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 帝王之心

作者:凉花载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皇宫,勤政殿。


    承明帝打开一本奏折,只看了几眼,就开始咳嗽不止,旁边候着的李全赶忙上前抚背,口中不忘吩咐道:“快,重新换了热茶来。”


    一个年纪小一点的内侍,立刻端着尚还温热的茶下去,换了一盏差不多的上来。


    “陛下,要不要奴才宣御医?”


    李全小心地询问着,眼睛不错过陛下脸上的任何变化。


    承明帝摆了摆手,就着他的服侍,饮下一盏茶,这才渐渐平息胸腔的憋闷。


    “这个李勋,上回说要朝廷想办法保护边境的商队,朕与诸卿商量,朝北境发了国书,这才没过几天,又说边境匪徒猖獗,手中银钱不够,竟索要三十万两。”


    承明帝一掌拍在桌子上,满脸怒意,“他堂堂边关大将,但凡做点事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若什么都要朝廷铺好了路,那还要他干什么?”


    帝王发怒,殿内的侍从跪了一地。


    “请陛下息怒,请陛下息怒。”


    正在这关头,又有内侍来报,“陛下,太子殿下和几位王爷前来求见。”


    承明帝正为国事烦忧,听见太子来了,立刻道:“宣。”


    “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万福金安。”


    几人齐声行礼。


    “平身吧,”承明帝敛去怒色,“你们怎么来了?”


    其余几人均已起身,只有秦王跪着不起,听见陛下的问话,顿时扯着嗓子开始嚎叫,“父皇,您要为儿臣做主啊,老三他欺人太甚。”


    他手指着萧霁云,仿佛天塌下来一般。


    承明帝顿时一凛,目光看向太子,“怎么回事?”


    “回父皇的话,”太子苦笑一声,“是儿臣对几位弟弟约束不力,求父皇责罚。”


    “老五,你说。”


    承明帝绕过看似沉默的萧霁云,和满脸怒气的秦王,直指坐在素舆上的宁王。


    他原本打算归家的,被秦王拉过来替他作证,良王也同样如此。


    “回父皇的话,二哥今日设宴,却找来一位与三嫂有旧识的江公子,那江公子口口声声与三嫂立有婚约,意图毁坏三嫂名声,三哥气不过,砸了二哥的王府,事情就是这样。”


    宁王脸上寡淡至极,没什么表情,只将自己看到的述说出来,就安静地坐在一旁。


    良王立在他的身侧,眼睛在几位哥哥和太子身上来回巡视,悄声看着也不说话。


    “老五,你胡说,”秦王立刻站起来道,“江晏不是我找来的,明明是他自己想要讨个公道。”


    “你闭嘴。”


    承明帝眉头一挑,喝止住了秦王,目光看向一直未曾说话的萧霁云,“你砸了老二的王府?”


    “是。”


    萧霁云拱手回话,眼睫半垂着,没有一句多余的解释。


    秦王听见他的话,立刻又跪下,圆润的脸上五官皱在一起,身体绷得像一座小山,“父皇,他自己都承认了,您一定要给儿臣做主,您是没见儿臣的王府被他砸得面目全非,已经没法住人了。”


    “太子,老五说的是不是真的?”


    太子转头看了一眼萧霁云,无奈道:“是真的。”


    “姓江的是何人?”承明帝问道。


    “军器监监正江澍的长子,”太子继续道,“是儿臣识人不清,还请父皇处罚。”


    承明帝对江澍此人有些印象,南衙军现在用的长弩就有他的一份功劳,此弩射程远,威力大,未来若是投在边军上,将是绝好的利器。


    而最先挖掘出江澍的,正是太子。


    “此事与你无关,”他摆手没有责备太子的意思,只道:“那个什么江晏的交给你去处理,至于江澍倒是可以给他一次机会。”


    太子领命,他明白父皇的考量为何。


    承明帝又道:“老三,你有什么话说?”


    萧霁云面色平静,再度拱了拱手,“父皇,儿臣无话可说。”


    承明帝看着他的样子,眯了眯眼,转头朝李全道:“去叫昭王妃进宫来。”


    “诺。”


    听见这话,萧霁云终于道:“父皇,儿臣一人做事一人当,请父皇处罚。”


    “你也知道你做错了?”


    承明帝厉声呵斥,“区区几句话,你就敢砸了你二哥的王府,还有什么事是你不敢干的。”


    “父皇,”萧霁云抬眸,毫不畏惧地与皇帝对视,“儿臣认罚不认错。”


    “老三,你在说什么?”


    太子有些着急,示意他赶紧认错,莫要犯倔。


    上首的承明帝,拿起旁边的奏折,就朝他扔过去,萧霁云侧首躲开,无比认真地回道:“父皇,您今日就是打死儿臣,儿臣也绝不认错。”


    他这一句话,让盛怒的承明帝眼中闪过一抹兴趣,他板着脸质问道:“你倒是说说,你为何不认错?”


    萧霁云看了一眼旁边的秦王,冷着脸道:“父皇,二哥身为兄长却不辨是非,故意损毁儿臣王妃的名声,此为其一;其二,儿臣身为夫君,在妻子名声受辱后,岂能无动于衷。否则,儿臣还算什么大丈夫。”


    “如此说来,你非但没错,还有理了不成?”


