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选秀入宫,初见天可汗

作者:沁紫云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贞观九年的霜月,长安的清晨总裹着一层化不开的寒气。平康坊的青石板路上结着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杨全义家的老仆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马,马背上驮着个铺着棉垫的小鞍轿,武曌就坐在里面,身上裹着杨氏连夜赶制的素色棉袍,领口绣着一朵小小的寒梅——那是母亲能拿出的最体面的装饰了。


    “媚娘小姐,大明宫快到了,您再坐稳些。”老仆的声音带着几分紧张。他在杨府待了十年,从没送过人去参加选秀,只听说那宫门里的规矩比天还大,稍有差池就可能掉脑袋。


    武曌掀开轿帘的一角,冷风瞬间灌了进来,吹得她额前的碎发贴在脸上。远处的大明宫像一头蛰伏的巨兽,丹凤门的城楼高耸入云,朱漆大门上钉着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钉,每枚都有拳头大小,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城楼下,两队禁军穿着黑色的明光铠,手持长戟,腰佩横刀,站姿如松,铠甲上的霜花还没化,远远望去,像两列移动的冰雕。


    “这就是大明宫啊……”武曌在心里轻叹。以前在文水,父亲的书房里挂着长安舆图,她只在图上见过大明宫的轮廓,如今亲眼所见,才知道什么叫“帝王气象”——那不是文水武家老宅的雕梁画栋能比的,那是一种浸透了权力的威严,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离丹凤门还有半里地,老仆就勒住了马:“小姐,前面就是宫门,奴才不能再送了。您顺着这条御道走,会有内侍省的公公接应。”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热乎的胡饼和一小壶蜜水,“这是夫人让奴才给您带的,您垫垫肚子。”


    武曌接过布包,指尖触到胡饼的温度,心里一暖。她点了点头:“多谢王叔,你回去吧,告诉娘,我一切都好。”


    看着老仆牵着马转身离去,武曌深吸一口气,理了理棉袍的衣襟——那里缝着父亲留下的虎符碎片,硬硬的一块,贴着心口,像是父亲的手在握着她。她握紧布包,迈开步子,沿着御道向丹凤门走去。


    御道是用巨大的青石板铺成的,石板缝隙里长着零星的青苔,被霜一打,泛着青黑色。道旁种着两排古柏,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枝桠虬曲,像一个个沉默的守卫。武曌走得很慢,眼睛却在不停观察——她看到几个穿着紫色官服的官员从身边走过,腰间佩着金鱼袋,神情倨傲;看到内侍省的太监提着食盒匆匆而过,脚步轻快却不敢抬头;看到几个穿着宫装的宫女在打扫台阶,动作整齐划一,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新来的秀女?过来登记。”一个尖细的声音在丹凤门旁响起。武曌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太监站在一张案几前,手里拿着一支毛笔,案上摆着一本厚厚的名册。


    她走上前,躬身行礼:“民女武曌,并州文水人,已故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前来应选。”


    太监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见她虽然穿着朴素,但容貌清秀,眼神沉稳,不像是一般的寒门女子,语气缓和了些:“武士彟?哦,就是当年随高祖起兵的那位武尚书啊。”他在名册上找到“武曌”的名字,用朱笔勾了一下,“跟着小禄子去吧,他带你去掖庭局换衣服、学规矩,晌午时分再去太极殿觐见陛下。”


    一个穿着青色宦官服的小太监立刻上前,躬身道:“武姑娘,跟我来。”


    跟着小禄子穿过几道宫门,武曌渐渐明白了大明宫的布局——丹凤门内是含元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含元殿后是宣政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再往后是紫宸殿,是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内殿;而掖庭局则在宫城的西侧,是宫女和秀女居住、学习规矩的地方。


    掖庭局的院子不大,却很整洁,院里种着几株菊花,虽然开得有些败了,却依旧有几分风骨。院子里已经来了十几个秀女,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武曌扫了一眼,发现这些秀女的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的穿着绫罗绸缎,头上插着金钗玉簪,一看就是门阀出身;有的穿着粗布衣裙,神情拘谨,应该是寒门女子。


    “哟,这就是那个‘商贾之女’武曌?”一个尖细的女声响起。武曌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粉色罗裙的女子正带着两个丫鬟,用轻蔑的眼神看着她。那女子是太原王氏的旁支孙女,父亲是吏部侍郎,在朝廷里有些势力。


    武曌没有理会她,只是走到一个角落坐下,打开布包,拿出胡饼慢慢吃起来。她知道,在宫里,沉默是最好的保护色,尤其是在这些门阀出身的秀女面前,越是争辩,越是会被她们刁难。


    “怎么不说话?是不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里?”王氏女子见武曌不理她,更加得意,走上前就要抢武曌手里的胡饼,“听说你们武家以前是卖木材的?这种粗鄙的食物,也配在宫里吃?”


