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连绵两月的秋雨刚歇,我为这部书稿落下最后一笔时,窗外湿润的青瓦正蒸腾着深秋的清寒。
这个始于中秋月圆夜的故事,终在雨歇云散的秋阳午后收束。它无关得道飞升的传奇,只讲被贬凡尘的仙魄,在人间烟火里辗转、破碎,最终于秋雨初霁时,重新掂量出“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恰如这历经阴雨浸润的长安,终得见清朗却浸着凉意的天光。
若你寻觅的是非黑即白的叙事,此书或许不合心意。它更像雨歇后慢煨的一壶老茶:初品是世俗伦理的涩,再饮是爱而不得的苦,回味时方觉出命运无常的凛冽,与超越儿女情长的悲悯。
我始终执着于在秋日萧瑟中,铺展情感的真实肌理。故事里两位被礼教禁锢的男子,在家族重任与心底情意间的挣扎,恰似这场连绵两月的秋雨,缠绵却带着透骨的凉。我未曾刻意美化任何关系,每个人物都带着秋雨浸透后的沉重与清醒,也正因如此,那份在夹缝中求存的真挚,才更显力透纸背的痛感。
以“仙侠”框架包裹这个世俗故事,并非为寻求浪漫逃避。恰如久雨初晴的秋光,仙界的永恒更反衬出人间抉择的不可逆。当玄枢与凌越立于云端,回望那两位为他们耗尽一生的女子,“悟道”的代价才显得如此具体。这不是升华,而是将悲剧置于更辽远的时空里,静静审视。
而我着力最深的,是苏琼与梁杏。她们从非剧情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意志的灵魂。她们的“贤惠”之下,藏着被时代规则驯化后的清醒与隐痛,藏着秋寒中为子女挣求生路的韧性。我试图描摹“体面”之下的暗潮汹涌,那种沉默的抗争,往往比锋芒外露的冲突更具穿透人心的力量。
语言上,我力求兼顾古意与今情:市井喧嚣、庭院落叶、情动时的一声叹息,皆让文字本身参与叙事,在抽离与沉浸之间,营造出独特的间离美感。
若此书有幸被你拿起,我唯一的希冀,是它能带给你一段沉浸的阅读体验。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呈现复杂的人生;不承诺解脱,只刻画真实的羁绊。若你能从中读到人性的微光,感受到关于“责任”与“成全”的深层思考,便是这部作品在这个深秋,最珍贵的存在意义。
—— 一位在秋雨停歇时分完稿的叙述者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