    承明帝怒问一句。


    可太子明显看出,父皇已经没有刚才那般生气了,他悄悄地松了口气,不再担心。


    萧霁云别过头不说话,意思不言而喻。


    承明帝气笑了,扬声道:“来人,将秦王和昭王押出殿外,各打二十大板。”


    “父皇,您不能这样对儿臣,明明是老三的不对,父皇,儿臣的府邸怎么办啊?”


    秦王被禁军拖着胳膊,脑袋却转过来,满脸不甘心地朝皇帝呼喊。


    “你不睦兄弟,挑拨是非,还要朕明说吗?”


    承明帝将方才没砸中的奏折,全数砸在他的身上。


    秦王顿时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话。


    承明帝犹不解气,指着他们道:“一个两个,不思为国分忧,一天尽惹麻烦。”


    萧霁云倒是一句不辩解,转身跟着禁军就走。


    “秦王府被砸的东西,让他自己承担,告诉敬贵妃不准补贴银子。”


    承明帝朝着李全吩咐完,又对太子道:“另外,老三府里是不是缺个长史,你给他选个有学问的,好好教教他如何行事。”


    “父皇息怒,”太子一边领旨,一边跪下求情,“此事他们已经知道错了,还望父皇从轻处罚。”


    宁王和良王也跟着道:“求父皇从轻发落。”


    “不必多说,”承明帝没有松口的意思,“你们两个退下,太子留下,朕有话与你说。”


    见劝不动,良王只好推着宁王告辞,正好和刚进宫的谢岁安擦肩而过,几人互相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启禀陛下,昭王妃到。”


    李全进来禀告。


    谢岁安眼睁睁看着萧霁云被禁军带出去的,忍不住唤了一声,“王爷……”


    后者给她做了个无碍的口型,抬步跨了出去。


    谢岁安刚请过安,承明帝就问道:“老三媳妇,今日之事你怎么看?”


    陛下面色严厉,她的心也跟着提起来,想了想道:“回父皇的话,今日之事虽不是由妾身挑起,但却和妾身有关,因此让两位王爷不和,妾身知错,请陛下责罚。”


    “这么说来,你是觉得老三今日的确做错了?”


    承明帝也不叫她起来,目光带着审视看着她。


    “妾身认为王爷没错。”


    谢岁安挺直脊背,脸上一片平静。


    她的话说完,旁边的太子立时瞪大了眼睛,承明帝也显出些微的意外,不过立时就变了一副更加严肃的口气,“老三砸了秦王府,你身为王妃不加劝阻,还认为他做得没错?”


    听出陛下的不悦,谢岁安没有慌张,而是继续答道:“父皇,王爷是妾身的夫君,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妾身,所以妾身不能说错,但妾身认为王爷行事的确不够冷静。”


    若是她,定不会选择这么冲动的方式,痛快是痛快了,但明面上留下的麻烦也不少。


    不过她内心深处,感激王爷,感激他毫不犹豫地替她护住名声。


    “不够冷静?”承明帝听着她的这句说辞笑了,“顺阳侯倒是养了个好女儿。”


    语罢,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走动。


    “去给皇后请个安,这些时日你们夫妻俩好好在王府闭门思过,没有朕的命令,不准随意出府。”


    “谢父皇,妾身告退。”


    谢岁安松了口气,躬身离开。


    承明帝从龙椅上站起来,将那封李勋的折子递给太子,并道:“你觉得老三媳妇,日后能不能成为老三的贤内助?”


    “这……”太子犹豫着问道,“不知父皇的意思是?”


    承明帝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沉默片刻道:“老三已经及冠,迟早都要去封地,李勋用各种名目向朝廷索要钱粮,朕担心边关生变,打算将老三的封地划在那边。”


    太子惊愕,将老三的封地划在边关的贫瘠之地?


    “父皇,老三怕是会生您的气。”他如实说道。


    承明帝见他脸色不好,示意他坐下说。


    “皇家的男儿总归要承担责任的,”面对太子,承明帝的神情放松了一些,“你的这几个兄弟当中,就他在兵事上有所涉猎。”


    说着皇帝的脸上露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来,目光有一搭没一搭瞅着太子,“朕知道,皇后对你有所偏爱,对老三倒是苛待了很多。”


    日光寸寸西移,映着窗格留下满地棱角分明的暗影。


    承明帝的声音,在这半明半昧的时光里显得无比悠长,“朕看在眼里,却不能多说什么,毕竟皇后十月怀胎,甚是辛苦。”


    父皇少见的直白,让太子陷入沉默。


    这些事他不是不知,母后因同父皇的关系不如从前,就将心结归咎于老三,的确对他不公。


    他不是没有劝说过,可母后不但不爱听,还要大发雷霆,惹得中宫侍候的人战战兢兢,久而久之他也就不说了,只私下里多关照一些老三。


    太子暗叹一口气,他看不透老三心中所想,但知道老三还是愿意听他这个兄长的话。


    承明帝踱步到窗边的摇椅上躺下,也不等他回话,只继续说道:“老三这些年为了避你的锋芒,还有皇后的芥蒂,不惜自污名声。”


    他说着慢慢合上眼,语气逐渐低沉,“既如此将他留在京城也是不好,不如让他做你手中的剑,往后这江山交给你们兄弟,朕也就放心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