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人情冷与暖

作者:楚婉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语言学校上课的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中午都和瑞一起在学校餐厅吃饭。起初,我们都觉得这样的安排很方便,不必花心思准备午餐。可是没多久,瑞就开始抱怨起学校餐厅的饭菜——味道油腻、口感单调,而且价格并不便宜。我本来也有同感,却一直没有勇气去改变。直到有一天,瑞干脆决定自己动手,晚上在家做饭,第二天中午带便当。我看着她在课间小心翼翼打开保温饭盒,里面摆着色泽诱人的炒菜和米饭,那股熟悉的香味让我心里有些发酸。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这样,吃上口味熟悉的饭菜,带着一点点属于家的温暖。


    可现实并不如愿。每次我放学回到家,叔叔总是在厨房里忙碌。厨房本就不大,他的动作迅速而有条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充满整个空间,我根本插不上手。再加上我租住的房租里已经包含了餐食,按理说不需要我额外准备。但心底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我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午餐,哪怕只是一份简单的炒蛋,也会让我觉得踏实。


    那天傍晚放学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阿姨。坦白说,我当时心里还有点紧张,担心阿姨会觉得麻烦,或者误解成我嫌弃他们做的饭菜。可是没想到,阿姨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点头,还主动提出要带我去买一个保温饭盒。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温暖。原来,在异国他乡,也有人愿意为我考虑。


    很快,阿姨开车带我去了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透过车窗望着外面的街道,忍不住把这里的交通和国内对比。在加拿大,行人似乎拥有至高无上的路权。每当有人走到斑马线上,车子都会立刻停下来,耐心等待。我看着行人悠然自得地迈步,完全不带一丝犹豫,好像完全不用担心车辆。这让我觉得新鲜,也让我心生感慨。想起国内时常是人让车的场景,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相同的一件小事,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能带来如此不同的体验。


    超市果然很大,琳琅满目的货架让我眼花缭乱。我还没来得及细细观察,阿姨却已经直接拉住一名工作人员,礼貌地询问保温饭盒的区域。工作人员很快为我们指路,阿姨带我走到那一排货架前。看着面前整齐摆放的一排排饭盒,我心里竟生出一股小小的激动。买一个饭盒在国内不过是寻常小事,而此刻,它却像是我在加拿大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我挑了一款简洁实用的饭盒,结账时心里涌起一种满足和期待。


    回到家后,阿姨还兴致勃勃地和叔叔分享我们这次的“小购物经历”。叔叔话不多,只是笑着点了点头,神情里透出一丝宠溺,仿佛在用眼神说:“我老婆真棒。”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暗暗羡慕他们的默契和温情。第二天,我终于能带上属于自己的午餐去学校了。虽然叔叔阿姨做的菜偏清淡,但比起毫无生气的西餐快餐,已经让我觉得十分安心。


    学期渐渐进入尾声,同学们陆续完成学业,校园里弥漫着即将分别的气息。圣诞节也快要到了,我原本想自己安排假期,可就在这时,父亲打来电话,让我去姑姑家过圣诞。虽然我和姑姑并不算亲近,但既然父亲开口,我还是照做了。我上网订了机票——价格并不便宜。姑姑住在加拿大西部,而渥太华在东部,两地相隔将近四个小时的飞行。我把航班号发给姑姑,她很快回复,说她和姑父会来机场接我。叔叔阿姨也很爽快,说到时可以送我去机场。


    出行那天,我起得很早。天还没亮,我就坐在厨房里吃早餐,心里多少有些担忧——叔叔还没起床,他会不会忘记要送我?可没多久,叔叔走进厨房,笑着问我收拾好了没有。我说差不多了,还客气地表示可以等他吃完再走。叔叔却摇头说:“没关系,我回来再吃就行。” 那一刻,我心里升起一股感动。于是我们就出发了,路上并不堵,很快就到了机场。临别时,叔叔还叮嘱我:“回程的航班号也发我,到时候我来接你。” 我心里一暖,没想到他们对我照顾得这样细致。


    经历近四个小时的飞行,我终于抵达卡尔加里国际机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行李转盘时,却发现我托运行李上绑的丝带不见了,一时心里慌了,还以为行李丢失。正纠结间,忽然听到有人喊我,抬头一看,是姑姑。她已经赶来和我会合,还陪我一起找行李。最后总算找到了,丝带不知怎么消失了,但行李安然无恙,我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姑姑见到我很开心,虽然我们之前在国内见过几面,但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这一次,我心里想着也许能好好相处了。接上我后,他们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带我去了超市。姑父推着购物车,姑姑细心地给我介绍超市的布局。她耐心地告诉我如何挑选东西,仿佛在教导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我心里有些感激,也有些局促。这时,旁边有个阿姨用中文提醒我们“蒜在那里”,让我恍然明白,原来在加拿大,说普通话也能得到回应。那一瞬间,我第一次觉得语言可以成为一种陌生土地上的亲切纽带。


    回到姑姑家,扑面而来的寒冷让我几乎说不出话。卡尔加里的冬天比渥太华更冷,冰雪让道路湿滑,姑姑还特地嘱咐姑父开慢点,不要着急。进了屋子,我和姑父帮姑姑一起做饭。我注意到,姑父对姑姑言听计从,她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家里的氛围倒也温馨。饭桌上,姑姑告诉我,她的儿子——我的表弟,第二天会从多伦多飞回来。那一刻,我才知道表弟在多伦多大学读书。父亲从没和我提过,甚至显得有些冷淡,我心里不由得感到一丝落寞。


