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大买家目标出现了

作者:飞星骑士2025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绣春、谭东等人一起紧张地准备拔刀,夏华示意他们都别动,然后好整以暇地原地等着。


    不多时,那些人牛踹马踏一窝蜂地跑到夏华一行跟前,七嘴八舌道:“你们就是卖肥皂香皂的吧?”“太好了!我们这几天可一直在找你们呢!”“请问,你们当家主事的是哪位?”


    夏华慢悠悠地道:“我就是。”他见这些人有的是商贾打扮,有的是随从、跟班之类的。


    “这位公子贵姓?”


    “免贵姓夏。”


    “哎呀,夏公子,幸会!幸会啊!”带头的几个商人争先恐后地上来跟夏华搭话,态度一个比一个热情,“夏公子,可否到别处一叙?”“夏公子,在下有要事与你相商,请跟我来吧!”“夏公子,我已在前面的珍味楼里为你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还有歌姬舞女,保证你...”


    夏华呵呵一笑:“我很忙,诸位有话就在这里说吧!”


    那几个商人互相看了看,眼神里都带着防备以及一种难以言明的焦虑、苦恼,似乎不想在这种公开场合表明来意,更不想在同行面前透自己的底,但见夏华不愿跟他们中任何一人去别处“单独谈”,只好直奔主题:


    “夏公子,小店希望跟你一起经营肥皂香皂生意,你我联手,管保把这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进斗金!”


    “夏公子,我家老爷想收购你的肥皂香皂秘方,不知你意下如何?”


    “夏公子,鄙人这里有个非常好的合作计划,只要你答应...”


    夏华笑着摆摆手:“诸位,做生意嘛,就是为了求财,那些套话直接省了吧,都爽快点,你们能给我多少钱?价高者得。”


    “夏公子,我出一万两!”一个商人用豪气冲天的语气喊出了他的价钱,硬是把一万两喊出了一百万两的气势。


    “我出一万五千两!”另一个商人急忙加价。


    “两万两!夏公子,你看...”


    “三万两!你们都别跟我争...”


    夏华似笑非笑地看着这些自以为出价让他心动的小商人:“诸位,我今天一天就赚到了四五百两,你们的开价,也就顶得上我一两个月的收入,区区两三万两,就想让我杀鸡取卵?”


    听到夏华这话,这些小商人都急了,但他们确实拿不出更多的钱:


    “夏公子,你再考虑考虑嘛...”


    “夏公子,我真的是充满诚意的...”


    “夏公子,你我合作以后会赚得更多,你要把目光放长远点...”


    夏华懒得搭理这些身家只是几万两级别的小商人,抬腿准备走人。


    “哈哈哈...”一声长笑从人群后传来,众人顺声转头看去,看到一辆豪华马车在十多名精悍的大户家丁的护卫下缓缓而来停下,接着,从车里走出一个年约四旬、方面大耳、天庭饱满、双眼湛湛有神、体型富态的中年男子,


    刚发出笑声的就是他,只见他身穿用上等面料制作的华丽而精致的衮衣绣裳,手上戴着多枚宝石戒指,腰间挂着一看就知不是凡品的玉佩,浑身上下无处不散发着财大气粗的气息。


    一见此人到来,原本围着夏华卖力地鼓舌摇唇的一干小商人纷纷萎靡丧气地退散开了,个个满脸不甘但又无奈。


    “夏公子,”那人昂立在马车上,笑呵呵着、居高临下地看着夏华,“可否到敝府一叙?”


    夏华不卑不亢地问道:“敢问尊驾是?”


    那人气定神闲地自报姓名:“鄙人郑元化。”


    夏华心头哦了一声,真正的有钱人终于出现了。


    扬州既是此时中国最繁华的地方,自然巨商富豪云集,有钱人的数量要大大地超过北京。扬州坐享京杭大运河的优势,商业、运输业、手工艺、娱乐业、服务业等都高度发达,这些行业催生了大批的富商,但真正的大头是盐业,盐商雄踞扬州有钱人的金字塔尖。


    众所周知,盐业的暴利是惊人的,两淮盛产优质食盐,加上扬州的水路交通优势,使得淮扬成为全国盐商们趋之若鹜的黄金地带。


    扬州盐商集团诞生于明朝万历中后期,到现在为止,由于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其财势尚有所不及百年后清朝时,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富可敌国,他们基本上掌控了两淮盐业的命脉,一本万利、富甲天下。按照财势排名,扬州富商家族前四名依次是黄家、汪家、郑家、程家,合称“扬州四大家族”。


    黄、汪、程三家都是扬州本地的豪门,家主分别叫黄应龙、汪士衡、程槚,此三大家里,汪士衡发家最早,程槚最晚,黄应龙虽晚于汪士衡,但他很懂得“官商一家,合作发财”“黄金万两,不如官印一颗”的道理,


    所以把大笔钱财用于结交、攀附权贵,从而不但有官员为其撑腰和大开方便之门,还曾弄到一个“盐运使”的官职,使其在生意上愈发地风生水起,最终后来居上地超越了汪士衡,成为扬州第一大富豪。


