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课程压力稍缓,身边的同学开始纷纷寻找实习,为履历镀金,也为未来的出路探路。一种无形的焦虑感,像初冬的薄雾,悄然弥漫在306宿舍。禾畹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若想在未来激烈的求职中拥有一席之地,一份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至关重要。
她开始海投简历。打印一份份精心修改却依旧显得单薄的简历,成为了她继图书馆之后,最常光顾学校文印店的理由。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激起的涟漪,便是那一场场或线上或线下的面试。
第一次面试,是一家小型广告公司的文案助理。她提前一小时到达,在会议室外面反复背诵着自我介绍。面试官语速极快,问题天马行空,关于市场趋势、关于爆款案例。禾畹努力应答,但那些对她而言过于遥远的概念,让她的话语显得干瘪而缺乏底气。她看到面试官眼中一闪而过的不耐烦,结束时那句“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冰冷得像十二月的风。
第二次,是一家教育机构的课程顾问。这一次,她做了更充分的准备,甚至模拟了与家长沟通的场景。面试过程看似顺利,对方对她踏实的气质表示赞许。然而,最后问到每周能保证的出勤天数时,禾畹老实回答,因为还有专业课,最多只能保证三天。对方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委婉地表示,他们更需要能全职投入的实习生。
第三次,第四次……
失败的理由各不相同:经验不足、时间无法保证、专业不完全对口,或者,仅仅是面试官一个不经意的、略带遗憾的眼神。每一次满怀希望地出发,又一次次铩羽而归。坐在回校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禾畹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她像一只试图闯入不属于自己世界的飞蛾,一次次撞在透明的玻璃上,徒留疲惫与伤痕。李舒君安慰她:“没关系,畇畇,好的总是在后面。”程欣则偶尔会“不经意”地问起她找实习的进展,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优越,她早已通过家里的关系,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单位实习。
就在禾畹几乎要对实习不抱希望,准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期末考试时,一个意外的机会降临了。
阜城市知名的科技企业“启辰科技”面向本地高校招聘一批项目助理实习生,要求是吃苦耐劳、细心严谨,对专业限制反而较宽。禾畹抱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几天后,她竟然收到了面试通知。
这一次的面试,氛围截然不同。面试官是一位三十多岁、气质干练的女性,她更关注禾畹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耐心、学习能力以及责任感。她问了一些具体的、需要条理和细心的问题,比如“如何整理和归档大量杂乱的文件”,“如果同时接到多个指令该如何安排优先级”。这些问题,恰恰是禾畹在长期刻苦学习中锻炼出的长处。她回答得清晰、有条理,甚至举了自己如何管理厚厚的错题本和笔记的例子。
一周后,邮箱里那封来自启辰科技的录用邮件,让禾畹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几乎要喜极而泣。这不仅是一份实习,更像是对她长久以来坚持和努力的一种肯定,是在无数次否定后,终于照进来的一束微光。
启辰科技的办公环境明亮而现代化,玻璃隔断,绿植点缀,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忙碌的气息。禾畹被分配到市场部下属的一个项目组,主要负责一些基础的数据录入、文档整理和会议纪要工作。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犯一点错误,对待哪怕是最琐碎的任务,也投入十二分的认真。
在这里,她听到了一个名字——陆殷。
他似乎是技术部那边的实习生,阜南理工大学的高材生。他的名字偶尔会在部门协作中被提及,总是伴随着“效率很高”、“那个问题多亏了他”之类的评价。禾畹在茶水间、走廊里远远见过他几次,个子很高,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背影挺拔,步履匆匆,总是抱着一叠文件或对着手机低声讨论着技术问题。他看起来和所有忙碌的实习生没什么不同,只是眼神里有一种特别的专注和沉静。
他们真正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项目组临时接到任务,需要将一批重要的市场调研数据,从不同格式的原始文件(有纸质扫描件、有混乱的Excel表)中,统一录入到一个新的分析系统里。任务量大,时间紧迫,且要求极高的准确性,任何一个数据错误都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
禾畹和同组的另一个实习生被安排负责初步的录入和核对。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复杂的数据项,禾畹埋头苦干,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看错一个数字。然而,系统对新录入的数据进行初步逻辑校验时,还是报出了大量的错误提示,红色的警示框刺眼地跳动着。
带他们的正式员工眉头紧锁,语气有些焦躁:“怎么回事?这么基础的录入都出这么多错?明天上午就要用这批数据做初步分析了!”
