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8章 余烬

作者:玉润的卡路迪亚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黄俨的血染红了诏狱前的雪地,纪纲的北镇抚司换了主人,赵王府朱红的大门被贴上刺目的封条。一场席卷朝野的风暴,在皇帝的乾纲独断下,似乎骤然平息。京城上下,噤若寒蝉,旋即又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官员们依旧上朝点卯,市井依旧叫卖喧嚣,仿佛那几日的人头落地、王府被封,只是一场来得快也去得快的噩梦。


    唯有文渊阁内,杨士奇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药味,提醒着那场刚刚过去的惊心动魄。他的病并未因这场“胜利”而好转,反而因心力交瘁,咳疾愈发沉重,有时批阅几份奏章,便需停下来喘息良久。


    于谦手臂的伤已无大碍,但眉宇间却添了几分沉郁。他带来的消息,印证了杨士奇内心深处的隐忧。


    “大人,黄俨虽死,但其在宫内经营多年,党羽并未完全肃清。司礼监如今由海寿暂领,但下面几个关键位置,换上去的人……背景复杂,难保没有赵王甚至汉王的旧关系。”


    “纪纲虽下狱,但锦衣卫盘根错节,新任指挥使想要完全掌控,尚需时日。而且,诏狱里关于纪纲的审讯……似乎遇到了无形的阻力,进展缓慢。”


    “至于赵王府,”于谦压低了声音,“虽被软禁,但供给未断,仍有不明身份的人暗中往来。我们的人还查到,就在黄俨被处决的当晚,赵王府后门曾悄悄运出几口大箱子,去向不明。”


    杨士奇默默听着,手中批红的朱笔在奏章上留下一个沉重的顿点。他知道,风暴只是被强行压了下去,水下的暗流,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因表面的平静而更加汹涌。皇帝对赵王的处置,看似严厉,实则留了太多的余地。这既是天家父子的情分,又何尝不是一种制衡?陛下需要赵王的存在,来提醒太子,储位并非稳如泰山。


    “汉王那边呢?”杨士奇最关心的,还是那个被赶去乐安州的勐虎。


    “乐安州眼线回报,汉王自得知京城变故后,反而‘病’好了,近日频繁在其王府内宴请当地将领和山东都司的官员,言语间……多有对朝廷处置不公的怨怼之意。而且,他上表谢罪的奏疏,至今未至。”


    杨士奇的心沉了下去。汉王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因赵王的失势而更加蠢蠢欲动。他失去了一个潜在的盟友(赵王),但也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此刻的乐安州,恐怕已成了一座积蓄着怨气与野心的火山。


    “陛下……可知汉王近况?”


    于谦摇了摇头:“陛下近日忙于安抚因黄俨、纪纲案而人心惶惶的朝臣,对乐安州,似乎……暂无暇深究。”


    杨士奇闭上眼,靠在椅背上,只觉得一阵无力感席卷全身。他扳倒了黄俨,剪除了赵王的羽翼,却似乎亲手将汉王推到了一个更危险、也更难制约的位置。陛下对太子的猜忌未消,对汉王的纵容依旧,这场围绕储位的斗争,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于谦,”他睁开眼,声音带着疲惫,“让我们的人,盯紧乐安州,一兵一卒,一粮一草的异动,我都要知道。另外……想办法,让陛下‘偶然’得知汉王在乐安州的所作所为。”


    他不能再主动上疏弹劾了,那会显得东宫咄咄逼人,反而适得其反。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让陛下自己“发现”汉王的不臣之举。


    “卑职明白。”


    于谦退下后,杨士奇独自坐在值房里,窗外是北京城冬日的萧索景象。他拿起一份来自江南的奏报,是关于漕运疏通的事宜,与朝中的惊涛骇浪相比,显得如此平常,却又如此真实地维系着这个帝国的运转。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初入翰林时,也曾胸怀天下,想着辅左明君,开创盛世。如今,他位极人臣,深得信重,却终日周旋于阴谋诡计、父子猜忌之中,如履薄冰,身心俱疲。


    难道这煌煌大明,这永乐盛世之下,就永远摆脱不了这骨肉相残、君臣相忌的轮回吗?


    他剧烈地咳嗽起来,老内侍连忙送上温水。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妨。


    余烬未冷,危机四伏。他知道,自己还不能倒下。太子仁弱,汉王骄悍,陛下心思难测,这大明的江山,还需要他这具病骨支离的身躯,再撑一程。


    他重新拿起朱笔,蘸饱了墨,在那份关于漕运的奏报上,缓缓批下一个“可”字。


    笔力依旧沉稳,仿佛刚才那一刻的彷徨与疲惫,从未存在过。


    窗外,天色向晚,寒鸦归巢。文渊阁的烛火,又一次亮了起来,在这沉沉暮色中,固执地散发着微弱却不肯熄灭的光。


    喜欢大明首辅:杨士奇请大家收藏:()大明首辅:杨士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