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章 渐入人间烟火

作者:楚婉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从国内来到加拿大,转眼已经一周有余。最初的惶惶不安渐渐褪去,我的心情也慢慢安定下来,开始尝试适应这里的生活。父亲在国内一直叮嘱我,要尽快去办理一张当地的银行卡,好把生活费和学费汇过来。他还再三强调,一定要向银行询问清楚转账所需要的资料。父亲虽然没来过加拿大,但对金融体系的流程似乎颇有了解,这让我心里有些钦佩,也带着一丝安心。


    放学后,我和瑞说了声要去银行开户,便独自前往。父亲建议选择加拿大五大银行之一的C银行。走进大厅,我找到柜台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她点头后带我走向一间办公室。片刻后,她让我进去,里面有人能帮我办理。我按照指引进到房间,迎面而来的是一位白人小哥哥,模样清秀帅气,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颜值控”。我说明了开户的需求,他便开始耐心询问相关信息,我逐一回答,过程意外顺利。


    大约二十分钟后,开户手续完成,我有了一个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支票账户用于日常消费,却没有利息;储蓄账户则适合存放大额资金,可以赚取些许利息,但若直接刷卡消费则要支付手续费。小哥哥贴心地建议我,把大部分钱放入储蓄账户,需要用时再通过网上银行转入支票账户,如此便没有手续费。接着,他一步步教我如何注册网上银行,讲解得非常清晰。尽管我的英文并不算好,但这些步骤我还是听懂了。


    办完之后,我想起父亲的叮嘱,便向小哥哥询问转账所需的资料。他爽快地给了我一份清单,我这才觉得任务圆满完成。父亲得知后也放心不少,只是提醒我,他在国内为我开的那张信用卡是带年费的,需要消费达到一定额度才能免年费。于是偶尔我还是要勉强使用一下。想到反正不是我来还款,心里竟也有些偷着乐。


    几天后,班长源提议我们去看看手机套餐。毕竟在这边,一个本地手机号几乎是生活必需。于是我们相约去了离学校不远的购物中心,里面有各大运营商的门店。询问之后才发现,这里办理手机号必须搭配套餐,类似国内的包月制度,差别主要在于流量大小。更吸引人的是,若签订至少两年的合约,还能获赠一部新手机,这就是所谓的“合约机”。


    同学们几乎都选择了苹果手机。虽然那时苹果并未在全球大火,但在他们眼中已经足够时尚。而我犹豫再三,最终却挑了当时本地年轻人更常用的黑莓手机。运营商我选了小众的V公司,只因销售人员的热情与耐心让我倍感亲切。就这样,我拥有了第一部加拿大手机和一个新号码,而这个号码也伴随了我十余年,成为我生活轨迹的一部分。


    走出手机店时,我们看见不少人在排队办理公交卡。我心想,自己迟早要搬出酒店,没有公交卡肯定不方便,于是和源一起排队。最终我买了一张月票,而源则选择了四个月的。他觉得长一点更划算,而我只顾眼前方便,想着一个月七十多块钱,也不算贵。


    某天,均突然提议大家一起吃火锅,还邀请学姐来作伴。想到在异国他乡能热热闹闹聚一聚,大家都觉得不错。于是我们一起去了超市,买了火锅底料、牛羊肉和各种配菜。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均还是个隐藏的大厨。他先把底料用油炒过,香气四溢,考虑到大家都是四川人,这样更对胃口。因为没有电磁炉,我们便灵机一动,用电饭煲来煮,还能保温。那顿火锅从中午吃到傍晚,边吃边聊,气氛热烈。那大概是我来加拿大后最开心的一顿饭了。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但有朋友陪伴,我心里依然觉得温暖和满足。


    那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加拿大的公寓。均的房子不大,是个单间,客厅摆着两张床,供他和珑使用。地方虽小,却收拾得干净清爽。


    学习和生活渐渐进入正轨,唯一让我焦急的是找房。某天我问源,他房东是否知道哪里有房子。他答应帮我打听,第二天便告诉我,房东的朋友正好有房要租,月租七百包吃住,房东来自江浙。我立刻拨通电话,约好时间去看房。其实我当时想法很简单,有房子住就好。父亲提醒我,看房时最好提起自己祖籍浙江,以此拉近距离。


    放学后,我依地址找去,门口正巧遇见一位叔叔在干活,便上前说明来意。他让我进屋找里面的人。女主人开门迎接我,带我参观房子。我要住的房间在地下室,有独立卫生间,但没有采光,冬天估计会冷些。不过她很热情,告诉我饮食包在他们家里,还询问是否有忌口。她说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工作,小儿子在上大学,很少回来。看我性格内向,她特意叮嘱,有什么想法要直接沟通,别憋在心里。


    我感到他们待人真诚,交谈气氛融洽。临走时他们说第二天会开车去酒店接我搬过来。于是,我终于找到了安身之处。刚搬进去那天中午,叔叔特意准备了丰盛的午饭,还劝我多吃些,说我从国内来,肯定没吃好。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却也感到无比温暖。