    武曌猛地抬手,抓住了她的手腕。她的手不大,却很有力,王氏女子疼得叫了起来:“你敢抓我?!”


    “王姑娘,这里是掖庭局,不是你家的后花园。”武曌的语气很淡,眼神却带着一股寒意,“我武家虽然是商贾出身,但父亲是靠军功挣来的爵位,比那些只会靠祖宗荫蔽的人强多了。至于这胡饼,至少是我母亲亲手做的,比你身上那些靠搜刮民脂民膏买来的绸缎干净得多。”


    周围的秀女都围了过来,看着她们俩。王氏女子又气又急,却被武曌抓得动弹不得,只能喊道:“来人啊!有人以下犯上!”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绯色宦官服的老太监走了进来,正是掖庭局的令史。他看到这一幕,皱了皱眉:“吵什么?陛下还在宫里,你们想惊动圣驾吗?”


    王氏女子赶紧哭诉:“刘公公,她欺负我!她骂我是靠祖宗荫蔽的废物!”


    刘公公看向武曌,眼神里带着审视:“武姑娘,可有此事?”


    “回公公,民女只是实话实说。”武曌松开手,躬身行礼,“王姑娘说民女的食物粗鄙,还想抢夺民女的东西,民女只是自卫而已。”


    刘公公看了看王氏女子通红的手腕,又看了看武曌沉稳的神情,心里已经有了数。他知道王氏是门阀出身,但也知道武士彟是先帝的功臣,而且陛下向来不喜欢门阀子弟仗势欺人。他清了清嗓子:“好了,都别闹了。赶紧换衣服学规矩,要是误了觐见陛下的时辰,谁也担待不起。”


    王氏女子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刘公公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她狠狠瞪了武曌一眼,不甘心地走了。武曌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冷笑——这只是开始,在宫里,这样的刁难还会有很多,她必须学会反击,学会保护自己。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秀女们跟着刘公公学规矩——怎么走路、怎么行礼、怎么说话,甚至连咳嗽、打喷嚏都有讲究。武曌学得很认真,她知道,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宫里的“生存法则”,只有把规矩学透了,才能不被人抓住把柄。她的记忆力很好,刘公公教的东西,她看一遍、听一遍就能记住,连刘公公都忍不住称赞:“武姑娘真是聪明,比那些门阀出身的小姐学得还快。”


    晌午时分,秀女们换上了统一的淡青色宫装,由刘公公领着,向太极殿走去。穿过宣政殿时,武曌看到殿外站着很多官员,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在整理朝笏,神情都很严肃。她知道,这些都是朝廷的重臣,其中一定有关陇门阀的代表,也有寒门出身的官员——父亲生前说过,长安的朝堂,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


    太极殿的门槛很高,武曌跟着前面的秀女,小心翼翼地迈了进去。殿内很宽敞,几十根巨大的楠木柱子支撑着屋顶,柱子上缠着金龙浮雕,栩栩如生。殿中央铺着一条长长的红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御座前。御座是用紫檀木做的,上面铺着明黄色的龙纹锦缎,御座后面是一面巨大的屏风,上面画着“四海升平图”,笔法雄浑,气势磅礴。


    御座上坐着当今陛下李世民,他穿着一件明黄色的龙袍,领口和袖口绣着十二章纹,腰间佩着一把玉柄宝剑。他今年三十九岁,鬓角已经有了几缕白发,但眼神依旧锐利,像鹰一样,扫过殿内的秀女,让人不由自主地低下头。


    御座左侧坐着皇后长孙氏,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凤袍,头上戴着凤冠,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却很睿智。御座右侧坐着太子李治,他穿着一件青色的太子袍,腰间佩着玉带,看起来很年轻,只有十五岁,神情有些腼腆,却时不时偷偷打量着下面的秀女。


    “臣等参见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刘公公躬身行礼,声音洪亮。


    “平身吧。”李世民的声音很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把秀女们带上来,让朕看看。”


    秀女们按照出身高低,依次上前觐见。第一个上前的是清河崔氏的女儿,她穿着华丽的宫装,头上插着金钗,走到御座前,盈盈一拜:“民女崔婉儿参见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


    李世民点了点头:“你会什么?”


    “民女会弹琴、跳舞,还会写几首小诗。”崔婉儿的声音很柔,带着几分娇嗲。


    李世民笑了笑,没再说话。接下来的几个秀女,都是门阀出身,要么会弹琴跳舞,要么会吟诗作画,却都大同小异,没什么新意。李世民的眼神渐渐有些疲惫,长孙皇后看在眼里,轻声说:“陛下,不如让太子也看看,有没有合心意的。”


    李世民点了点头:“也好,太子也该选几个良娣、良媛了。”


    李治的脸一下子红了,他赶紧低下头,不敢看下面的秀女。武曌站在队伍的中间,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发现,李世民虽然看起来威严,但对长孙皇后很尊重;而李治虽然是太子,却很腼腆,似乎不太适应这样的场合。


    终于轮到王氏女子上前了。她走到御座前,行了个礼:“民女王灵芸参见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


    李世民看了她一眼,认出她是吏部侍郎的女儿,问道:“你父亲最近在忙什么?”