    历史上,黄应龙的孙子黄至筠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为两淮盐业总商,官居二品,是标准的红顶商人,掌控两淮盐业长达五十多年,使黄家的钱已经多到以千万两为单位,黄至筠光是修建一座私家园林就耗资600万两白银之巨。


    郑家不是扬州本地的,而是徽商出身,几十年前,郑家在当时家主郑景濂的带领下举家从安徽老家迁到扬州,继而投身扬州的盐业等行业,郑景濂去世后,其子郑之彦继承了家业,在其多年经营有方下,郑家蒸蒸日上,逐渐超越本地户程家,现位列“扬州四大家族”第三。


    郑之彦共有四子,郑元嗣、郑元勋、郑元化、郑侠如,来找夏华的郑元化便是郑之彦的三子。


    大半个小时后,郑家距郑元化找到夏华的地方最近的一栋豪宅别墅里。


    客厅里,郑元化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椅子上,端着一杯茶,掀开杯盖,轻轻悠悠地吹着。


    夏华不动声色地坐在客位椅子上看着郑元化。


    在慢条斯理地吹了一会儿茶水后,郑元化一边低着头用杯盖慢慢刮着茶杯一边看也不看夏华地开口道:“直说吧,多少钱?”


    夏华问道:“是合作经营,还是直接买断秘方?”


    郑元化轻轻地呷了一口茶水,眼睛仍然没看夏华:“当然是直接买断秘方。”


    夏华单刀直入:“一百万两,不二价,现银。”


    听到夏华的这个开价,郑元化悠然品茶的动作停顿住了,他缓缓地抬起头,直视着夏华,眼神和表情变化着,先惊诧错愕,然后仿佛听到一个冷笑话似的哑然失笑:“夏公子,你在开玩笑。”


    “我没有开玩笑。”夏华非常认真,“白银一百万两,就把肥皂香皂的秘方卖断给贵府。”


    郑元化真的笑了,他不紧不慢地把茶杯放到一旁,满眼哂笑地看着夏华,眼神就像一个长辈在满心无奈地看不懂事的晚辈:“夏公子,恕我直言,你的这个开价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夏华呵呵一笑:“郑三爷,您是做生意的老手,是翻云覆雨的大人物,在下虽身份低微,但也不傻。肥皂香皂的价值和长远而丰厚的利润,您清楚,我也清楚,我今天一天就赚到了四五百两呢!以贵府的财力,完全出得起一百万两。”


    郑元化淡淡地道:“夏公子,账不是这么算的,做生意就跟天气一样,有时好,有时坏,有时稍不留神还会血本无归,你今天赚到了四五百两,不等于天天都能赚到四五百两,而且,肥皂和香皂现在是刚进入市场,买的人当然多,但这东西又不是一天就会用掉的,当大部分能买肥皂和香皂的人已经买了,暂时不需要了,接下来就是滞销低谷期,


    所以,肥皂香皂的利润收益是有高有低、呈波浪起伏的,你不能把最大化时的利润收益作为长期的平均利润收益来算。”


    夏华笑道:“郑三爷这番话看似鞭辟入里,实为避重就轻,因为您故意不谈市场的广大。扬州才多大、多少人?跟全天下相比,扬州只是弹丸之地,肥皂香皂难道只能在扬州本地卖?不能销往全国各地?况且,在大明之外还有东洋、南洋、西洋多少邦国?


    这项生意一旦成型,根本不存在什么高峰期、低谷期之说,一年到头天天都会供不应求,利润收益会是滚雪球式的。”


    郑元化微微眯起眼睛,他盯着夏华,神情稍有点微妙:“夏公子,看来,我低估了你呀,你这经商头脑,就算在我郑家也没几个人比得上,只是,”他话锋一转,“你既纸上谈兵得头头是道,为何不自己独干,却要把秘方卖断给我郑家呢?你手握肥皂香皂的秘方,又颇有经商头脑,假以时日,还愁没有百万两银子?”


    郑元化这话带着几分揶揄,但更多的是试探。


    夏华再次呵呵一笑,笑得十分坦然:“因为在下有自知之明呀,这项生意想要完全成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期间必会一波三折、充满变数,没办法,在下的本钱太少了,而且,一百万两对我而言,够我花天酒地一辈子了,所以,我没信心、没耐心自己独干,直接卖断秘方一下子获得百万两银子,然后天天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岂不更妙?”


    郑元化似笑非笑:“听起来确有道理。”他沉吟一下,给出了答复,“一百万两太多了,最多给你五十万两,五十万两,同样够你花天酒地一辈子了。”


    夏华摇头:“一百万两,一两也不能少。”


    郑元化脸色隐隐地沉下:“夏公子,我承认,肥皂香皂是好东西,但你要的确实太多了,郑家有肥皂香皂生意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无所谓,五十万两,人要知足,不要狮子大开口,也不要贪心不足蛇吞象,


    再者,肥皂香皂的做法目前确实只是你一家独有的秘方,但我相信,只要想方设法查探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秘方早晚泄露,到那时候,你的秘方就一文不值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