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冬日邀约

作者:楚婉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正当我在为寻找推荐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母亲忽然提醒我:“之前那个系主任不是挺喜欢你吗?要不要去问问她呢?”


    我愣了愣,心里却慢慢亮了起来。母亲说的没错。大二那年上的微观经济学课,我的教授正是当时的系主任V。她对我的印象确实不错。那堂课的课堂氛围我至今记得:我常常坐在靠前的位置,积极回答问题。她提问时,眼神总是带着期待,而当我答对时,她的笑容里有明显的欣赏与鼓励。那种感觉像是一盏小灯,点亮了年轻时的我。最后那门课我拿了很好的分数。想到这些,我觉得她一定还记得我,去找她帮忙写推荐信是可行的。


    然而申请研究生通常需要三封推荐信。光靠她还不够,我还得再找两位合适的教授。思来想去,还是选择那些课程成绩高、平日里多有交流的老师比较稳妥。毕竟只有他们,才能具体写出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术能力。


    我盯着成绩单,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请正在修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授和大三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计量课虽然内容枯燥,但我几乎每节课后都会留下来问问题,教授对我的认真态度印象深刻。宏观经济学则是主干课,我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这样一来,三封推荐信算是有了着落。


    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心头那块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我立刻将研究生申请表格整理好,上传提交。电脑屏幕上出现的“successfully submitted”让我感到一阵踏实。但这份安心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隐隐的不安。因为我很清楚,提交并不代表一切尘埃落定。


    录取通知书一般在来年五六月发出。然而,最后一学期的成绩依旧重要。如果成绩与之前相差过大,就算通知书已经到手,也可能会被收回。想到这里,我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任何一门课都不能松懈。


    正当我在这种既期待又紧张的情绪里反复游走时,手机屏幕忽然亮了。晔发来消息:“你有美国签证吗?” 我愣了几秒,才回复:“还没有办过。” “圣诞节要不要去美国走走?” 她紧跟着发来第二条。我心里一怔,没想到她会提出旅行的念头,下意识问:“你想去哪个城市?” “还没想好啊,” 她发来一个笑脸,“我打算跟团,到时候再看。”


    我盯着手机,忍不住笑了。其实,我自己也从未去过美国。想到能有朋友同行,心里莫名多了一份期待。我回她:“好啊,那我抓紧去办签证。” 朋友们常说我是个行动派,这话一点也没错。不到一周,我就填好表格、准备好资料并预约了面签。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翻文件,生怕遗漏。面签当天,我提早到达大使馆门口。那是一栋灰色的建筑,门口排着长队,大家神情各异:有人低声背诵着什么,有人翻看文件,更多的人像我一样显得紧张。我手心冒汗,心跳加快。


    安检、排队、等待……整个过程冗长而安静。终于轮到我走进面签窗口。面签官是个中年人,神色淡漠,只随口问了几句:“你在加拿大读书?专业是什么?什么时候毕业?” 我一一如实回答。没想到他几乎没再多说,便在文件上盖章。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像卸下了千斤重担,胸口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或许正因为我在加拿大学习,美国并不担心我会滞留。


    拿到签证的那天,我迫不及待把好消息告诉了晔。她发来一连串开心的表情,说等圣诞节一起决定去哪儿。我看着屏幕,仿佛能感受到她那头的兴奋。然而,就在我憧憬着旅程时,母亲的消息打断了我的畅想。


    “W阿姨和S叔叔邀请你去他们家过圣诞。” 我怔住了。名字那么陌生,似乎是第一次从母亲口中听到。母亲解释说,他们是她的老同事,很早以前全家移民多伦多。这次是从F阿姨那里听说我在渥太华,觉得节日里我一个人太孤单,所以特意发来邀请。我心头微微一颤。除了第一年去姑姑家过过圣诞,此后每一年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度过。姑姑再也没有提起过邀请,母亲也常常叹息:“你爸那边的亲情太淡。”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我心里说不清的滋味。陌生的阿姨和叔叔,却给我递来这样真诚的邀请;而最该亲近的亲人,却从未再次提起。母亲说得对,父亲的冷漠早已渗透到整个家庭。我并不想去。想到要和一群陌生人共度节日,我心里发怵。但最终,我还是回了母亲一句:“好吧,我去。”


    我第一次去多伦多,是因为N的缘故。N是我“2 2”项目的同学,名字和我只差一个字。平时交集不多,但因为她是班长Z的女朋友,我对她并不陌生。刚到渥太华时,Z还帮我介绍过住处,我们一度走得较近,他也常把一些心事说给我听。


    那年暑假,我修完暑期课程后空出了一个月。八月,N邀请我去她的小镇小住。她告诉我可以坐火车过去,几个小时就能到。那是我第一次坐加拿大的火车。列车缓慢地穿行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窗外景色单调得令人昏昏欲睡。我不知在座位上打了多少盹,才终于到达目的地。


    N和她的男朋友早已在站口等候。我这才知道,她和Z已经分手很久。她男朋友举止得体,第一印象不错。我住进他们的客房,N告诉我,第二天要开车去多伦多吃早茶、逛街,当天返回。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和N坐在后排,几乎一直在睡。中午时分,车子驶入多伦多。先去早茶店,点了一大桌菜,N坚持买单。之后逛购物中心,那里汇聚了许多大牌,是渥太华没有的。N劝我买个包犒劳自己,可我只想着省钱,因为父亲那边随时可能有变数,我心里总是没安全感。


