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章 第 14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中平元年二月初八,蔡谷伏在马背上,任由寒风灌进裂开的皮袄,从泰山郡到洛阳这千四百里路,其间换了两匹马,耗费了七个日夜,紧赶慢赶,终于到了。


    卢尚书是士人中的豪杰,素来与蔡邕相善,蔡邕叔侄流徙朔方,唯有卢植上书为二人陈情。


    蔡谷自小喜欢舞刀弄棒,结交游侠。卢尚书才兼文武,东观校书期间,两次外任平乱,九江平蛮寇,庐江镇南夷,久让蔡谷心生景仰。


    蔡谷一身风尘来到永和里卢宅,向门房(“阍人”)递上名刺“陈留蔡谷,蔡邕从弟,谨请谒见。” 家丞见是蔡邕从弟,立刻将人请进前厅(外堂),差遣仆人,照顾好马匹,奉上浆水、果脯。


    卢植散值归家,见蔡谷来访,忙叫家厨备上酒肉,二人去书房叙话。


    蔡谷说明来意,卢植想起杨赐任司徒时,曾与手下刘陶,说起太平道张角不知悔改,妖言惑众,愚弄百姓,声势越闹越大。谏言各州郡安抚流民,护送其回归本土,以消弱太平道的势力,再诛杀各方渠帅,以防太平道坐大生变。杨司徒曾为此事上书主上。


    如今果然如杨太尉所料,姑息出来个祸患。


    卢植当下写了份奏折,预备第二日朝会时先口头禀报,再呈上文书。只是造反的事情尚未发生,仅凭着一些端倪,依着主上的脾性,未必会引起重视。


    蔡谷此次前来还有一个要务是设法请求发还或者赎回洛阳府宅,蔡邕一直心心念念宅中的藏书。近万卷的藏书,被抄没前只运出不到2千卷,府邸若求不回来,书若能设法讨回对多少也是一种安慰。


    卢植与蔡谷年龄相仿,算是故交,便将其留宿家中。


    第二日卢植去上朝,恰逢张角门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告密,太平道总指挥官(大方)马元义等,已集结荆州及扬州变民数万人,预定在邺县会师后起事。


    马元义经常前往京师,与中常侍封谞、徐奉,秘密结盟,由二人作为内应,约定甲子年三月五日,内外同时发动叛乱,


    卢植将泰山郡的情形随同上报。不少大臣亦附和说最近太平道活动频繁,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的门墙上,都见到白色“甲子”字样。


    主上勃然大怒,下令立即捕获马元义,在洛阳用车裂酷刑处死。命令三公、司隶,调查宫廷及政府官员以及百姓,凡信奉张角“太平道”的一律逮捕,前后诛杀千余人。下诏冀州官府,捉拿张角等人。


    蔡谷此番奔波,为公的这一头算是有了成效,为私的另一边却并不顺利。蔡家府宅已没入少府,此时府内居住着张让的亲眷。


    主上常言:“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中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一众宦官,封侯贵宠,权势熏天,哪里是落魄的蔡家可以撼动的。


    正头痛呢,更大的消息传来,张角得知唐周、马元义的事情之后,在钜鹿提前起事,自称天公将军,其次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幼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号令太平道三十六方,揭竿而起。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无数黄巾信徒头裹黄巾,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每到一处就焚烧官府,劫掠城镇,地方官府无力抵抗,官员纷纷逃亡。全国各地群起响应,连京城洛阳也陷入恐慌。


    幽冀兖豫青徐荆七州二十八郡一时全面告急!尤其是在冀州、兖豫这两处地方,黄巾军简直势如破竹!安平、甘陵两地的百姓甚至抓了本地的诸侯王(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去投奔黄巾军。


    各州发来的羽檄急报一天就有数十份(会黄巾起,州郡失据,羽檄日数十至),不仅主上,所有官员士大夫都被震惊到了。


    从来只经历过羌胡,南蛮这些癣疥之痒的主上,突然遭逢此等灭顶之灾,只得狠狠收敛自己的脾性,老老实实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北地郡长皇甫嵩,提出解除党锢,拿出皇帝的私库和西园的马匹,赏赐出征大军。皇莆嵩出自凉州安定郡武将世家,无论作战经验还是个人威望,都是此次平叛的不二人选。


    主上心中仍有不舍,询问中常侍吕强的意见,吕强说:“党禁太久,人民怨恨愤怒,如果不肯赦免,万一逼得他们跟张角结合,将使叛乱扩大,后悔便来不及。于今,唯有先诛杀几个陛下左右贪赃枉法最厉害的宦官,赦免所有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党人,调查州长(刺史)、郡长的能力,则民变自然平息。”大敌当前,主上只能屈从。


    三月七日,主上下诏赦免天下所有党人,召回放逐到边疆的党人的妻子儿女,只张角不包括在赦令之内。征调全国精锐部队,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讨伐张角,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讨伐颍川的黄巾军。(颍川郡在洛阳东南500里,情势危急)


    由于封谞、徐奉事件,宦官们很是收敛退避了一阵,这也让蔡谷的奔走有了转机,府宅虽然不能退还,宅中的书卷同意贱价赎出,蔡谷东挪西凑,花了十万钱终于将剩余藏书都赎买了回来。


    一队十辆牛车,往返了五趟,才将这些书册运出,暂时寄存于卢宅。这还不是最愁人的,书籍的清点造册,才真正让蔡谷头痛,好在太学生们听闻此事,阮瑀、顾雍带了一众弟子过来协助,可把蔡谷高兴坏了,索性把此事都交托给他们。


