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锋芒
洛施之的工作环境,远非一片祥和。
总编辑陈珉才临近退休,一心求稳,对洛施之大力推动的新媒体转型态度暧昧;而副总编辑王海,对她这个冲劲十足的年轻主编,则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压制欲。
社内关于“城市文化基金会”年度扶持项目的调度会,刚一开题,就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个项目,基金会那边很重视,要求高,时间紧。”王海拿着项目书,慢条斯理,“我觉得,还是由我来牵头比较稳妥,我在宣传部那边的人脉,沟通起来更方便。”
这话看似顾全大局,实则是在用资历和人脉进行**裸的抢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洛施之身上。
她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等王海话音落下的余韵彻底消失在空气中,才平静开口。她的声音不高,却像精准的手术刀,切割开对方话语中的伪装。
“王总的经验和人脉,确实是项目的重要保障。”她先是给予礼节性的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大量的线下走访、深度的文化梳理和创新的多媒体呈现,需要执行团队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内容深耕……”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总编陈珉才身上,语气不卑不亢:
“我之前负责的‘消失的街巷’系列,在融合报道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团队磨合得也很成熟。由我来负责具体执行,王总在宏观方向和外部协调上为我们把关,或许能实现效率最大化,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
一番话,既肯定了王海的“作用”,又明确提出了自己才是“最佳执行者”,还将他架到了“宏观把关”的高位上,让他难以再对具体事务指手画脚。
陈珉才笑着打圆场:“施之说得有道理。这个项目创新性强,让她主导执行也好。老王啊,你就多费心帮忙协调外部关系,把把关。”
王海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没再说什么,只是看向洛施之的眼神深沉阴鸷了几分。
散会后,洛施之回到办公室,揉了揉眉心。职场的人际斡旋,有时比熬夜赶稿更耗神。
她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只是不愿将精力过多耗费在无谓的内耗上。她的才华和努力是她最大的依仗,但也正因为这份不容忽视的锋芒,让她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稳了稳心神,她拨通一个电话。对象是文化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李理事,一位为人正派、真正关心文化内容的老前辈。她深知,在王海试图用人脉施压时,唯有拿出更过硬的内容、进行更高效的沟通,才能掌握主动。
“李理事,您好,我是文化周刊的洛施之。关于基金会那个项目的初稿,我们这周一已经根据上次沟通的意见做了细化,特别加强了可持续性运营部分的考量……对,不知您看后感觉如何?还有什么需要调整的部分吗?”
她的沟通,专业、精准,直指核心。
和李理事的通话结束没一会儿,手机屏幕再次亮起。
一条微信,来自顾胤廷。
洛施之的心,莫名一跳。
点开,内容出乎意料的简洁专业:
【文化基金会的项目,你们提交的方案初稿我看过了,立意和切入点很好。有些细节,方便时咱们再沟通一下?】
洛施之一怔。
她们交给基金会的方案,怎么会到了他的手里?
想起他上次提到的“项目合作”,难道就是指这个?
一种被无形之手牵引、笼罩的感觉,让她后背微微发凉。他仿佛就站在更高处,冷静俯瞰着棋局,包括她和王海的争斗,都在他的视线之内。
但职业素养让她迅速压下心头的不适,回复冷静得体:
【好的,我们可以约时间详谈。】
她需要弄清楚,他到底想做什么。是真心想合作,还是……另有所图?
而她自己,在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重逢里,又该如何自处?
她知道,必须更加小心了。
无论是工作,还是……她那颗已然不再平静的心。
07.出口
缙云科技,顶层办公室。
悄无声息。唯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微凉的咖啡杯壁,那点残留的余温,像极了顾胤廷此刻心头那丝微弱却顽固的悸动。
洛施之说,他“没怎么变”。
可落入他眼中的她,才是真的没变。
时光,足以将青涩少年磨砺成商场修罗,却独独对她手下留情。那份专注工作时会发光的眼睛,那头随着动作在肩头划过温柔弧线的长发,那份不卑不亢的沉静力量……都和他记忆中别无二致。
还有……那份敏感。
她能清晰地感知到他“不寻常”的靠近,并立刻竖起围墙,像受惊的蚌,试图将内里全部藏匿。
是啊!
他处心积虑地找了去,究竟想证明什么?
证明那段青春期的悸动不过如此?证明她早已泯然众人?
