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戚公的《练兵实纪杂集》里,被评定为可在军队里大规模普及的冷兵器有两大类——
一是步兵使用的:狼筅、藤牌、长枪、线枪、大棒、夹刀棍、镗钯;
二是骑兵使用的:弓矢、钯、线枪、大棒、腰刀。
戚公是明朝军队现代化改革的先驱,所以夏华可以直接使用他通过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积攒下的宝贵经验,不过,不能全盘照搬,因为戚家军当年参加的战争和夏华的军队接下来即将参加的战争并不一样,而且时代也在变化。作为戚公意志的后继者,应该站在戚公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更进一步。
夏华和曲吉东、翁永祥、杨宁几人经过短暂的商议,决定了团练主要装备的五种冷兵器:长枪、腰刀、盾牌、标枪、解首刀。
冷兵器时代的军人特别是基层普通军人,上战场用的最基本的兵器都是长枪。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长兵器天然比短兵器更有优势,长枪结构非常简单,就是长杆顶端装个短剑,简单到极致,相比于长刀、戈、戟等别的长兵器,长枪的制造、训练、使用都最方便,制造成本也最低,所以长枪是在合理范围内长度最长、最有杀伤力的冷兵器。
值得一提的是,枪和矛常被混淆。要说长枪和长矛有什么不同,主要是长矛更长、更粗、更硬,使用方式更粗暴,长枪的枪杆稍软些、有弹性,使用方式更轻便灵活,但两者有时候区别也不大。明朝长枪标准长度达到一丈八尺,接近六米,完全不输给长矛,枪头是点钢的,也能破甲。
中国古代冷兵器战场的发展趋势是长枪越来越超越长矛,因为长矛更重,用起来更耗费士兵的体力。
既有长枪这个长兵器,如果条件允许,也要给士兵们装备短兵器作为辅助,腰刀最合适。
明朝的腰刀一般长约三尺、重约一斤半,呈雁翎形,即雁翎刀,较轻便灵活,夏华等人惯用的就是这种,但雁翎刀在对付身穿重甲的敌人时就力有不逮了,需将其增重至二斤以上,刀背宽大,刀尖沉重锐利,整体厚实,可破铁甲,呈雁翅形,即雁翅刀,梁飞用的就是这种,但使用此刀对腕力要求很高,只有力气很大的士兵才能配发和使用。
除了雁翎刀和雁翅刀,还有一种柳叶刀,跟雁翎刀相比,该刀很适于劈砍,但击刺穿透效果不如雁翎刀,使用者往往双刀配合使用。
三种刀都是腰刀,至于装备哪种,由士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决定。
盾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冷兵器防具,戚公在《纪效新书》里记载道:“国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隔,而矢石枪刀皆可蔽也,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
这段话的意思是:明朝初期的明军盾牌多用木料皮革制作,沉重不便携带,用藤制作的盾牌虽然不能抵挡火铳枪弹,但能有效地抵挡矢石枪刀等冷兵器,在南方的田野泥泞地下雨天里用起来非常便利。
夏华团练装备的单兵盾牌会采用这种藤制的,重量不过九斤,直径大约三尺,中间突出,圆边向外有檐从而防止箭矢滑过盾面伤害士兵,这种藤牌在制作完成后会用桐油反复涂刷或浸泡,既能防虫蛀和受潮也能增强防御效果。
盾牌除了单兵盾牌,还有一种防御力更强但很沉重的铁甲重盾,需要专门的盾牌兵使用,用于保护固定的人员和重要的设备设施,并且一般在防御战中用,不在进攻战中用,太重了,士兵难以扛着它奔跑。
标枪又叫投枪,跟短矛差不多,这种短兵器主要是给刀盾兵使用的,刀盾兵即装备单兵盾牌和腰刀的步兵。刀盾兵因为缺乏远程攻击能力所以往往会随身携带几根标枪,用于投掷击杀敌人。标枪以细木、细竹为枪杆,长一米五至一米八,枪头粗大而尖锐,在设计上重心前倾,训练有素的刀盾兵能将其投到三十步外,可透铁甲。
解首刀是一种短刀,类似于后世的军用匕首,它的作用有二,一是作为士兵最后的战斗兵器,二是割下敌军人头作为军功凭证,这就是它叫“解首刀”的原因。
确定了目前主要的冷兵器,就确定了目前主要的兵种。
夏华的团练眼下只有两个兵种:
长枪兵,武器是长枪、腰刀、解首刀;
刀盾兵,武器是腰刀、单兵盾牌、标枪、解首刀。
实际上,夏华的团练还有一个兵种:骑兵。夏华有钱,又有门路,当然买得到上等良马,但他团队里骑术精湛的人太少,比如夏华、曲吉东等人,虽然都会骑马,但骑术一般,只能骑马赶路,不通晓专业骑马作战,真正的骑士也就押住七人和另外寥寥十来人,人数这么少,谈不上骑兵部队。
军人的装备除了武器,还有盔甲,夏华的团练现在还不能搞,一是不管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二是民间私造盔甲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根据《大明律·兵律·军政》,弓弩刀枪之类的冷兵器是不禁止的,但不允许私藏私造盔甲、盾牌、威力较大的火器、旗帜之类的东西。
夏华制造刀枪,可以解释成是为了自卫,官方不会太计较,但夏华制造盔甲,直接会被官方视为“准备造反”。
旭日东升,霞光万丈,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的一天新气象,工匠们和充当小工杂工的难民们继续忙得热火朝天,在这同时,庄园场地上出现了一幕新的场景:四百多个汉子排成队伍绕着庄园场地集体跑步。
这些汉子正是已成为非正规军人新兵的夏华团练的乡勇,负责训练和指挥他们的曲吉东等人个个亲自带头,挥汗如雨地跑在队伍前面边跑边喊:“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跟着他们的乡勇新兵们也边跑边喊,人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夏华的团练采用的编制跟明军边境部队的一样:
十人为一甲,设甲长一名;
五甲为一队,设管队官和贴队官各一名;
十队为一把总,设把总一名。...