    “回陛下,家父最近在整理官员的考绩册。”王灵芸的声音很得意,“家父说,一定要为陛下选出最优秀的官员。”


    李世民点了点头,没再追问。王灵芸以为陛下满意,正想再说些什么,却听到李世民说:“下一个。”


    王灵芸的脸一下子红了,只能不甘心地退了下去。接下来,轮到了武曌。


    武曌深吸一口气,迈开步子,走到御座前。她没有像其他秀女那样娇柔地行礼,而是挺直了脊背,行了一个标准的君臣礼:“民女武曌参见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她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没有丝毫胆怯。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她身上,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他记得武士彟,那个当年在太原跟着他起兵的老部下,虽然出身商贾,却很有才干,可惜英年早逝。他看着武曌,觉得她身上有一股武士彟的韧劲,不像其他秀女那样柔弱。


    “你就是武士彟的女儿?”李世民问道。


    “是。”武曌抬起头,直视着李世民的眼睛,“家父生前常对民女说,陛下是千古明君,能追随陛下,是他一生的荣幸。”


    李世民笑了笑:“你父亲倒是会说话。朕问你,你会什么?”


    “民女会读书写字,略懂《论语》《左传》《孙子兵法》,还会骑马射箭。”武曌回答。


    这话一出,殿内一片哗然。其他秀女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她——一个女子,竟然会读《孙子兵法》,还会骑马射箭,这也太离经叛道了。王灵芸更是冷笑一声:“哼,说大话谁不会?一个女子,怎么可能会骑马射箭?”


    武曌没有理会她,只是看着李世民:“陛下若是不信,民女可以一试。”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她:“哦?朕倒想看看。不过今天就算了,改日再说。”他顿了顿,又问,“你读《左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


    “民女最喜欢郑庄公。”武曌回答,“他隐忍不发,待时而动,既报了母弟之仇,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李世民的眼神亮了起来:“哦?你倒是有几分见解。很多人都说郑庄公阴险狡诈,你却觉得他有大智慧?”


    “是的。”武曌点了点头,“在其位,谋其政。郑庄公若是早早动手,只会落下‘不仁不义’的骂名;而他待共叔段恶贯满盈再动手,既除了隐患,又赢得了民心,这正是他的智慧所在。”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好!说得好!不愧是武士彟的女儿,有胆识,有见地。朕封你为五品才人,留在宫中伺候。”


    “谢陛下恩典!”武曌躬身行礼,心里充满了兴奋——她终于成功了,她终于入宫了。


    就在这时,太子李治突然开口了:“父皇,儿臣觉得武才人很有才华,不如让她去东宫伺候吧?儿臣想向她请教读书的心得。”


    李世民愣了一下,看了看李治,又看了看武曌,笑了笑:“哦?太子也看中她了?也好,那就让她去东宫吧。”


    武曌的心猛地一跳——她没想到李治会突然开口,更没想到陛下会答应。去东宫伺候太子,意味着她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但也意味着她要卷入东宫的纷争——她听说,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间,一直都有明争暗斗。


    长孙皇后看了李治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深意,但并没有反对:“陛下说得是,让武才人去东宫,也能帮太子多学些东西。”


    李世民点了点头:“就这么定了。刘公公,带武才人去东宫熟悉环境。”


    “是。”刘公公躬身应道。


    武曌跟着刘公公走出太极殿,心里五味杂陈。她回头看了一眼御座上的李世民和李治,看到李世民正和长孙皇后说着什么,而李治则偷偷地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她看不懂的温柔。


    走出太极殿,外面的阳光很刺眼,武曌眯了眯眼睛。刘公公走在她身边,小声说:“武才人,你真是好运气,不仅被陛下看中,还被太子选中,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武曌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知道,这不是运气,是她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争取来的。但她也知道,东宫不是避风港,而是另一个战场,她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穿过几道宫门,他们来到了东宫。东宫位于大明宫的东侧,规模比皇宫小一些,但也很气派。门口的侍卫看到刘公公,都躬身行礼。刘公公带着武曌走进东宫,穿过前殿,来到后殿的寝殿。


    “武才人,这里就是太子的寝殿,你以后就在这里伺候太子的起居和读书。”刘公公指着一座宫殿说,“东宫的规矩和皇宫一样,你要好好遵守,别出什么差错。”


    “多谢刘公公提醒,民女记住了。”武曌躬身行礼。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绿色宫装的宫女走了过来,她看起来二十多岁,神情严肃,眼神锐利。刘公公介绍道:“这是东宫的掌事宫女林姑姑,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她。”


