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太宗病重,榻前侍汤药

作者:沁紫云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贞观十年的深秋,一场连绵的冷雨把大明宫浇得透湿。含元殿的琉璃瓦在灰蒙蒙的天色下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像蒙上了一层洗不掉的尘埃。武曌提着食盒,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向立政殿走去,鞋尖溅起的泥水沾在襦裙下摆,留下深色的印记——自长孙皇后驾崩后,她被调往立政殿伺候太宗起居,已经整整三个月了。


    食盒里装着一碗刚熬好的人参茯苓汤,是太医院按太宗的脉案特制的。自从皇后去世,太宗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先是咳嗽不止,后来又添了心悸的毛病,连早朝都改成了隔三差五才举行。太医说,陛下是忧思过度,郁结于心,需要慢慢调理,可谁都知道,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


    走到立政殿门口,两个侍卫躬身行礼,眼神里带着几分同情。武曌知道,在宫里人看来,伺候病重的皇帝是件苦差事,不仅要时刻提心吊胆,还要应付各种明枪暗箭——尤其是长孙无忌,自从皇后驾崩后,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总想着找机会把她赶出宫去。


    “武才人来了?陛下刚醒,正念叨着要喝你熬的汤呢。”殿内传来总管太监李德全的声音,他是太宗身边最得力的太监,对武曌还算客气。


    武曌点了点头,跟着李德全走进内殿。内殿里弥漫着浓郁的药味和淡淡的檀香,光线很暗,只有几盏烛灯在角落里亮着。太宗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锦被,脸色苍白得像纸,颧骨却有些泛红,这是虚火上升的征兆。他闭着眼睛,眉头紧锁,呼吸有些急促。


    “陛下,武才人给您送汤来了。”李德全轻声说。


    太宗慢慢睁开眼睛,眼神浑浊,看了武曌半天,才认出她来:“是武曌啊……把汤端过来吧。”


    武曌走上前,把食盒放在床头的小几上,小心翼翼地盛出一碗汤,用勺子舀了一勺,吹凉后递到太宗嘴边。太宗张开嘴,喝了一口,点了点头:“还是你熬的汤合胃口,太医院那些人,总是熬不出这个味道。”


    “陛下喜欢就好。”武曌的声音很轻,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温柔,“太医说,这汤要温着喝,才能补身子。陛下要是觉得不够热,我再去热一下。”


    “不用了。”太宗摆了摆手,示意她把汤放在一边,“扶我起来坐坐吧,躺了一天,浑身都僵了。”


    武曌赶紧放下碗,伸手扶住太宗的后背,小心翼翼地把他扶起来,在他身后垫了一个厚厚的靠枕。太宗靠在枕头上,喘了口气,看着武曌:“你父亲武士彟,当年在霍邑之战中,也是这样扶过受伤的朕。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三十年都过去了。”


    武曌的心里一酸,想起了父亲生前给她讲过的往事——当年太宗在霍邑被流矢所伤,是父亲背着他杀出重围,自己却被流矢削掉了一节手指。她低下头:“家父生前常说,能追随陛下,是他一生的荣幸。”


    “荣幸?”太宗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可朕却没能保住他的家人。听说你大哥武元庆,在文水霸占了你的家产?”


    武曌没想到太宗会突然提起这件事,愣了一下,才点了点头:“都是过去的事了,奴才不想再提了。”


    “怎么能不提?”太宗的语气严肃起来,“朕知道,你在宫里受了很多委屈,长孙无忌处处针对你,太子也对你不敬。可你放心,朕不会让你白白受委屈的。”


    武曌的心里一暖,眼圈有些发红:“陛下的心意,奴才明白。但奴才真的不在乎这些,只要能好好伺候陛下,奴才就很满足了。”


    太宗看着她,眼神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愧疚,还有一丝难以捉摸的忌惮。他沉默了片刻,说:“你和你父亲一样,都是忠臣。可朕也知道,你比你父亲更聪明,更有胆识。若是你是男子,朕一定会让你做个大将军,像你父亲一样为朝廷效力。”


    武曌的心里一动,知道太宗这是在试探她。她赶紧低下头:“奴才只是个女子,能为陛下端茶倒水,就已经很知足了。从来没想过做什么大将军。”


    太宗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只是闭上眼睛,轻轻叹了口气。内殿里很安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的声音,还有太宗急促的呼吸声。武曌站在床边,看着太宗苍老的脸,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知道,太宗对她既有欣赏,又有猜忌,这种矛盾的态度,让她的处境更加艰难。


