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李宵月踏入正厅时,沈云微已端坐主位多时。案几上的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是沈云微惯用的檀香。
“姨娘安好。”
李宵月拱手行礼,声音不冷不热,却已比从前恭敬许多。她今日未着戎装,只穿了件墨蓝织锦长衫,腰间玉佩温润,倒显出几分世族闺英的气度。
沈云微抬眸,目光在李宵月身上停留片刻。自那日病后,李宵月的请安倒是日日不落,虽仍带着几分生硬,却不再如从前那般剑拔弩张。
“二姑娘坐吧。”
侍女奉上清茶。李宵月接过茶盏的动作很稳,青瓷盖碗在她指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弧度,既不显得刻意恭敬,也不似从前那般随意。茶汤清亮,映出她微微蹙起的眉头。
“听说兵部昨日递了折子?”沈云微慢条斯理地拂过袖口,那里绣着极细的云纹。
李宵月眉梢微动:“姨娘消息灵通。”她抿了口茶,茶水在喉间轻轻滚动,“不过是些军饷琐事,不劳姨娘挂心。”
茶雾氤氲间,沈云微想起那年江南的雨。她跪在当铺前卖身葬母,粗麻衣被雨水浸透,贴在单薄的肩背上。巷口倒着个浑身是血的女人,路人避之不及。她鬼使神差地用当簪子的钱买了金疮药,那药铺老板还笑她傻,说这等闲事也管。
这簪子钱本来是留着给母亲下葬凑钱使的,可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北国王遇袭。她被带回王府时,老王姥只对管家说了句:“给这孩子一处安身之所。”只有名分,没有宠爱,她这侧室看似地位高,实则空有名号。至少……有了遮风挡雨的屋檐,何况北国王和先王妃都对她很好。
现在倒是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二姑娘。”
李宵月抬起头,见沈云微递来一碟核桃酥。酥点金黄,边缘微微翘起,显是刚出炉的。她犹豫片刻,终是伸手取了一块。指尖相触的瞬间,李宵月飞快地缩回手,仿佛被烫到一般。
“比上次好一些,但还是太甜。”她生硬地评价,却还是将酥点送入口中。
沈云微唇角微扬:“下次我叫小厨房少放些糖。”
——
偏院的木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沈云微跪坐在蒲团上,小心整理着先王妃的遗物。箱底压着个褪色的香囊,针脚细密,倒出几朵干枯的茉莉时,还能闻到隐约的香气。
“夫人,”春桃轻手轻脚地进来,“二姑娘往这边来了。”
沈云微将香囊收回箱中。院门外,李宵月负手而立,身后亲卫捧着个红木锦盒。晨光勾勒出她挺拔的轮廓,倒比平日少了几分凌厉。
“兵部送来的一些零碎,”她示意亲卫放下锦盒,“姨娘留着赏人。”
沈云微扫了眼锦盒上精致的缠枝纹:“你自己不用?”
“不用。”李宵月别过脸,目光落在院角那丛兰草上,“姨娘当年入府时,可想过有今日?”
风过庭院,吹落一片枯叶。沈云微合上箱盖,铜锁发出“咔嗒”轻响:“不过求个容身之处。”
她抬眼,对上李宵月探究的目光,“二姑娘近日来请安,不也是为全王府体面?”
李宵月被这话刺得一怔,她望着沈云微沉静的眉眼,忽然发现那里面藏着她从未读懂的情绪。
“姨娘以为,”她缓步走近,靴底碾过那片落叶,“我只是为了体面?”
沈云微不动声色地抚平衣袖:“相信二姑娘自有考量。”
院中一时静默,风过回廊,卷起几片早凋的兰叶。
李宵月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兵书:“前日整理书房,找到这个。”她将书册放在枣木箱上,“姨娘当年批注的《六韬》,上面的注解,我......受益匪浅。”
沈云微目光落在泛黄的书页上,那是老北国王在世时,她随手写下的见解。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竟还留着。
“将军如今用兵如神,”她轻声道,“不必再看这些粗浅见解。”
“不一样。”李宵月声音低沉,“姨娘批注的角度,很特别。”
阳光透过树影,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的光斑。沈云微看着李宵月紧绷的下颌,忽然意识到这个曾经对她横眉冷对的李宵月,如今竟会来向她讨教兵法。
“将军若还有疑问,”她合上箱盖,“随时可以来讨论,只是云微未曾行军打过仗,所能给的不过是书上一些看来的见解。”
李宵月眼睛一亮,又迅速垂下眼帘,用长睫掩去那一瞬的欣喜。“我知道了。”她转身时,肩膀轻轻垂下些许,像一只收起羽翼的鹰。
似乎有什么,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
三日后的清晨,沈云微站在窗台旁边修建着盆里的兰草。
今日阳光正好,微风悠悠拂过她的脸颊。沈云微看了看头顶的云,放下手中的银剪对春桃说道:“去备车马,今日我想上街走走。”
春桃还未应声,就听廊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李宵月一身墨蓝劲装,腰间佩刀未卸,显是刚练完武。
“姨娘要出门?”
沈云微拂了拂衣袖,将脸边的碎发拢好:“正是,不知二姑娘这是要……”
“正巧今日无事”李宵月截住话头,“我陪姨娘同去。”
“我不过是随便转转。”沈云微移开眼神。
“那我也陪姨娘随便转转。”李宵月的语气重重落在“陪”上,后者只能无奈地点了点头。
——————
朱雀大街上,两人一前一后维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李宵月落后半步,目光始终锁在沈云微身上。刚经过一家卖绸缎的店铺,没想到那绸缎庄的老板立刻热情地迎出来:“哎呀,沈夫人可有日子没来了。”
两人对视一眼,李宵月跟在沈云微身后乖乖地往店里走去。
“这匹云纹缎倒是特别。”沈云微站在架子前,老板闻言连忙叫人将新上的布全都拿一份放到她面前的托盘上。
她的指尖轻轻抚过靛青色的料子,阳光透过敞开的店门,在锦缎上投下片片碎光,映得暗纹若隐若现。
李宵月目光落在她纤长的手指上:“姨娘喜欢?”