曲吉东等人现在个个是管队官、贴队官或甲长,以前只是大头兵或老百姓的他们没想到自己现在也带兵、当教头、当军官了,个个喜不自胜、浑身干劲。
功夫想要狠,力量是根本。身为军人,强壮的体魄是基础,所以,虽然方方面面的器械设备还没就位,但最基础的体能训练可以立刻展开了。
跑步和在此基础上升级的负重跑步只是训练项目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投掷重物、游泳等,使得众乡勇比工匠们还累,但夏华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不光是粮食和薪饷,伙食也好,三天吃一次肉,天天有肉汤喝,冲着这么好的待遇,众乡勇无不咬牙坚持。
夏华在旁看得颇感欣慰,他终于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了,尽管刚参加训练的乡勇们的表现只能用惨不忍睹和乌合之众来形容,队伍歪七扭八甚至是乱七八糟,很多人连左右都分不清,但没关系,只要好好练,他们肯定会成长为合格的军人。
程德这天又送来两千多名难民,让夏华掌控的人口增至五千余,团练乡勇的人数也增加到了近六百,夏华一方面感谢一方面让程德近期不要再送人来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因为贪多嚼不烂,他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已经在手的人口资源。
“程德兄,这里是一百万两。”夏华向程德示意着他让人抬过来的十几个大箱子,“麻烦你了,继续帮我大量采购粮食、建材、铁料还有燃料、衣被布帛、药品、马匹等等,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包在我身上吧!”程德自信一笑。
夏华现在是大富豪,他从四大家族身上弄到的五百五十万两都到账了,就在今天,黄家送来了最后一笔金银,交足了三百万两的买命钱,陈明十人撤离黄家,让黄应龙恢复了自由,但夏华没放了黄志清,他振振有词:
“我只说过让黄志清在我这儿暂住一段时间,啥时候说过这三百万两交齐了我就会放了他的?黄大少爷在我这儿住得乐不思蜀,我又是个热情好客的人,自然成人之美,请他多住一些日子,放心吧,他全须全尾的,没有受到任何伤害,黄家可以随时派人探望他,就这样。”
夏华当然不会立刻放了黄志清,这是他拿捏黄应龙和黄家的重要棋子,一旦放了,黄家必会铆足全力地报复他,他虽然不怕黄家,但也不想整天跟黄家腻腻歪歪地纠缠不休,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等他的团练完全成型了,他手里有好几百兵马了,到时候,连扬州知府都不敢动他,他才会放了黄志清。
五百五十万两,先前花了五十万两,现在又花了一百万两,夏华可谓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他虽然心疼肉痛得要命,但他很清楚,钱虽好,但不用掉并且用在刀刃上就没有意义。
第三天的时候,乡勇们的第一批武器到了。
夏华虽然筹备着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想要自行拥有打造兵器盔甲、制作军械设备的能力,但那是后期的事,而且,盔甲和火器才是“自己动手”的关键,前期的冷兵器既性质不敏感又数量少,完全可以买现成的,向城里和周边村镇的众多铁匠铺订购就行了,反正他银子多。
这第一批武器包括几百根长枪、上百把腰刀、几百根标枪、几百把解首刀、几百面盾牌,长枪、标枪、解首刀都全部到货了,腰刀还有大半没到货,因为长枪、标枪、解首刀的制作锻造工艺比腰刀简单很多,至于盾牌,只有单兵木质圆盾,一是夏华想要的那种藤盾很难弄,二是朝廷不允许民间私造盾牌,只能想办法弄到原料自己做,短期内用木盾凑合。
跟这些武器一起到的,还有夏华向十几家裁缝店订做的团练乡勇们的统一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