    过了一会儿,李德全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陛下,这是户部递上来的奏折,关于江南水灾的,说是需要朝廷拨款赈灾。”


    太宗睁开眼睛,接过奏折,却没有看,只是放在一边:“告诉户部,让他们先从江南的官仓里调拨粮食,不够的再从长安调。朕现在没力气管这些事了。”


    “是。”李德全躬身应道,犹豫了一下,又说,“陛下,长孙太尉在外殿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太宗的眉头皱了起来,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让他进来吧。”


    很快,长孙无忌走进内殿,穿着一身紫色的官服,神情严肃。他看到武曌站在床边,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悦,但还是躬身行礼:“臣参见陛下。”


    “免礼。”太宗摆了摆手,“有什么事就说吧。”


    “回陛下,臣是来禀报关于太子的事。”长孙无忌说,“最近太子在东宫不问政事,整天和一些伶人鬼混,还私自挪用东宫的经费,购置了很多奇珍异宝。臣觉得,应该好好教训一下太子,让他收敛收敛。”


    武曌的心里一紧——太子李承乾自皇后驾崩后,确实变得越来越放纵,不仅沉溺于酒色,还对朝政越来越不上心。但长孙无忌这个时候提出来,显然是想借太子的事打压异己,甚至可能是想趁机废黜太子,立魏王李泰为储君。


    太宗的脸色沉了下来:“承乾怎么会变成这样?朕以前怎么没发现?”


    “陛下以前忙于朝政,又有皇后娘娘管教太子,所以太子还不敢太放肆。现在皇后娘娘不在了,没人管教太子,他就越来越放纵了。”长孙无忌的语气很沉痛,“臣觉得,若是再不管教太子,恐怕会危及社稷啊。”


    “那你说,该怎么办?”太宗的语气很疲惫。


    “臣以为,应该先把太子禁足,让他闭门思过;同时,任命魏王泰为雍州牧,让他协助处理朝政,也好让他多历练历练。”长孙无忌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暗示——他一直支持魏王李泰,想让李泰取代李承乾成为太子。


    武曌的心里很清楚,魏王李泰虽然才华横溢,却心胸狭隘,若是真的当了太子,将来肯定会对其他皇子下毒手,甚至可能危及太宗的性命。她想开口反驳,却又想起太宗之前说的“后宫不得干政”,只能把话咽了回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李治的声音:“儿臣参见父皇!”


    李治走进内殿,躬身行礼,看到长孙无忌,眼神里闪过一丝警惕。他最近听说长孙无忌一直在太宗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还想立魏王为储君,心里很着急,特意赶来想为太子求情。


    “治儿来了?”太宗看到李治,语气缓和了些,“你来得正好,你说说,你大哥最近是不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李治点了点头,却没有像长孙无忌那样指责太子:“大哥最近确实有些放纵,但儿臣觉得,他只是因为母后去世,心里难过,才会这样。只要父皇好好开导他,他一定会改好的。”


    “开导?朕开导过他多少次了,他听吗?”太宗的语气很生气,“倒是你,越来越懂事了。最近在弘文馆读书很认真,还帮朕处理了不少奏折,比你大哥强多了。”


    长孙无忌的脸色变了变,他没想到太宗会突然夸奖李治,赶紧说:“陛下,李治殿下虽然懂事,但年纪还小,经验不足,还是应该让魏王殿下多协助陛下处理朝政。”


    “够了!”太宗突然打断他,语气很严厉,“朕知道你想什么!泰儿虽然有才,但心胸太狭隘,不适合处理朝政。治儿虽然仁厚,但比泰儿稳重,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这件事,朕自有决断,不用你多管!”