    住进新家不久,亮忽然联系我,说想和我视频。他去了加拿大东部读书。其实早在之前他就想联系我,只是那时我情绪不佳,总是拒绝。如今心态好了许多,却因为地下室光线昏暗、电脑摄像头模糊,视频里几乎看不见人影,所以我还是拒绝了。也许缘分就是这样悄然溜走。再见到他,已是七年后,那时他已有了家庭。有些人,注定只能是过客。


    有一次放学,我误打误撞来到学校书店,见旁边排着长队。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在办理学校公交卡。正式学生的交通费包含在学费里,所以只需领卡就能使用。我心想,自己还在读语言班,算不上正式学生,不知能否办理。工作人员告诉我,只要提供地址证明即可。我便请房东阿姨写了一份证明,顺利拿到公交卡。虽然要自费,但比外面买便宜一半。还好我之前只买了一个月票,否则就亏大了。后来我陪源一起去办卡,但因他买了四个月的,要等用完才能换。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生活中的麻烦一点点解决,也能带来许多满足。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有了变化。某天我察觉均对瑞的关心不同寻常,便私下问她。她坦言均已表白,但她想再观察一段时间。听后我真心替瑞高兴。瑞性格开朗可爱,长相也漂亮,在异国他乡若能遇到真心的陪伴,自然再好不过。而我,因为童年的阴影,对感情并没有多少憧憬。


    在新家住了一个多月,我终于见到了房东的大儿子。他在IT公司工作,有自己的房子。阿姨还提起,他的妻子当年也是从国内过来,先在他们家借住。她说机会很多,似乎有意提醒我什么。我心里一笑,却不愿多谈。一次与他们共餐时,阿姨提及育儿的话题,让我猛然意识到,女人婚后仿佛都绕不开生儿育女,自己的生活被一点点压缩。我心里暗暗决定,将来绝不只为家庭而活。


    不久,源告诉我珑准备转学,去到亮所在的学校,说那里的课程能让他更快进入大学。我当时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他家希望他早日毕业回国接手生意。自此,我们便渐渐失去了联系。


    转眼到了均的生日,我们决定聚餐、唱K。临行前我特意告知房东叔叔阿姨。他们很感激,说虽然我已年满十八,不必报告行踪,但既然住在他们家,他们仍要对我的安全负责。那一刻,我对加拿**律保护未成年人的严格有了更深体会。


    瑞这段时间心情复杂,她告诉我,曾喜欢的学长已经订亲,还让我保密。均依旧对她很好,却迟迟得不到答复。那天我们四人去了郊区一家KTV,点了啤酒。没多久,瑞就说自己醉了。我劝她停下,多吃点小吃唱歌解闷。谁知她却一口接一口,喝得更猛。她突然冒出一句:“你们为什么那么快就订婚了呀?” 我立刻转移话题,怕均和源听出端倪。后来瑞醉得更厉害,我陪她去洗手间,看她呕吐才稍稍放心。幸亏我们都是同学,不然这种情况在外面实在危险。


    散场时已是凌晨两点。我们打车回到均家。洗漱后,均把床让给我和瑞睡,源睡在另一张床上,他自己却拼了几张凳子凑成床。半夜我好几次看到他差点摔下,心里忍不住感慨。第二天早上大家各自回家补觉,我也一觉睡到下午。虽然熬夜伤身,但那种同学间的热闹与放松,还是让我感到无比珍贵。我也意外发现,自己竟能轻松喝下八瓶啤酒而毫无醉意。


    日子就这样过去,家里也没传来什么坏消息,我的心态安稳了许多。学校生活中,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课堂上演讲,紧张得声音发抖;第一次被老师质疑抄袭,只因我在作文里用了托福备考时积累的一句华丽句子,显得突兀。老师误以为是抄袭,我急得彻夜思索,最后鼓起勇气去解释,才化解了误会。那一刻我明白,若不为自己发声,就永远不会有人替你说话。这段经历对我这样内向的人来说十分艰难,却也让我成长了许多。


    渐渐地,渥太华的冬天来临。听说这里冬季严寒,我便与瑞相约去商场买羽绒服和雪地靴。我挑了一件外观普通却格外保暖的羽绒服和一双黑靴子,瑞却嫌不好看,坚持买时尚与保暖兼具的款式。我心里却想着,御寒才是最重要的。


    没过多久,2009年的第一场雪飘落。作为来自南方的孩子,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厚重的雪,心里兴奋极了。可谁能想到,以后我会渐渐厌倦这无尽的大雪。12月后,雪越下越频繁,走路变得艰难。平时去公交站要十五分钟,雪天则要半小时。再加上我常常起不来床,迟到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我甚至萌生了搬家的念头。


    学期接近尾声,瑞问我圣诞是否回国。我摇头,说两周的假期太短。其实我正犹豫如何安排假期,却不知父亲早已替我规划好了一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