不。
他失败了。她轻而易举地,就让他所有的心里建设土崩瓦解。
手机在桌上震动,屏幕上闪烁的名字是“父亲”。
顾胤廷眼神一暗,那点因洛施之泛起的波澜,瞬间被更强大的力量压了下去,冻结成冰。
他接起电话,声音没有任何情绪:
“爸。”
“胤廷,晚上回老宅一趟,你宋叔叔一家过来吃饭。”电话那头没有寒暄,不容置喙,是经年累月的威严。
“我晚上有个视频会议……”
“推掉。”父亲直接打断,“宋妍从巴黎回来了。”
宋妍,父亲为他选定的,最符合当前家族利益的联姻对象。
“……知道了。”
他挂了电话,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想起前些日子和周瑾言他们几人的聚会。项目、跑车、女人……他们这群人,享受着家族带来的顶级资源,也无一例外地,背负着家族所赋予的沉重枷锁。
不记得谁说的了:“玩归玩,千万别认真。家里那关过不去……”
当时他只是晃着酒杯,不置可否。但此刻,那句话却像针一样扎进他心里。
洛施之之于他,不是“玩”。
她是他在冰冷海底挣扎时,唯一看到过的、真实存在过的微光。是他按部就班、被规划好的人生里,唯一的意外与叛逃。
桌上另一侧,是陈叔送来的、关于基金会项目的资料。
他知道自己不坦荡。
利用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等,一步步靠近她。
这种手段,与他平时在商场上所不齿的行为并无二致。
但他停不下来。
就像在黑暗冰冷的海底挣扎了太久的人,骤然看到一丝微光,哪怕明知那可能是幻觉,也会拼尽全力游过去,哪怕最终触碰到的只是虚影。
他拿起手机,给洛施之发了条关于基金会项目的微信。
看着对话框上“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他竟有些紧张,像等待审判的囚徒。
他需要这场“公事”作为掩护。
需要一个能正大光明注视她的理由,需要一个能让她无法轻易拒绝他靠近的、名正言顺的借口。
他精密计算,步步为营,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华丽的牢笼。而钥匙,握在洛施之手里。
他是自己**的困兽,也是家族棋局中的困兽。
而洛施之,是他唯一的出口。
08.公事
鼎鑫大厦,会议厅。城市文化基金会的年度项目启动会,名流云集。
洛施之一身米白色简约针织长裙,外搭浅灰色廓形西装,知性中不失柔美。她站在投影幕布前,作为项目的策划代表发言。语调平稳,逻辑清晰,每一个字都带着沉静的力量:
“……我们要构建的,不仅是一份档案,更是一座城市的情感链接。比如,‘胡同声音地图’子项目,我们将采集即将消逝的叫卖声、邻里闲谈、甚至是特定季节的风雨声……这些声音,是比文字更鲜活的城市记忆。我们将通过AR技术,让年轻人能‘走进’这些场景,实现一种跨代际的、沉浸式的文化传递……”
顾胤廷坐在前排,看似随意地翻动着项目书,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那目光里,是掩饰不住的激赏。
轮到作为主要赞助方及战略合作者的顾胤廷致辞时,他步履从容地走上台。没有讲稿,只是拿起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与洛施之在空中有一个短暂而平静的交汇。
“刚才洛主编提到了‘情感链接’与‘沉浸式体验’,我很认同。”他开口,声音通过优质的音响设备传遍会场,沉稳有力,“但我想从资本的角度补充一句:再美好的文化理想,也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否则终将是昙花一现。”
他顿了顿,语气是纯粹的商业理性,却字字精准:
“这份‘声音地图’,不仅仅是情怀。它可以成为本地文旅项目的独家音频导览,可以与特色商户合作开发主题路线,甚至,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声音,可以做成限量版数字藏品。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影响力本身,转化为项目自我造血的商业能力。”
他没有空谈支持,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为她的文化理想,铺陈出一条清晰、冷酷却无比现实的商业路径。
洛施之微微颔首。她不得不承认,顾胤廷的眼光毒辣,他指出的,正是她团队内部争论不休、却尚未理顺的商业化环节。他站在资本和市场的角度,为她补上了关键的一块拼图。
城市文化基金会的项目,成了连接洛施之与顾胤廷之间,一条看似公事公办的、坚固的纽带。
在后续的项目推进中,顾胤廷和他的缙云科技并未过多干涉内容创作,但他确确实实,精准地扫清了许多洛施之团队无法逾越的障碍。
当团队需要联系某个背景深厚的文化家族时,顾胤廷的一个电话,往往就能打开紧闭的大门。
当流程卡在某个繁冗的行政审批环节时,缙云科技的专业团队也能迅速厘清脉络,找到关键节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
而做这一切,顾胤廷的理由充分且无可指摘:
“确保合作项目的资源最大化利用,是合作方的责任,也是对基金会资金的负责。”
他将所有的“特殊关照”,都包装在了严谨的商业逻辑之下。
周五下午,项目阶段性复盘会议结束,团队成员鱼贯而出。转眼间,会议室里只剩下了他们二人。
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空气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带。
顾胤廷走近几步,看着她收拾资料时低垂的、微微颤动的睫毛,打破了沉默:
“洛施之……”顾胤廷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既超出商业合作伙伴界限、却又不足以吓跑她的词汇“……你做的……比我想象的要好。”
洛施之正在整理资料的手微微一顿,没有抬头,耳根却染上一抹绯红。
“过奖。”她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是团队的共同努力,而且,也多亏了你提供的资源支持。”
她依旧试图将两人的关系锚定在“公事”的范畴。
顾胤廷没有接她的话,反而又靠近了些,他的身影笼罩下来,带着无形的压迫感。他看着她,目光深邃:
“有没有人告诉你,”他的声音低沉了些许,“你在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整个人都在发光?”
洛施之终于抬起头,对上他深邃的眼眸。他那专注的、带着欣赏和探究的目光,让她心跳漏了一拍。她强自镇定,甚至带着一丝反击的味道,微微扬起下巴:
“那有没有人告诉你,”她清亮的眸子直视着他,“你运筹帷幄、用商业逻辑解构一切的样子,也十分……资本家做派?”
她用了“资本家”这个词,带着一点点揶揄。
顾胤廷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眼底竟漾开一丝笑意,一下子冲淡了他眉宇间的冷厉。他似乎很享受她这点小小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