    蔡谷此时心中烦乱,被一种莫名的亢奋情绪搅扰得日夜难安,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眼见着卢植卢中郎,大军迅速集结,不日就要开拔,蔡谷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他给蔡邕修书一封,拜托他照顾好自己的父亲家人,自己则去卢中郎处请求,定要随军上阵杀敌。


    卢植面对年近半百的蔡谷,很有些为难,也有些欣慰。大敌当前,能有热血士族,不畏生死,请求从戎取义,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是战场刀剑无眼,条件艰苦,这些没有吃过苦头的士族子弟,未必能坚持多久。


    卢植见他态度坚决,只得暂时让他去朱儁军中任幕府参军,同时修书一份发往东阳县,让蔡邕尽快把从弟劝说回去。


    为什么是去朱儁军中呢,卢植考虑自己要去往冀州钜鹿,路远而险,讨伐的张角兄弟,是黄巾军的主力部队,战势最为艰巨,朱儁讨伐的颍川黄巾军,是地方枝脉,战力有限,且距离陈留不远,山河地貌蔡谷比较熟悉,再有若他想回乡了,也很便捷。


    接到蔡谷的家书,一边是庆幸八千册书卷终于失而复得,虽然十万钱还是很有些肉痛,尤其目前这个境况下,不过想到这些书册当年陆续收集起来,不算时间心力,光是耗费的钱财远超百万。


    一边又对蔡谷的从军深感忧虑,蔡质年高体弱,经过流放这一番折腾,一直咳喘不宁。蔡谷虽然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在外任职,只有蔡谷常年陪伴身侧,照顾起居,况且黄巾贼势凶狂,万一有个好歹,他的一家老小谁来依仗。


    接到卢植的来信,蔡邕与叔父蔡谷几番商量下来,决定还是尽力劝蔡谷早回陈留,便修了书信,派了个干练可靠的仆从,让他务必把信交到蔡谷手中,最好连人一块带回。


    蔡邕这边,一大家子人,各种杂务,真到动身那天,也已经是二月下旬了。


    西边和北边各州郡不断有蛾贼暴乱的消息传来,蔡邕决定轻车简行,减少在途中的时间,以防意外发生。


    蔡邕乘一辆轺车在前方开路,蔡质年老,受不了颠簸,跟赵五娘,蔡琰一般,都乘坐牛拉的漆布辎车,牛车日行3、40里,从泰山郡,途径曲阜、亢父(今济宁)、定陶,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约500里,要走半个月的光景。


    刚出发不久,遇见往西走的一队人马。


    这一队人马身穿纯黄色的衣袍,不携带任何兵器,肩上披着长衣,行走时步态从容舒展。笙箫之声中,人人吟唱太平道乐(李贤注引杨泉《物理论》云:黄巾被服纯黄,不将尺兵,肩畏衣,翔行舒步,所至郡县无不徒。是日天大黄也。)


    蔡邕想要掉头躲避,领头的走出两个人前来见礼,正是符祝毕易和药师。


    阿禾见到父亲,慌忙从牛车上下来,父女俩说着说着就眼泪汪汪的抱头痛哭起来,哭完了,药师特意来到车边,向车内的蔡琰母女深深作揖,请求她们善待阿禾和李氏。


    另一边,蔡邕和毕易倒是相谈甚欢。


    蔡邕笑道,“贵教这是要到哪儿去弘扬道法?”


    毕易施礼道,不瞒先生,大贤良师原本定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三十六方一起涤荡六罪,施行十治,恭迎黄天太乙,共建黄天泰平。


    今上受奸人挑唆,大肆清剿吾教,吾等授命去奉高县(今泰安范镇)泰山方集结增援。


    蔡邕点点头,问道,“何为六罪十治,还望符祝开示?”


    六罪者:


    积道不教,“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断天生道,与天为怨。”


    积德不传,“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断地养德,与地为怨。”


    囤财不济,“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


    轻道贱德,“知天有道而反贱道,而不肯力学之以自救……名为无道之人,天无缘使得有道而寿也。”


    怠惰不劳,“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


    强取豪夺,“所求索不和,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


    十治者,元气治、自然治、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文治、法治、武治,十而终也。


    元气治:遵循宇宙本源之气,无为而治。


    自然治:顺应自然法则,万物自化。


    道治:以黄老之道为核心,重道德教化。


    德治:强调个人德行与社会责任。


    仁治:倡导仁爱互助,周济贫弱。


    义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礼治:规范等级秩序,以礼约束行为。


    文治:通过文教感化民众。


    法治:依靠法律刑罚维持秩序。


    武治:以武力镇压叛乱,作为最后手段。


    蔡邕听这六罪,寻思,当今世家大族,官宦豪强,哪一个能与这六罪脱得干净。儒家讲纲常伦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黄巾军却要无上无下,无贵无贱,无干无枝,人人劳动,处处平等,这种大同社会,一时能蛊惑农夫农妇,抛家舍业,流民奴婢,赔上性命,可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


    又听这十治,不由道:


    敢问,元气治与武治如何并存?


    毕易指了指黄巾军的队伍道,譬如,此一时武治,彼一时元气治、自然治、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文治、法治……


    蔡邕蔡质一行一家子加速赶路,一路上不断听到各地黄巾乱匪、黄巾贼、蛾贼杀人夺城的消息,这些乱民贼子,燔烧官府,劫略聚邑,远不像毕易那些太平道表现得那样云淡风轻。原本十五日的行程,慌慌张张十二日就赶到了。


    回到家乡才发现,相比泰山郡,陈留距离洛阳更近,因之离祸乱也就更,好在陈留本郡没有牵连祸源,原有的一些道徒,中坚分子都拖家带口去往颍川,南阳了,留下的都洗心革面夹着尾巴做人,唯恐被判为乱匪,抓了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