    长孙无忌没想到太宗会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吓得赶紧跪下:“臣知错了,陛下息怒。”


    太宗喘了口气,摆了摆手:“你下去吧。以后没有朕的命令,不许再提立储的事。”


    “臣遵旨。”长孙无忌躬身行礼,狠狠瞪了武曌一眼,转身走了。他觉得,太宗之所以突然改变主意,肯定是武曌在背后说了什么,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除掉武曌的决心。


    长孙无忌走后,内殿里恢复了安静。太宗看着李治:“治儿,你刚才说得很好。朕知道,你仁厚稳重,将来一定能守住大唐的江山。但你要记住,做君主的,不仅要仁厚,还要有手段,不然很难对付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


    “儿臣记住了。”李治躬身行礼,“儿臣会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好君主,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太宗点了点头,看向武曌:“武曌,你也下去休息吧。这里有李德全伺候就行了。”


    “是。”武曌躬身行礼,转身离开了内殿。


    走出立政殿,外面的雨已经停了,天空依旧灰蒙蒙的。武曌深吸一口气,觉得浑身都轻松了不少。刚才长孙无忌的刁难,太宗的维护,李治的懂事,像一幕幕电影在她脑海里闪过。她知道,立储之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而她,已经被卷入了这场纷争的漩涡之中,想脱身都难。


    接下来的几天,太宗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还能坐起来和李治聊聊天,处理一些简单的奏折;坏的时候,就躺在床上昏迷不醒,连水都喝不进去。太医院的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用一些名贵的药材吊着太宗的性命。


    武曌依旧每天按时给太宗熬汤、侍疾,小心翼翼地应付着宫里的各种势力。长孙无忌虽然没有再明着刁难她,但暗地里却一直在调查她的行踪,想找机会抓住她的把柄。武曌知道,长孙无忌不会善罢甘休,她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一天傍晚,武曌正在厨房熬汤,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走出厨房,看到几个侍卫正押着一个小太监走过,小太监的脸上满是血迹,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是冤枉的!我没有给陛下的药里下毒!”


    武曌心里一紧,赶紧拉住一个侍卫:“怎么回事?这个小太监犯了什么罪?”


    “他竟敢给陛下的药里下毒,幸好被李德全公公发现了,不然陛下就危险了!”侍卫的语气很严厉。


    武曌的心里咯噔一下——给陛下下毒?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她赶紧跟着侍卫来到立政殿,看到太宗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李德全正跪在床边,不停地磕头:“陛下恕罪,是奴才没有看好,才让这个小太监有机可乘。”


    “起来吧。”太宗的语气很虚弱,“这不怪你,是有人故意要害朕。”他看向那个小太监,眼神里带着几分冰冷,“说!是谁派你来的?为什么要给朕下毒?”


    小太监吓得浑身发抖,哭着说:“陛下,奴才真的不知道!是长孙太尉让奴才给陛下送药,奴才只是按照长孙太尉的吩咐做,不知道药里有毒啊!”


    “什么?是长孙无忌让你送的药?”太宗的脸色沉了下来,“李德全,去把长孙无忌叫来!”


    “是。”李德全躬身应道,转身跑了出去。


    武曌站在一旁,心里充满了疑惑——长孙无忌是太宗的托孤大臣,怎么会给太宗下毒?这其中肯定有阴谋。她看向那个小太监,发现他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慌乱,像是在隐瞒什么。


    很快,长孙无忌走进内殿,看到地上的小太监,脸色一变:“陛下,发生了什么事?”


    “你自己问他!”太宗的语气很严厉。


    长孙无忌看向那个小太监,小太监立刻哭着说:“长孙太尉,你快告诉陛下,药是你让我送的,里面没有毒啊!”


    长孙无忌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赶紧跪下:“陛下,臣冤枉!臣从来没有让这个小太监给陛下送药,更没有在药里下毒!这一定是有人故意陷害臣!”


    “陷害你?”太宗的语气带着几分怀疑,“那这个小太监为什么要说是你让他送的药?”


    “臣不知道!”长孙无忌的语气很激动,“肯定是有人收买了这个小太监,让他陷害臣!陛下明察啊!”


    就在这时,武曌突然开口:“陛下,奴才觉得这件事有蹊跷。这个小太监说药是长孙太尉让他送的,可长孙太尉是陛下的托孤大臣,怎么会冒着杀头的风险给陛下下毒?而且,药是太医院熬的,送药之前都会经过李德全公公的检查,怎么会有毒呢?”


    太宗点了点头,觉得武曌说得有道理:“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奴才觉得,可能是有人故意收买了这个小太监,让他陷害长孙太尉,同时也想嫁祸给太医院和李德全公公,扰乱宫廷秩序。”武曌说,“陛下可以派人调查一下这个小太监的背景,看看他最近和什么人有过接触。”


    太宗觉得武曌说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李德全,派人调查这个小太监的背景,一定要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搞鬼!”


