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第 5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槐里令曹全竟然让自己的胞弟永昌太守曹鸾,在宦官宋典等人督办下死在了槐里狱中,这位曾经叱诧风云的西域戊部司马愤而弃官隐居。事实上他想做官也做不成了,曹鸾事件之后,朝廷很快颁布"禁锢党人五属"的诏令,所有党人的亲族好友、门生故吏,全部免官,永久禁锢,牵连五族,绝不宽宥。(曹全碑文: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潜隐家巷七年)


    蔡邕主持的石经校对刊刻因人员流失,经费不足,石料涨价而举步维艰。


    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更没有一件不让他心生烦郁。


    四月大旱,七个州蝗虫成灾。按例,皇帝刘宏命三公分别检举贪污暴虐的地方官员,列出罪状,一律免职。平原国宰相、渔阳人阳球,被控执法残酷。刘宏却因为阳球当九江郡长时讨伐变民有功,特别赦免,还任命他当议郎。


    洛阳街市数十个泼皮无赖,跑到先皇刘志墓园嚷嚷着为刘志守孝,自称是“宣陵孝子”。皇帝刘宏竟然一律任命他们当了太子舍人(太子宫禁卫官,年俸二百石,任务跟宫廷禁卫官相同,担任太子护卫)。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等宦官亲信把控鸿都门学,引入市井之徒编造“闾里小事”取悦汉灵帝,以八卦新闻、谄媚诗文屡获官职。


    梁鹄因书法出众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升至选部尚书。虽然蔡邕也不得不佩服他书法出群,但是书法与做官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两回事情。(《三国志》载曹操将其作品悬于帐中,却评价"鹄字可赏,其政可唾”)


    鸿都门无赖学子与“西园卖官”并行,彻底破坏汉代“察举—郎官—试职”的晋升路径。曹嵩(曹操之父)花一亿钱买太尉职位,而鸿都门待诏则通过文艺技能“曲线入仕”,二者共同加剧了官僚系统的崩溃。


    加上党锢之祸,真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片乱象丛生。


    纠缠了几百年的匈奴人刚刚消停,崛起的鲜卑部落频繁寇边。


    护乌桓校尉夏育呈递奏章,夸口说:“鲜卑部落进犯边界,自春季以来,已发动三十余次。拟请征调幽州各郡武装部队,出塞反击,只要经过一个冬天和两个春天,定可以完全扑灭。”


    原先,护羌校尉田晏,因有罪判刑,受到宽恕,准备立功赎罪;请托中常侍王甫,准许他率军出击。夏育奏章到时,王甫极力主张发兵,跟夏育联合进军。刘宏遂任命田晏当破鲜卑中郎将。但是很多大臣反对,于是,在金銮宝殿上,举行百官大会。


    对于出兵,蔡邕是反对的,他不仅反对,估计还是反对者中的代表人物,整个发言被史官记录在案。蔡邕从历史案列,到现状分析,有理有据,长篇大论。甚至连叛逃汉人为鲜卑出谋划策,鲜卑人从中原买到了精良的铁器装备这些细节也没有遗漏,算得上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劝得算是苦口婆心。


    “征讨殊类,所由尚矣。然而时有同异,势有可否,故谋有得失,事有成败,不可齐也。夫以世宗神武,将帅良猛,财赋充实,所括广远,数十年间,官民俱匮,犹有悔焉。况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乎!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昔段颎良将,习兵善战,有事西羌 ,犹十馀年。今育、晏才策未必过颎,鲜卑种众不弱曩时,而虚计二载,自许有成,若祸结兵连,岂得中休,当复征发众人,转运无已,是为耗竭诸夏,并力蛮夷。夫边垂之患,手足之疥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昔高祖忍平城之耻,吕后弃慢书之诟,方之于今,何者为盛?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苟无蹙国内侮之患则可矣,岂与虫蚁之虏校往来之数哉!虽或破之,岂可殄尽,而方令本朝为之旰食乎!昔淮南王安谏伐越曰:‘如使越人蒙死以逆执事,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犹为大汉羞之。’而欲以齐民易丑虏,皇威辱外夷,就如其言,犹已危矣,况乎得失不可量邪!”


