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差一点

作者:楚婉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后来我学会了不问。


    不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不问妈妈是不是还在难过,也不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只要不问,一切就像真的没事一样。


    就像所有人希望的那样。


    可是家里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变了,母亲变了,我也变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慢慢接触了母亲的同事和朋友,那时我才发现,妈妈的朋友很多,叔叔阿姨们都非常喜欢她。其实当时我心里是开心的,不过并不明白为什么开心。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时的我也许是在希望,在这些欢声笑语中,母亲能找回她的自信。以前我不了解母亲,她也从未讲过她的过去。时间久了,我才知道母亲本就是一个自信而坚强的人,是父亲和那段婚姻让她变得沉默、疲惫,变得不再像她自己。


    那时妈妈经常带着我去见她的朋友们,一起吃饭、聊天。也许是想让我多接触社会,也许是想让我不要沉浸在父亲离开的阴影里。但那时的我并不懂母亲的良苦用心,只觉得那些叔叔阿姨对我很好,总是关心我,愿意与我聊天。可那时的我手足无措,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许是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痛苦早就让我对自己有了定义——也许我就是不受欢迎的那个吧。但那些叔叔阿姨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我其实内心是开心的,却又表现得不那么开心。


    为什么呢?回过头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就像那段甜蜜的童年,却要我用一生来换。我早已习惯以悲观的心态看待世界,自认为上天的馈赠都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即便如此,我依然记得他们每一个人对我说过的话。无论如何,他们对我都很好,比我爸爸还关心我。是因为我母亲,还是因为我可怜?可能都有吧。


    那时我遇到的叔叔阿姨们几乎都是婚姻幸福的,而我和母亲,是另类。想到这,我会觉得我和母亲实在可怜,可是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呢?在那个不那么开放的年代,热情或冷漠都可能是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没人有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对话入座而已。


    在母亲的众多朋友中,有一位是我印象深刻的,那就是L阿姨。印象中母亲曾提过她,却好像从未见过。L阿姨和她的丈夫Z叔叔非常关心我,我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他们有一个女儿,那个姐姐对我很好,我们常常一起玩。姐姐学习成绩很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母亲的话也多了起来,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们和母亲的关系远不止朋友那么简单,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渊源。


    某次母亲无意间提起,原来姐姐觉得我话很少,总感觉从我口中得知一点信息都不容易。我那时才意识到,不说话也可能会伤人。可当时我并不懂,只当是玩笑话。因为两家走得近,母亲有时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要是有L阿姨女儿一半优秀就好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在母亲眼里,我是那样的不成材,低人一等。这让我更确信,也许父亲的离开真的与我的“不够好”有关。那时我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听着。从那以后,我逐渐相信自己确实不如别人,连母亲都看不起我。


    在学校里也是如此。我曾报过奥数班,但因为太难最终没有坚持下去,而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挣扎。母亲便想着给我找老师补课。起初我没什么想法,也许母亲只是希望我成绩能好一些。但我无意间听到老师之间的谈话:“小学就要补数学,这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啊?”我想:“难道我真的这么笨?难怪母亲会觉得我谁都不如。”我越想越觉得,之前发生的一切,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唯一让我坚持下来的,是乒乓球。我一直在打,可后来可能遇到了瓶颈期,技术也不再进步。母亲看我状态低落,最终还是不让我去了。就这样,我的兴趣班一个个消失了,也许母亲只是想让我专注于学业吧。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春节,父亲回家过节。已经一年没见父亲了,再见面时,我心里几乎没有感觉。我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他们在谈论我的小升初。母亲希望我能进重点初中,对未来有好处。父亲只说了一句:“都行。”这两个字太扎心了,也许在父亲眼里,怎么都行,去哪儿都一样。他就像放弃了我一样。我对那句话的解读是:“她那个成绩,不是我们想让她去哪儿,而是她能去哪儿的问题吧。” 可我并不感到特别难过。他不就是和母亲、老师一样的态度吗?我这辈子可能就是这样了吧。


    真正给我带来转机的是母亲的另一个朋友,Z阿姨。Z阿姨的女儿在外国语学校就读,那是一所用英文授课、培养出国方向的学校。Z阿姨建议说:“要不让小遥试试外国语学校的入学考试?”母亲看向我,我没反对,就试了试,那是在小升初考试前。考试结果我终身难忘,我居然考上了!一向成绩平平的我,终于没有再失败一次了。但很快传来另一个消息——外国语学校需要住校,一周才能回家。我很坚决地说:“我不去了。” 母亲点头说:“也对,你没单独生活过,估计也搞不定,那就算了吧。” 可我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住校了,妈妈就要一个人生活,那对她太残忍了。我舍不得她,想陪着她一起熬过去。就这样,一个原本可以去的学校,我没有去,这件事也就此搁浅了。