    “是。”李德全躬身应道,带着几个侍卫押着小太监走了。


    长孙无忌看着武曌,眼神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他没想到武曌会帮他说话,这让他有些意外,也有些愧疚。他站起身,对武曌说:“多谢武才人替臣解围。”


    “长孙太尉不用谢奴才。”武曌的语气很平淡,“奴才只是实话实说,不想看到有人陷害忠良。”


    太宗看着他们,点了点头:“好了,长孙无忌,你也下去吧。这件事,朕会查清楚的。”


    “是。”长孙无忌躬身行礼,转身走了。


    内殿里恢复了安静。太宗看着武曌:“武曌,你刚才说得很好。你不仅聪明,还很公正,不像有些人,只会公报私仇。”


    “陛下过奖了。”武曌躬身行礼,“奴才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太宗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几分欣赏:“朕知道,你在宫里受了很多委屈,长孙无忌以前对你不好,你却能不计前嫌,帮他说话,这很难得。朕决定,等朕的病好了,就升你为婕妤,让你更好地伺候朕。”


    武曌的心里一喜,却又赶紧推辞:“陛下,奴才不敢当。奴才只是个才人,能为陛下效力就很满足了,不想再升位分。”


    “朕说你能当,你就能当!”太宗的语气很坚定,“这是朕的旨意,你不用推辞。”


    武曌知道,太宗这是在拉拢她,想让她成为自己的人。她点了点头:“谢陛下恩典。奴才一定会好好伺候陛下,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太宗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能坐起来处理一些朝政了。李德全也查清了小太监的背景,发现他是魏王李泰的人,是李泰收买了他,让他陷害长孙无忌,想趁机除掉长孙无忌这个绊脚石,为自己争夺储位铺路。


    太宗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立刻下令把魏王李泰禁足在王府里,不许他再参与朝政。太子李承乾也因为之前的放纵,被太宗严厉批评了一顿,收敛了很多。李治则因为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稳重,越来越受太宗的信任。


    武曌依旧每天给太宗熬汤、侍疾,和李治的联系也越来越少——自从太宗说要升她为婕妤后,长孙无忌对她的态度好了很多,不再明着刁难她,但她知道,长孙无忌只是暂时放下了对她的敌意,一旦有机会,还是会除掉她。她必须更加小心,不能和李治走得太近,以免引起太宗的猜忌。


    一天上午,武曌正在给太宗读奏折,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德全跑了进来,脸色苍白:“陛下,不好了!太子殿下在东宫**了!”


    “什么?”太宗猛地坐起来,脸色大变,“快!扶朕去东宫!”


    武曌赶紧扶住太宗,和李德全一起,匆匆向东宫走去。东宫的寝殿已经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浓烟滚滚,侍卫们正在奋力灭火。太子李承乾被侍卫们从火里救了出来,浑身是伤,已经昏迷不醒。


    “承乾!承乾!”太宗扑到李承乾身边,大声呼喊着他的名字,眼泪掉了下来,“你怎么这么傻啊!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非要**呢?”


    太医赶紧上前,给李承乾诊治。过了一会儿,太医站起身,摇了摇头:“陛下,太子殿下烧伤严重,恐怕……恐怕不行了。”


    太宗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摔倒,武曌赶紧扶住他:“陛下,您保重身体,别太伤心了。”


    “承乾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朕怎么对得起长孙皇后啊!”太宗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都是朕的错,是朕没有好好管教他,才让他变成这样。”


    就在这时,长孙无忌匆匆赶来,看到眼前的景象,脸色大变:“陛下,太子殿下怎么样了?”


    “太医说,他恐怕不行了。”太宗的语气很沉痛。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陛下,这都是魏王李泰的错,若是不是他陷害太子,太子也不会走到这一步。臣恳请陛下,严惩魏王李泰,为太子殿下报仇!”


    “严惩?朕已经把他禁足了,还能怎么严惩?”太宗的语气很疲惫,“都是朕的儿子,朕怎么忍心严惩他们啊!”