    傍晚,我们启程返回。路上在一家新疆餐馆停留,那顿饭味道很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让我觉得安心,因为他们总是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而N在做决定前总会询问我的意见。那种被照顾、被尊重的感觉,让我心里柔软。


    第三天,N陪我在小镇散步。小镇安静,街道两旁种满了枫树,大多已叶落,光秃秃的树干在风里摇晃。她聊起与Z的往事,说Z总是怀疑她与现任男友暧昧。她一再强调自己在意的是“信任”。当时的我还不懂这两个字的分量,只是点头附和。但多年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信任在感情中是多么重要。后来她和男友结了婚,而我和她的友情却没能长久,并且我与Z的关系也渐渐淡去,果然有些人只会是过客。


    这次去W阿姨家,更多是因为母亲的坚持。她总觉得人家既然开口邀请,不去就是不给面子。母亲担心我像父亲一样冷漠,所以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去。于是我打电话与阿姨约好时间,并买了火车票。晔听说后并不介意,反而说可以等我回来。她还兴致勃勃地提起纽约跨年——时代广场的水晶球倒数。我心里一阵感激,和她定下了行程。她为了省钱,坚持坐车去,我也点头应允。


    出发前三天,S叔叔打来电话,问我是否买了票。我说已经买了,他却建议我改搭顺风车——朋友正好来渥太华接女儿,可以顺便带我。我虽然犹豫,但最后还是退了票。那天,我提前去了女孩家。她来加拿大很早,中文能听懂一些,却更习惯说英语。我一开始紧张,怕自己语言笨拙,但聊着聊着也慢慢适应了。一路上我拘谨,直到夜里被送到阿姨家。


    没想到叔叔阿姨不在,只有他们的儿子开门。我们彼此愣了几秒,他很快反应过来,请我进屋,还带我上楼安顿。突然,他急匆匆下楼跟女孩一家交代着什么,那一刻让我觉得他真是个懂礼貌又体贴的男孩。


    W阿姨见到我,热情得仿佛久别重逢。她说我小时候曾见过他们,只是我已毫无印象。送走朋友后,阿姨陪我聊了许久,我觉得她真诚健谈,很快便熟络起来。第二天,我早早起床。母亲叮嘱过我,在别人家要守规矩。阿姨见我起得早,笑着问我怎么不多睡会儿。我只说自己已经醒了,她也没再追问。后来她建议我和她儿子一起去打羽毛球,或者留在家唱KTV。我其实想去打球,但又怕融不进去,最后还是留在家里。


    之后,弟弟带我逛了市内景点,还替我拍照。我催他尽快传给我,他总说“马上”,却迟迟没发。我心里有些不快,却也不好多说。平安夜那天,他早早开始打扫卫生。我再次提起照片,他有些不耐烦。我只好忍下。阿姨告诉我,晚上会有许多朋友来,还有个同龄女孩,说不会中文,需要我讲英文。我心里一紧,压力倍增。可见面后才发现,她能听懂不少中文,还能说几句。气氛顿时轻松了。那一晚的热闹与温情,让我体会到异乡节日的意义,与姑姑家冷清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离开多伦多前,弟弟终于说要把照片传给我,但直到我走也没收到。后来我才明白,并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根本没觉得这件事重要。我由此学到:在别人眼里,你在意的事,也许根本无足轻重。


    回到渥太华的第二天,我才收到照片。心里还是很开心,立刻转发给母亲。她看到我笑容,也笑了。我没再多想,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和晔去纽约。临行前,我问晔为什么突然要旅行。她说,是想陪我散散心,缓解失恋带来的痛苦。我这才忆起那段过往。


    那天,我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白人男生问能否坐在我对面。我点头,他时不时看我,突然开口:“你最近过得好吗?” 我有些意外,却还是回应了。我们聊了几句,他说自己比我大两岁,学日语,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我没太在意,随即各自离开。没过几天,我在路上遇见他。他叫住我,突然给了我一个拥抱。我以为是礼节,却听见他低声说:“我想你了,你是不是也想我?” 我沉默,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只是把联系方式给了他。


    自那以后,他隔三差五发信息关心我。我渐渐习惯了这种问候,误把习惯当成喜欢。我们很快在一起,但好景不长。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我疲惫,我的英语有限,常常要全神贯注听他说话,压力大得让我透不过气。分手成了必然。我并没有那么喜欢他,而他热衷的话题,我并不感兴趣。可是当我提出分手时,心里仍旧愧疚,久久不能释怀。


    父母的态度让我意外。母亲说他长得帅,父亲更是淡淡一句:“别怀孕就行。” 如今,他已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我替他高兴。只是那段回忆,仍旧在心底留下阴影。也许这就是晔要带我去纽约的原因。她说想让我散散心,别困在失恋的痛苦里。


    有些回忆,会伴随一生。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和晔的纽约之行。我满心期待,却也隐隐觉得,生活总爱在意料之外,横生枝节。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