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章 帝王心术与宫阙寂寥

作者:轻舟之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临安漕运司。


    值房内烛火昏黄,只听得见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郑泊远独坐于堆积如山的文书之后,几乎被淹没。他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发白却熨帖平整的旧官袍,这是他能维持的最后体面。


    自按察使离开后,司内的气氛愈发微妙。往日那些明目张胆的勾当似乎收敛了些,但暗流涌动,落在他身上的目光,探究中更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冷意。他心知肚明,自己这“顾党”的标签,怕是撕不掉了。


    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白日里,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埋头公文的郑主事,将经手的每一份文书——无论是看似无关紧要的船只调度单,还是例行公事的仓廪盘点记录——都默记于心。夜深人静时,他便在这无人打扰的值房里,凭借记忆,用特制的细毫笔与无色药水,在一本看似普通的《漕运纪略》的书页空白处,留下只有特定药粉才能显形的蝇头小字。


    “戊字号仓,丙字柒佰肆叁号旧弩报损文书,用印格式与常例有异,存档编号模糊……”


    “漕丁酒后失言,提及去岁冬月曾秘密押送‘沉甸甸的麻包’往北,非寻常漕粮……”


    记录这些,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每一次落笔,他都感觉后背如有针扎。他不知道这些零碎的片段是否有用,更不知它们最终会流向何处,带来福兮祸兮。他只知道,这是他对顾晏辞那句“以国士待之”的承诺,亦是十年沉沦中,唯一能抓住的、证明自己并非行尸走肉的稻草。


    他轻轻吹干书页上无形的字迹,合上书册,将其与几本旧志混在一起,看上去毫不起眼。窗外传来打更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得老远。他起身,仔细整理了一下袍袖,吹熄了烛火,融入外面的黑暗中。


    紫宸殿偏殿,龙涎香幽微的气息在沉静的空气里盘旋,如同权力无声的触须,萦绕在殿宇的每一寸角落。永熙帝梁王——这个天下名义上的主宰——正端坐于御案之后,明黄的袍袖拂过奏章上密密麻麻的墨字。


    他的目光在一份关于漕运案人犯移交刑部的例行奏报上停留,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顾晏辞”三个字。这个名字,近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御前侍卫统领如影子般悄无声息地入内,压低了声音,将近日京城的暗流详细禀报:顾晏辞如何雷厉风行地查办贾仁,其势汹汹,仿佛下一刻就要撕开裂口;又如何在一夜之间骤然收敛了所有明面上的动作,按察使司的大门仿佛都安静了几分。同时,市井间关于那位沈姓女子的流言蜚语与悄然涌起的些许支持之声,也一并传入天听。


    皇帝听着,面上如同古井无波,只在侍卫统领言毕后,极淡地应了一声“朕知道了”,挥手令其退下。


    殿内重归令人压抑的寂静。他搁下那支象征着至高权力的朱笔,缓步踱至窗前。窗外,层叠的琉璃宫阙在秋日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如同这巨大帝国的精密齿轮,每一个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包括他自己。


    李崇矩……顾晏辞……


    一老一少,一狐一虎。


    老的盘根错节,爪牙遍布朝野,其势已炽,渐成心腹之患;少的锐气逼人,背负血海深仇,恰是一把难得的利刃。


    他需要李崇矩的权术与势力来维系朝堂的平衡,当年纳其女为妃,亦是稳固联盟、示之以恩的手段。然而,猛虎酣卧于榻侧,终非长久之计。如今,这头老狐的尾巴摇得过于欢快,是时候需要另一只猛兽来与之相争,互相撕咬,彼此削弱。


    顾晏辞,便是他选中的那只年轻猛虎。家世清贵,能力出众,更与李相有解不开的世仇,是再完美不过的棋子。他乐见其成,甚至对韩墨暗中的扶持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更要冷静地评估,这把刀是否足够锋利,又能为他开辟出多大的局面。如今看来,顾晏辞虽机敏,察觉了北方线索的异常而及时抽身,但终究还是在与李相的第一回合交锋中落了下风,被对方玩弄于股掌之间。