    此时的朝堂之上,敢像蔡邕这么不顾后果,实话实说的,恐怕没有第二个了。一篇发言瞬间得罪了三批人:首先得罪了被他指名道姓没本事的护乌桓校尉夏育和新封的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其次得罪了在背后撺掇发兵的中常侍王甫等宦官集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拂逆了皇帝刘宏的心意,年轻的皇帝声色犬马之余,此时很想建功立业,打个战玩玩。蔡邕却说现今国家又没有人才又穷困,郡县连盗贼都管不住。


    八月,夏育大军出高柳,田晏大军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匈奴汗国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出雁门,各率骑兵一万余人,三路并进,深入鲜卑国土二千余里。鲜卑酋长檀石槐,动员东、中、西三大酋长迎战。夏育等溃败,辎重及军令符节等全部丧失,各人只率领骑兵数十人逃命奔回,十分之七八(两万人以上)被鲜卑屠杀。夏育、田晏、臧旻被装入囚车,押回首都洛阳,投入监狱。三人缴出巨款赎罪,得以贬作平民。


    惨败收场,死了二万多人,预料到了结局又有什么用呢。


    蔡邕只能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主持石经的校对勘刻上,并亲自参与书写石经碑文。


    作为东汉官方教科书,石经书法刻意追求“恢宏如宫殿庙堂”的庄重感。每字约3.5厘米见方的规格,暗合《周礼》“大夫墨车不雕”的礼制;行列间距严格遵循“字距倍于行距”的章法,象征儒家尊卑有序的伦理观。


    虽整体呈现静穆之气,但细节处充满生机:如"乐"字末笔的飞扬之势、"水"字中弧线的波动韵律。这种"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的特质,完美诠释了儒家"致中和"的美学理想。


    熹平石经融合了《礼器碑》的瘦劲、《乙瑛碑》的雍容、《史晨碑》的端庄,将汉代碑刻书法推向新高度。


    秋日的阳光像融化的饴糖,黏在蔡家后院的竹篱笆上。三岁的文姬踮脚扒着石案,头顶两个小鬏鬏随动作晃荡,活像两只兔耳朵。五岁的蔡睦正举着木剑追黄麂,惊得竹丛里扑棱棱飞起两只锦雉。


    "阿睦快来看!"文姬举起比她手掌还大的竹简,"阿翁昨日教的《急就章》,我都认得啦!"


    蔡睦收势不及,木剑劈在晾衣架上,惊得黄麂窜进墙角花丛。"小娃娃能背几句?"他抹着汗凑过来,故意把竹简倒着拿,"让我考考你,这''急就奇觚与众异''是何意?"


    "急就是快快学,奇觚是奇妙的木简!"文姬抢回竹简,奶声奶气地唱起来,"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尾音未落,叔父蔡谷端着木盘转过月洞门,盘里桂花糕摞得颤巍巍。


    "小娘子慢些背,当心咬着舌头。"蔡谷笑着摆上糕点,从腰间系袋中拿出给黄麂备的盐块,"当年你祖父教你阿翁时,背错一字要临三页帖呢。"


    文姬乌溜溜的眼珠一转,揪住蔡睦的袖角:"阿睦陪我温书好不好。"她指尖戳着竹简上"锦绣缦?离云爵"的墨字,"这句是说云朵般的锦缎,就像...就像雉鸡尾巴!"


    仿佛应和她的话,墙头恰掠过七彩尾羽。蔡睦望着雉鸡出神,忽觉掌心被塞进块桂花糕。"阿睦看,"文姬指着惊飞的雉鸡念道,"''乘风县钟华洞乐'',这''县钟''就是悬钟呀,鸟儿飞起来像不像小铜铃?"


