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章 针传千年意

作者:一只胖胖的小龙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文创园的工作室刚刷完墙,苏清颜就踩着梯子贴苏绣挂饰——是她特意绣的迷你兰草纹,针脚细密,沾着点淡淡的朱砂色。小陈抱着一摞招生海报进来,纸页上印着“苏绣非遗体验班”,旁边配着“百鸟朝凤”的凤眼特写。


    “苏姐,刚有人打电话问,咱们培训班有没有老匠人授课,怕年轻人教得不地道。”小陈挠了挠头,语气有点急。苏清颜从梯子上下来,指尖还沾着墙灰,却笑着拿起一张海报:“别急,咱们有现成的‘老匠人’。”


    她刚拨通爷爷苏明山的电话,门口就传来拐杖敲地的声音——老人拎着个布包站在门口,包里装着泛黄的老绣样,有民国时期的花鸟纹,还有爷爷年轻时绣的“丹凤朝阳”残片。“我听你爸说有人担心资质,就赶过来了。”苏明山把布包往桌上一放,老绣样在阳光下展开,丝线虽旧,却仍泛着温润的光。


    没过两天,非遗协会的张老也来了,还带来了“非遗传承教学点”的牌匾。“清颜,你这培训班办得及时,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老手艺的少,得有人带。”张老亲手把牌匾挂在门口,路过的商户都凑过来瞧,不少人当场就问报名的事。


    培训班第一节课,来了十二个学生,有刚毕业的姑娘,也有退休的阿姨。苏清颜坐在绣绷前,手里捏着爷爷给的老绣针,教大家认丝线:“这是桑蚕丝,比头发还细,劈丝时得顺着纤维的纹路,急不得。”她指尖捻着金线,轻轻一扯,线就分成了八缕,落在白绢上像撒了把碎光。


    爷爷坐在旁边,给学生们看老绣样:“以前绣‘丹凤朝阳’,得用三年陈的朱砂,调线时要加一点点蜂蜜,这样丝线不容易脆。”他拿起针,在绢布上绣了朵小菊,针脚又快又稳,学生们都看直了眼。


    快到中午时,母亲李慧拎着保温桶走进来,腰板挺得笔直,再也不用扶着墙走:“我炖了莲子羹,给你们补补眼睛。”她看着满屋子的绣绷,笑着对苏明山说:“爸,您看清颜现在,比小时候拿着针戳布强多了。”


    苏清颜接过汤碗,眼角有点热——前世母亲卧床时,连一碗热汤都难端到她手里,如今这样的寻常时光,是她曾不敢奢望的。正说着,父亲苏建军也来了,手里拿着张合同:“建材店跟文创园签了合作,以后他们装修都用咱们的材料,回款快得很!”


    下午,陆承泽带着个锦盒走进来,里面是块和田玉牌子,上面预留了凹槽:“博物馆想跟咱们合作,用‘百鸟朝凤’的凤眼图案,在玉牌上嵌绣丝,做馆藏级文创。”他把玉牌递给苏清颜,阳光透过玉面,映得她指尖的针痕都软了几分。


    “嵌丝绣得用最细的劈丝,还得把丝线固定在玉槽里,难度不小。”苏清颜摩挲着玉牌,眼里却闪着光——这是苏绣第一次和玉石结合,是新的尝试,也是传承的另一种模样。


    傍晚时分,学生们陆续走了,桌上留着他们练手的绢片,有的绣了半朵兰草,有的练了劈丝的纹路。苏明山坐在绣绷前,把老绣样叠好,放进布包:“明天我把你太奶奶的绣架带来,那架子稳,教学生好用。”


    苏清颜点了点头,看着陆承泽帮着收拾绣材,他指尖捏着一缕金线,小心翼翼地绕回线轴,动作竟有几分熟练。“你怎么会绕线?”她有点惊讶,陆承泽笑了笑:“上次看你绕了两次,记下来了。”


    暮色漫进工作室,墙上的“非遗传承教学点”牌匾泛着暖光。苏清颜拿起老绣针,在新的绢布上绣了个小小的“承”字——既是传承的“承”,也是承载的“承”。她知道,这一针下去,不仅是绣完一个字,更是把千年的苏绣意韵,织进了新的时光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