    林姑姑上下打量了武曌一番,语气冷淡:“武才人,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你的住处,再给你讲讲东宫的规矩。”


    武曌跟着林姑姑走向旁边的一座偏殿。偏殿不大,却很整洁,里面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个梳妆台。林姑姑指着房间说:“这就是你的住处,以后你就住在这里。东宫的规矩很多,我只说一遍,你要记好了——第一,太子睡觉时,你要在门外守着,不能偷懒;第二,太子读书时,你要端茶倒水,研磨铺纸,不能出错;第三,不能随便和其他宫女、太监说话,更不能打听太子的私事;第四,要是犯了错,轻则罚跪,重则杖责,甚至赶出东宫。”


    武曌点了点头:“多谢林姑姑提醒,我都记住了。”


    林姑姑看了她一眼,语气依旧冷淡:“记住就好。现在你先休息一下,傍晚时分,太子会回来读书,你要做好准备。”说完,她转身走了。


    武曌坐在椅子上,看着这个陌生的房间,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成功入宫了,还来到了东宫,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但她也知道,这里的危险比掖庭局更大。林姑姑的冷淡、王灵芸的敌意、李治的刻意接近,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眼线,都让她明白,在宫里,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翼翼。


    她走到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穿着淡青色的宫装,头发梳成简单的双丫髻,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但眼神已经变得坚定。她摸了摸领口的虎符碎片,在心里对自己说:“爹,我做到了,我入宫了。您放心,我一定会保护好自己,一定会让武家重新站起来。”


    傍晚时分,外面传来了脚步声。武曌赶紧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到门口等候。只见李治穿着一件白色的便服,在几个太监的簇拥下,走了过来。他看到武曌,笑了笑:“武才人,你准备好了吗?陪我去书房读书吧。”


    “是,太子殿下。”武曌躬身行礼。


    跟着李治走进书房,武曌发现这里的布置和父亲的书房很像——墙上挂着地图,书案上堆着很多书,有《论语》《左传》,还有《史记》《汉书》。李治走到书案前坐下,拿起一本《左传》,对武曌说:“武才人,你早上说喜欢郑庄公,那你给我讲讲《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吧。”


    武曌点了点头,走到书案旁,开始讲解:“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她讲得很详细,不仅解释了原文,还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背景,甚至引用了《史记》里的记载来补充。


    李治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还提出几个问题,武曌都一一作答。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太监端来了晚饭,李治让武曌一起吃,武曌推辞了:“太子殿下,奴才不能和您一起吃饭,这不合规矩。”


    李治笑了笑:“在东宫,我说的就是规矩。坐下吧,陪我一起吃。”


    武曌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下了。饭桌上的菜很丰盛,有烤羊腿、清蒸鱼、炒青菜,还有一碗鸡汤。李治给她夹了一块羊腿:“武才人,你尝尝,这是西域送来的羊肉,很好吃。”


    武曌接过羊腿,小声说:“多谢太子殿下。”


    吃饭的时候,李治问起了她的家乡:“武才人,你是并州文水人?那里的风景怎么样?”


    “回太子殿下,文水的风景很好,汾河从城外流过,岸边有很多白杨树,秋天的时候,叶子黄了,很漂亮。”武曌回答,语气里带着几分怀念。


    “是吗?那我以后一定要去看看。”李治笑了笑,眼神里带着一丝温柔,“我从小就在长安长大,很少去外面,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武曌看着李治的眼神,心里有些疑惑——太子看起来很温和,不像是有心计的人,但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调到东宫来?仅仅是因为欣赏自己的才华吗?还是有其他的目的?


    吃完饭,李治又回到书案前读书,武曌在旁边研磨铺纸。夜深了,李治打了个哈欠,对武曌说:“武才人,你也累了,先回去休息吧。明天再陪我读书。”


    “是,太子殿下。”武曌躬身行礼,转身走出书房。


    回到自己的房间,武曌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想起了白天在太极殿的情景,想起了李世民的眼神,想起了李治的笑容,想起了林姑姑的冷淡,想起了王灵芸的敌意。她知道,在宫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权力。她必须学会在这些人之间周旋,必须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在这个吃人的地方活下去。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武曌猛地坐起来,警惕地看着窗外。只见一个黑影在窗外闪过,很快就消失了。她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是谁?是宫里的眼线?还是其他秀女派来的人?


    她走到窗边,掀开窗帘的一角,外面一片漆黑,只有几盏宫灯在远处亮着。她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以后的日子,不会平静了。这个东宫,这个大明宫,注定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她摸了摸领口的虎符碎片,在心里对自己说:“爹,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一定会在这个宫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窗户“哐哐”作响,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武曌知道,她的宫廷生涯,才刚刚开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