    蔡谷把盐块放入黄麂饮水的陶碗,闻言笑道:"小娘子解得妙,比你阿翁当年还要强喽!"黄麂嗅着盐香凑来,湿漉漉的鼻尖蹭过竹简,惊得文姬咯咯直笑。


    "接着是姓氏篇!"文姬扳着粉嫩的手指,"宋延年,郑子方——宋是桑树那个宋,郑嘛..."她忽地跳下石凳,捡起片雉鸡翎毛插在鬓边,"郑字耳朵旁,就像戴花钿的姑娘!"


    蔡睦噗嗤笑出声,木剑穗子扫落几瓣海棠:"那卫益寿呢?""卫字像城墙!"文姬张开双臂比划,"守卫城池就能益寿延年呀!"墙根打盹的黄麂被惊动,犄角撞得竹筒叮咚响。


    蔡邕站在书房中望着这两个天真浪漫的小童,何以解忧,唯有雏儿。


    皇帝下诏命文武百官进言(诏群臣各陈政要)。自己这辈子,原本已经心灰意冷,但为了这些小童,总不能任这个国家就这么乌烟瘴气下去。


    蔡邕拿起了笔,犹豫再三,宦官之祸不能提,党锢之祸不能提,还能写些什么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因为一些小事已经好几次取消了应有的祭祀,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斋戒制度,以化解天灾。


    (“夫迎气五郊,清庙祭祀、养老辟雍,皆帝者之大业,祖宗所祗奉也。而有司数以蕃国疏丧、宫内产生及吏卒小污,废阙不行,忘礼敬之大,任禁忌之书,拘信小故,以亏大典。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蔡邕想到去年因为缺人才,幽 、冀 两州一个多月州长空置,自己建议取消三互法,皇帝不听,这次就说说用人的乱象吧。


    皇帝刘宏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词赋,书画。自己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皇羲篇》五十章,还遴选一些有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集合鸿都门,听候差遣。


    后来,熟悉信函(尺牍)及熟练草书(鸟篆)的学生,也都网罗在内,共有数十人之多。侍中祭酒乐松、贾护,更援引一些品德低下、趋炎附势之徒,混杂一起。在召见时,说一些民间街头巷尾的琐碎趣事,刘宏大为欢乐,往往越级擢升。


    蔡邕写到,“古时候,政府任用官员,总是命各封国每年推荐。汉王朝(两汉王朝)遴选国家干部,只有这几个渠道(指“孝廉”“贤良”“文学”)。至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不过小技,对于治国治民,无能为力,并不能用它作为遴选人才的标准。”


    “不久之前,陛下任命‘宣陵孝子’,都当太子宫禁卫官。那些市井小人物,跟先帝并没有骨肉之亲,更没有受到过先帝(刘志)厚恩,甚至连俸禄都没有领过,他们的孝心,从哪里生出来?奸佞邪恶之辈,更乘机混到里面。皇太子的属官,应该物色品德高尚之士,岂可以录用坟墓中的恶棍?”


    写完,蔡邕心情沉重地将文书纵横缠绕三周形成"井"字结,捆扎处使用紫泥封印,加盖个人官印,再将密封后的简牍装入皂囊,袋口用黄麻绳系紧。


    出乎意料,这一次刘宏很是听劝,立冬之日,亲自到洛阳北郊,迎接节气(立冬之日,北郊迎冬)。又下令:“宣陵孝子”当太子舍人的,一律贬降到县府,担任县丞或县尉。


    刘宏的举动让蔡邕深为感动,看来天子虽然顽劣,还不失圣明之心,国家还有救,天下还有希望。


    深冬,洛阳城笼罩在暮色中。曹操因杖杀宦官蹇硕叔父、整顿京城治安而遭权贵排挤,被明升暗降为顿丘令。临行前夜,他策马至蔡邕府邸辞行。


    府内烛火摇曳,曹操躬身行礼:“邕公,操明日赴顿丘,特来拜别。”蔡邕凝视这位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叹道:“孟德以五色棒肃清洛阳,虽遭贬谪,然刚直之气,当为天下惜。”


    说完,蔡邕转身从书阁取出一卷帛书,郑重递予曹操:“此乃《司马穰苴兵法》孤本,内附吾批注。顿丘虽小,然乱世将至,兵道可安民,亦可定天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