“给你做件外袍正好。”沈云微侧首,唇角含着恰到好处的笑意,“这颜色衬你。”
老板适时地凑过来,满脸堆笑:“将军真是好福气,沈夫人眼光最是独到,这云纹缎是今早才到的新货,统共就三匹……”
李宵月看着沈云微眼底并无波澜,心知这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戏码。她接过布料,指尖触及那光滑的缎面,声音里带着几分刻意的温和:“那就多谢姨娘了。”
从绸缎庄出来后转过街角,沈云微在一家茶楼前停下,冲李宵月问道:“这家茶楼的云雾不错,二姑娘可要尝尝?”
还未等李宵月回答,茶楼里跑出个青衣小二,看见沈云微欣喜地冲店里喊道:“沈夫人来啦!掌柜的,沈夫人到!”
沈云微怎么和所有店家都那么熟?李宵月被那小二的的声音吵得微微蹙起眉,下一秒却又强行压了下去。
不能挂脸,她今天扮演的是孝顺女儿的角色。
掌柜闻声快步迎出,鬓角的银丝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哎哟,沈夫人可算来了!”
她一边引路一边絮叨着,“那间临窗的雅间我日日命人打扫,连茶具都是按您喜欢的样式备着的。”
“那就劳烦掌柜了。”沈云微浅笑,“今日还带了家中晚辈来尝鲜。”
雅间内,侍女小翠熟练地温杯烫盏。她纤细的手指灵巧地翻动着茶器,先以滚水烫过白瓷盖碗,又用竹夹将茶荷中的茶叶轻轻拨入。动作行云流水,显然是经年练就的功夫。
沈云微对李宵月说道:“这茶楼的老师傅是武夷山来的,炒茶的手艺在京城数一数二。”
小翠将第一泡茶汤倒入茶海,清冽的茶香顿时盈满雅间。
“二姑娘请看,”沈云微示意,“这茶汤清亮如琥珀,叶底嫩绿匀整,是上好的明前茶才有的品相。”
李宵月接过茶盏,只见汤色澄澈,白毫浮动。她轻抿一口,顿觉唇齿留香。
“如何?”沈云微问。
“确实——”李宵月斟酌着词句,“回甘悠长。”
沈云微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你可知这茶为何特别?”
见李宵月摇头,她继续道:“这茶树生在武夷山北麓,终年云雾缭绕。茶农采摘时只取一芽一叶,再经三炒三揉……”
她讲解时的神态专注,眼角微微弯起,与平日判若两人。李宵月不自觉地多看了几眼。
“姨娘懂得真多。”李宵月放下茶盏,忽然问,“常来?”
“偶尔。”沈云微望向窗外,“这里视野好。”
李宵月顺着她的视线望去,茶楼正对着城外的官道,远处青山如黛,隐约可见慈云寺的飞檐。
“姨娘去过慈云寺吗?”
沈云微收回目光:“偶尔会去。寺里的素斋不错。”
“明日我陪姨娘去尝尝?”
沈云微抬眸,两人目光在茶雾中相接。半晌,她轻声道:“二姑娘军务繁忙,还是不劳烦你了。”
刚起了点活络心思的李宵月又被堵了回去,她咂吧着嘴里的茶水只得讪讪点了点头。
又一日清晨,李宵月照例去请安,却没在正厅看见沈云微的身影。踱步到西院,发现院门紧闭,春桃在廊下踌躇。
“姨娘呢?”
春桃绞着衣角:“夫人一早就出门了……”
李宵月蹙眉,沈云微从不会无故缺席晨省,更不会不告而别。
她转身往马厩走去,嘱咐身旁的下人:“备马,我要出去一趟。”
马蹄踏过官道溅起阵阵尘土,李宵月漫无目的地在城中转了两圈,忽然想起前几日茶楼里,沈云微望向城外的目光。
慈云寺的钟声远远传来。
李宵月策马出城,远远就看见寺前古松下围着群人。灰布衣裙的沈云微正在粥棚前盛粥,袖子挽到手肘,露出藕白的小臂。
“慢慢喝,烫。”她将碗递给个佝偻老妪,又蹲下身查看旁边小童的伤腿,“这伤口要每日换药,我回头叫人拿些药给住持,你每日记得来这里上药”
李宵月勒住缰绳,和隔着街道远远看着沈云微。她从未见过这样的沈云微——发丝被汗水粘在颊边,裙角沾了泥渍,却比在王府华服加身时鲜活百倍。
“沈夫人心善啊。”老住持路过看见李宵月怔愣在原地,便停下来站在她旁边轻声说道,“这些年她每月十五都会来,从无间断。”
李宵月闻言心头一震,她看着沈云微从食盒取出糕点,掰碎了喂给眼巴巴望着她的孩童,忽然想起娘亲临终前紧握她的手:“阿蘅,你要待云微好些,她是个善良孩子,实在可怜……”
当时她只当是娘亲病中糊涂,如今想来,却是一番真心的叮嘱
回府时已近黄昏,李宵月在院门外下马,正遇上归来的沈云微,两人皆是一怔。【`xs.c`o`m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