    “制衡……”永熙帝心中默念着先帝的教诲,眼神幽深如寒潭,“父皇,这帝王之道,果然每一步都踏在刀刃之上。”他嘴角牵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那是对命运嘲弄的冷哂,也是对棋局渐入佳境的期待。“斗吧,让朕看看,你们究竟能将这死水般的朝堂,搅动出怎样的波澜。”


    正当他沉思之际,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内侍尖细而谨慎的通传声打破了寂静:“陛下,李妃娘娘求见。”


    皇帝瞬间收敛了外泄的所有情绪,面容恢复成一贯的深沉平和,仿佛刚才那个冷眼旁观的棋手从未存在过。“宣。”


    殿门轻启,李妃端着一盅精心炖制的参汤,袅袅步入。她身着淡雅素净的宫装,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妆容精致,却如同戴着一副完美的面具,掩不住眉宇间那缕根深蒂固的倦怠与哀愁。那是一种被深宫重重规矩和冰冷现实长期浸染后,透出的寂寥。


    “陛下连日为国事操劳,臣妾无能分担,唯炖了盏参汤,愿陛下圣体安康。”她的声音温柔得恰到好处,如同暖玉,却缺乏真正的温度。她将汤盅轻置于御案一角,动作娴熟而恭谨,保持着完美的距离。


    皇帝的目光落在她身上。这是他的妃子,李崇矩的女儿。一场政治联姻的产物,一个稳固权力的**契约。他从未爱过她,甚至因她那显赫的父族,内心深处始终绷着一根警惕的弦,无法真正靠近。为了杜绝外戚势力借皇子进一步膨胀,那一碗碗经由他默许甚至吩咐的避子汤,早已无声地断绝了她身为女子最深的渴望。


    他曾预想过她的哭闹、怨恨,或是争宠算计,但她都没有。她只是安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如同温顺的绵羊,依旧恪守着妃子的本分,温柔侍奉,只是那双曾经或许明亮的眼睛,日渐黯淡,最终只剩下逆来顺受的平静。她仿佛洞悉一切:自己棋子的命运,父亲野心下的无奈选择,皇帝冷酷的制衡之术。正是这份过于通透的沉默,偶尔会像一根细针,刺破他坚硬的帝王心防,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那或许是愧疚,或许只是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些微惋惜。


    “有劳你了。”皇帝开口,语气比平日缓和些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刻意,“近日秋风渐凉,你身子弱,要好生将养。”


    “谢陛下关怀,臣妾一切安好,不敢劳陛下挂心。”李妃垂着眼眸,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她曾真心爱慕过这位年轻俊朗的帝王,也曾对举案齐眉、儿女绕膝的寻常幸福怀有过憧憬。但深宫数年,足以磨灭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清楚地知道,父亲需要她这个留在皇帝身边的纽带,皇帝需要她来安抚乃至掣肘李家。而她自己的喜怒哀乐、梦想与失落,在这盘巨大的棋局中,无足轻重。她不恨谁,亦不怨谁,只是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与孤独。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阙,于她而言,不过是一座无比宽敞、也无比冰冷的牢笼。


    殿内陷入一种微妙而凝滞的沉默。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皇帝投注在她身上的目光,那目光锐利而冷静,是在审视一件有用的物品,评估其状态与价值,或许夹杂着一丝极淡的、连他自己都未曾明晰的怜悯,唯独没有夫妻间该有的温情。


    “若陛下无其他吩咐,臣妾便不打扰陛下处理政务了。”她再度敛衽行礼,姿态优雅标准,无可指摘。


    “去吧。”皇帝淡淡颔首。


    望着那抹窈窕却略显单薄的身影悄无声息地退出殿外,消失在厚重的门廊阴影里,皇帝的目光回落,停在那盅依旧冒着丝丝热气的参汤上,眼神变得复杂难辨。


    这九重宫阙,天下至尊之地,其中的每一个人,谁又不是被无形之手操控的棋子?就连他这执棋之人,又何尝能真正超脱?亦被这皇位、被这天下大势、被这无尽的权谋算计紧紧裹挟着,不得自由。


    殿外,秋风渐起,卷过汉白玉栏杆,发出呜呜的声响,似低泣,又似某种预示。山雨,欲满帝京。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