    武曌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混乱景象,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太子**,魏王被禁足,李治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这一切,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在背后操纵?她隐隐觉得,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背后肯定有更大的阴谋。


    就在这时,她突然看到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林姑姑!她正躲在角落里,和一个侍卫低声交谈着什么,眼神里带着几分得意。武曌的心里一紧,觉得林姑姑肯定和太子**的事有关。她想上前问个清楚,却被太宗叫住了:“武曌,扶朕回立政殿吧,朕累了。”


    “是。”武曌赶紧扶着太宗,向立政殿走去。


    回到立政殿,太宗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脸色苍白。武曌站在床边,看着他,心里充满了担忧。她知道,太子**对太宗的打击很大,他的身体肯定会越来越差。而宫里的储位之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她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就在这时,李德全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陛下,这是从太子的寝殿里找到的密信,上面写着一些关于魏王李泰的阴谋。”


    太宗睁开眼睛,接过密信,看了一眼,脸色变得更加阴沉:“好啊!泰儿竟然这么狠毒,不仅陷害长孙无忌,还想害死承乾!朕真是看错他了!”他把密信扔在地上,大声说,“李德全,传朕的旨意,把魏王李泰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是。”李德全躬身应道,转身走了。


    太宗靠在枕头上,喘了口气,看着武曌:“武曌,现在太子和魏王都出事了,只剩下治儿了。朕决定,立治儿为太子,你觉得怎么样?”


    武曌的心里一震——立李治为太子?这可是天大的事!她赶紧低下头:“陛下圣明,李治殿下仁厚稳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太子,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好君主。”


    “朕也觉得治儿不错。”太宗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几分欣慰,“只是治儿太仁厚了,将来恐怕很难对付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你是个聪明的女子,朕希望你能好好辅佐治儿,帮他守住大唐的江山。”


    武曌的心里一暖,眼泪差点掉下来:“陛下放心,奴才一定会好好辅佐李治殿下,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太宗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很快就睡着了。武曌站在床边,看着他苍老的脸,心里充满了感慨。她知道,太宗立李治为太子,是对她最大的信任,也是对她最大的考验。她必须好好辅佐李治,帮他渡过难关,才能不辜负太宗的期望。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武曌警惕地看向门口,看到林姑姑站在门口,眼神里带着几分诡异的笑容。武曌的心里一紧,觉得林姑姑肯定又在策划什么阴谋。她走上前,厉声问:“林姑姑,你在这里干什么?”


    林姑姑笑了笑,语气很奇怪:“没干什么,只是来看看陛下睡得好不好。武才人,恭喜你啊,李治殿下就要成为太子了,你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过。”


    武曌的心里一沉,知道林姑姑肯定没安好心。她冷冷地说:“林姑姑要是没别的事,就赶紧走吧,别在这里打扰陛下休息。”


    “好,我走。”林姑姑笑了笑,转身走了。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回过头,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武才人,你可要小心啊,有时候,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


    武曌看着林姑姑的背影,心里充满了疑惑——最亲近的人?是指李治吗?还是指其他人?她隐隐觉得,林姑姑的话里有话,可能是在暗示她什么。


    就在这时,太宗突然咳嗽起来,咳得很厉害,嘴里吐出一口鲜血。武曌吓得赶紧上前,扶住太宗:“陛下!您怎么了?太医!快传太医!”


    太宗摆了摆手,虚弱地说:“不用了……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武曌,你过来……”


    武曌赶紧走到床边,低下头:“陛下,奴才在。”


    太宗握住她的手,眼神里带着几分急切:“朕有一件事要托付给你……这是一封密诏,你收好……若是将来治儿遇到危险,你就把这封密诏拿出来……它能帮治儿渡过难关……”


    武曌接过密诏,心里充满了感动:“陛下放心,奴才一定会好好保管密诏,好好辅佐李治殿下。”


    太宗点了点头,松开她的手,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陛下!陛下!”武曌大声呼喊着,眼泪掉了下来。


    李德全和侍卫们听到声音,赶紧跑了进来,看到太宗已经没了呼吸,都跪了下来,大声哭道:“陛下驾崩了!”


    立政殿里一片哭声。武曌站在床边,手里紧紧攥着那封密诏,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知道,太宗驾崩了,宫里的天要变了。长孙无忌肯定会趁机掌控朝政,而她和李治,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长孙无忌的声音,带着几分得意:“陛下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传朕的命令,立刻拥立李治殿下为太子,主持朝政!”


    武曌的心里一紧,知道长孙无忌已经开始行动了。她看着手里的密诏,又看了看太宗的遗体,在心里默默说:“陛下,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辅佐李治殿下,帮他守住大唐的江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


    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场新的风暴,正在大明宫悄然酝酿。武曌知道,她的命运,将会和李治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而林姑姑的那句话,也一直在她的脑海里回荡,让她不由得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