去,诏书印绶,即家拜上谷太守,迁汉阳太守,征拜议郎,司徒长史,巨鹿太守,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即征拜度辽将军,迁河南尹少府大鸿胪,遂陟司空、司徒,托痾逊位。起家拜尚书令,以疾笃称,拜光禄大夫,后拜太尉,久病自替。复为少府太中大夫。春秋七十五。光和七年五月甲寅薨。


    公性质直,不惮强御。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其拔贤如旋流,讨恶如霆击。每所临向,清风光翔,远近豫震,兹可谓超越众庶,彰于远迩者已。于是故吏司徒博陵崔烈,廷尉河南吴整等,以为至德在己,扬之由人。苟不皦述,夫何考焉!乃共勒嘉石,永昭芳烈,遂作颂曰:「赫矣桥父,秉文握武,内为宗干,出为藩辅,在宪弹枉,竟由厥矩,允牧于凉。刘彼裔土,爰将度辽,亦用齐斧。敷教四畿,旋统京宇,敦兹五服,众庶是与。膺践七命,翼我哲圣,登空补衮,陟徒训敬。尹尉清宸,熙帝之政,终始为贞,典章以定。遗爱在民,皇哀其命,立石刊铭,莫逸斯听。魂而有灵,万亿其盛。」”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