    第二天,我和姑姑姑父一起去接表弟。车上,姑姑兴奋地谈着圣诞节的安排——简单收拾房间,聊聊天,做点汉堡。虽不宏伟,却有一种平凡的幸福。我心里其实和表弟并不熟,只是出于礼貌和他打了招呼。后来我们一起去电脑店买电脑,我挑了心仪已久的苹果电脑,表弟买了戴尔。在研究电脑的过程中,我遇到困难,以为表弟不愿帮我,心里暗暗失落。可没想到,他早已默默上网查资料,找到解决办法。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误解了他,也佩服他独立学习的能力。


    忽然,我想起爷爷曾经和我说过的一件事。表弟刚来加拿大那会儿,姑姑姑父工作都很忙,几乎顾不上他。他一个人常常去图书馆泡上一整天,从厚厚的书本里寻找答案。那时我还不太理解,以为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可如今亲眼看到他熟练地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快速解决问题,我才真正明白,原来那些日子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


    他早已养成了遇事先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这种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姿态,仿佛是他在异国生活中练就的一种本能。相比之下,我却更习惯依赖别人,遇到困难时常常第一反应是寻求帮助。想到这里,我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佩服他的能力,又有点自惭形秽。也许,成长就是这样,不同的经历,会在一个人身上刻下不同的印记。


    圣诞节当天,姑姑带我们去买了一颗圣诞树。回到家,我们一边挂装饰,一边笑谈,房间瞬间充满了节日的氛围。姑姑亲手做了汉堡,我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我和母亲视频聊天,她看到我用新电脑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笑着说:“终于能看清你了。”那一刻,我的心有些酸楚,也有些温暖。姑姑还和母亲聊了很久,客气中透着疏离。我心里明白,这些寒暄不过是成年人的场面话。


    表弟很快回学校去了,姑姑姑父也恢复了上班的节奏。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逐渐看到了他们的日常。晚上九点,他们就上床休息,因为凌晨四点多就得起床去赶公交和地铁。原来他们为了省下高昂的停车费,宁愿每天花几个小时通勤。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对他们心生敬意。他们回家后会一起做饭,饭桌上分享一天的琐事。那时的我特别羡慕这种彼此分享的小幸福,觉得只有愿意和你分享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在乎你的人。


    很快,我回到了渥太华,叔叔果然按约定来接我。阿姨还和我交换了圣诞礼物,她说觉得我比之前更开朗了。新学期开始,我进入了新班级,认识了Y、Z和S三个新朋友。Y有香港护照,去很多国家都免签;Z性格直爽,幽默风趣;S则温和规矩,相处舒服。她们逐渐填补了我生活中的空白。


    可与此同时,语言考试再次打击了我。源、瑞都顺利通过,我却没能考过。看着他们兴奋地进入专业课程,我只能继续留在语言学校。心里虽然失落,却也明白自己的英语确实不好,只能一步步来。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和国内的朋友华打电话,聊到深夜。可房东阿姨却在凌晨三点来敲门,说我声音太大,叔叔甚至被吵到车里睡觉。我才意识到自己造成了困扰,第二天立刻道歉。叔叔严肃地说,如果再打扰到他们休息,就不会让我继续住下去。那一刻,我心里有点害怕,也开始萌生搬家的念头。


    搬家的想法很快被现实加深。有一次,我和母亲视频通话,地下室的乒乓球声特别大,我不得不调高音量。结果阿姨立刻打电话让我安静。我心里不满:他们制造的噪音就能被忽略,而我稍微大声点就要被指责?可母亲劝我忍一忍,说寄人篱下要懂得退让。偏偏在这时,又传来阿姨生病的消息——她体内有恶性肿瘤,需要化疗。我更觉得继续住在这里或许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压力。于是,我开始认真找房。


    我想租均所在的公寓,填写申请表时却被卡在“房东联系方式”和“担保人”这两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在加拿大租房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表格上那一行行冷冰冰的要求,让我感到一种被制度挡在门外的无力感。为了顺利租下来,我硬着头皮打电话找姑姑,希望她能帮我做担保人。可是她却干脆拒绝了,理由是不愿提供信用卡的信息。电话那头,她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一丝犹豫。挂断电话的瞬间,我愣了许久,心里有种说不清的失望和心寒。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所谓“亲戚”,并不一定意味着无条件的支持。


    母亲比我还要失落,但她很快振作起来,托人四处打听。最终,她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个老朋友,愿意伸出援手,帮我做担保人。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竟有些酸涩——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伸手拉我的不是亲人,而是一个和母亲久未联系的朋友。就这样,好不容易把担保人的问题解决了,我心里才刚松了一口气,没想到新的打击又随之而来。新公寓的物业打电话告诉我,他们一直联系不上我房东,迟迟无法得到确认。最终,他们无情地拒绝了我的申请。电话挂断的那一刻,我的手还在发抖。那种失望和气愤交织的感觉,让我整个人像是被抽空。可想到阿姨正在和病痛抗争,我终究咽下了所有抱怨,只能无奈地安慰自己: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好在最后,我终于在朋友的建议下找到了一处新装修的公寓,离学校只有一站公交站的距离,而且手续出奇地简单,只需要担保人的信息,不再需要房东的确认。递交材料、等待审核、得到批准的过程,短短几天,却让我仿佛走过了一个世纪。那天我在合同上签下名字时,心里久违地涌起一种轻松感,仿佛压在肩头的大石终于落下。三个月后,我就能搬进去,终于拥有一处只属于自己的空间。想到以后可以不用再小心翼翼压低音量,不用担心影响别人休息,不用每天揣着忐忑与拘谨过日子,我的心里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期待与安稳。


    回到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叔叔阿姨。他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他们或许已经无心关注这些生活琐事。可对我来说,那一刻却格外重要——它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未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