    很快,小升初考试来了。我原本以为自己都能考上外国语学校了,这个考试应该也没问题,结果却大失所望,分数与预期差距很大。母亲和外婆原本的计划是让我去外婆家附近的S中,那是全市重点中学,是通往重点大学的跳板。可现在我只能去退而求其次的J中上学了。J中也还不错,但离家太远了,开车得半小时。母亲问我怎么办,我沉默了,心想:“如果我再优秀一点,可能一切就会不同,母亲和外婆也不会这么操心。”母亲说:“现在是不是有点后悔没去外国语学校?可惜,报名已经截止了。”


    几天后,母亲突然去驾校报名学车。我很惊讶,母亲说:“那么远的学校,初中不比小学,学业重、放学晚,让你每天早出晚归太辛苦了,我必须学会开车来接送你。”那时我觉得学车也没什么大不了,直到自己亲身经历才明白,学车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母亲为了我,真的下了决心。她请了驾校教练,顺利考下驾照,但刚上路时还很忐忑。于是她找到学校里开车技术很好的同事Y叔叔,让他带着熟悉路线。没想到,Y叔叔一家后来也成了母亲不可多得的好朋友。没过多久,母亲对我说:“放心吧,我应该可以了。”


    J中比其他学校报到早,需要提前军训。我已经在那上了几天课,也参加了军训,认识了一些朋友。这时母亲突然告诉我:“你明天不用去J中了,你可以去S中了。”我问为什么,母亲说,是外婆怕我太辛苦,帮了点忙。我面露难色,母亲察觉了,问:“你怎么不开心?不想去吗?”我说:“我不想去。”母亲顿时急了:“你知道为了你的事情,你外婆这几天连午饭都没好好吃!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沉默了,真没想到外婆如此上心,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伤了她们的心。母亲问我:“为什么不想去?”我说:“我已经交到好多朋友了,不想离开他们,他们对我很好。”母亲说:“朋友可以再交,难道你想让外婆的努力白费吗?”我一想也是,于是最终去了S中。


    其实当时我心里特别感激外婆,觉得她真的为我操了很多心,也有些自责。如果我再优秀一点,也许这些事都不会发生,也不会让亲人跟着我受累。我一直希望家人在别人面前有面子,但光有愿望又能怎样?那时我还不懂,后来才知道,能力才是一切的前提。可是那段时间,我真的因为这个“面子”困住了很久。


    相比之下,爷爷奶奶和父亲那边,就像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一样。我不知道母亲有没有告诉他们这些事,但我的记忆中,他们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更别提像外婆那样东奔西跑了。那时我没想太多,因为我真的顾不上他们。我天性比较被动,如果别人不主动关心我,我也很难主动去关心别人。原生家庭给我的影响是学会“察言观色”,尽量避免因为我不合时宜的言语引发误会。从那时起,我成了一个特别害怕麻烦的人,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即便这样,母亲还是偶尔会带我去看望爷爷奶奶,但每次待的时间都不长。我曾问母亲:“爸爸又不在,你何必还去看爷爷奶奶?他在家时也很少带我们去。”母亲说:“你爸做得不对,不代表我们也要这么做。不能以牙还牙。他们是你长辈,去看他们是你应该做的,与别人如何对你无关。”


    当时我不理解,觉得母亲太傻了——做这么多,又没人感激你。可后来我明白,母亲只是想做到“无愧于心”。她想对得起自己,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而我对他们,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没有感觉。他们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低到如果不是母亲提醒,我都想不起他们的存在。每次去他们家,他们总说王辰怎么样、姑姑姑父怎么样,我其实并不关心那些事。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如果别人喜欢你,不管你在不在他们身边,那份喜欢是不会减少的。就像我明明在他们面前,他们心里惦记的却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王辰。我一度以为他们重男轻女,可后来发现,我又错了。


    那时的我很要强,心想:“你们不喜欢我,我们少来往就是了。我又不是非你们不可。连父亲的离开我都能接受,你们算什么?”我对他们的不满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父亲的错误明明显而易见,可他们从没指责过一句,也没安慰过母亲哪怕一句。哪怕是表面功夫,他们也懒得做。当时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护犊子”,可后来才发现,真相比这复杂得多。


    就这样,虽然经历了波折,我最终还是进入了重点初中S中。可我知道,初中的生活、学业和交友,对我来说,又是另一场新的挑战。


    这一章写得很压抑吧?


    其实我那时候也没彻底放弃过自己,只是总感觉——我明明已经靠近了光,却差一点被照亮。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差一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