同组的实习生低着头不敢说话。禾畹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充满了自责和焦急。她知道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有些数据关联和格式要求,在最初的说明里并不清晰,加上文件来源杂乱,很容易理解偏差。
“李工,这批原始数据来源比较多,格式确实不太统一,有些模糊的地方容易看错。”一个平和的声音从旁边响起。
禾畹抬起头,看见陆殷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工位旁边。他似乎是刚结束另一个会议,手里还拿着笔记本。他并没有看禾畹他们,而是对着那位姓李的正式员工继续说道:“我们之前处理过类似来源的数据,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我这边刚忙完,可以帮忙一起核对和修正,顺便把几个容易混淆的数据项标注一下,后面再做类似工作就能避免。”
他的语气不卑不亢,既说明了问题的客观原因,没有一味指责实习生,又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案,愿意分担工作。李工的眉头舒展了一些,点了点头:“也好,陆殷你经验丰富,帮忙看看。禾畹,你们配合一下陆殷。”
就这样,陆殷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禾畹旁边的空工位上。他没有丝毫抱怨或不耐烦,直接进入了工作状态。
“不用紧张,”他侧过头,对还有些局促的禾畹低声说,嘴角带着一丝安抚的弧度,“这种混乱数据谁都头疼。我们分工,你继续按你理解的处理有歧义的地方先标黄,我逐项核对和修正,顺便把规则理清楚。”
他的存在,像一块定心石。禾畹依言照做,两人配合默契,效率奇高。陆殷对数据极其敏感,手指在键盘和鼠标间移动如飞,眼神锐利,总能迅速定位到问题所在。更难得的是,他会在修正的同时,清晰地告诉禾畹,这个数据为什么错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判断。
“你看这里,客户年龄和购买产品类别的对应关系,系统逻辑是……”他指着屏幕,声音平和,像在讨论一个普通的学术问题。
禾畹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她发现,陆殷讲解问题时,思路清晰,语言精准,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只有一种纯粹的对解决问题的专注和乐于分享的态度。
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庞大的数据录入和修正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当最后一批数据通过系统校验时,禾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赢了一场硬仗。
“谢谢你,陆师兄。”禾畹由衷地感谢,她下意识地用上了敬语,因为他的能力和帮助值得这份尊重。
陆殷笑了笑,一边整理着自己的东西,一边随意地说:“叫我陆殷就好。都是实习生,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你做得已经很好了,这么枯燥的工作,能坚持下来不出大错,很不容易。”
他的肯定,让禾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是她在多次面试失败后,第一次在工作中得到如此具体而真诚的认可。
下班时,天色已近黄昏。巧合的是,他们发现彼此要去往同一个方向的公交车站,便自然而然地同行了一段路。
晚风拂面,吹散了办公室的沉闷。或许是共同奋战后的轻松,也或许是陆殷身上那种平和的气质让人安心,禾畹的话比平时多了一些。他们聊起各自学校的课程,聊起在启辰实习的趣事和压力。
当路过一个繁华的商业广场,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奢侈品的广告,霓虹闪烁,勾勒出现代都市的浮华与距离感时,禾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又很快垂下,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又好像离我们很远。”
陆殷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那块屏幕,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他转过头,看向禾畹,很平静地说:
“世界是大,但再大的世界,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构成的。我们不需要一下子看到整个世界的精彩,先从做好手头的一件事、理解清楚一个知识点开始。”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而有力:“就像今天处理数据,我们解决了具体的问题,这就是在触碰和改变世界的一小部分。别去看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东西,专注自己脚下能走的路,把它走稳、走扎实。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可以依赖的捷径,所以每一步都要留下清晰的脚印。尊严和未来,不是靠仰望别人或者等待运气得来的,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一点一点构筑起来的。”
他的话语,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像重锤敲击在禾畹的心上。他没有回避他们可能相似的、需要更努力才能站稳脚跟的处境,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脚踏实地、向内求索的力量。在他身上,禾畹看不到因出身而生的自卑或愤懑,也看不到一丝因自身优秀而滋生的傲慢,只有一种清醒的认知和一股沉稳向上的劲头。
公交车站到了,他们需要乘坐不同的线路。
“周一见。”陆殷朝她挥了挥手,笑容干净而简单,然后转身走向自己的站台。
禾畹坐在回校的公交车上,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她的心却异常宁静。陆殷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他不是童话里拯救灰姑娘的王子,他更像是她在迷雾中跋涉时,遇到的另一位同样坚定的同行者。他手中没有魔杖,只有照亮自身前路的火把,而他那份光和热,不经意间,也温暖和指引了她。
这一次相遇,始于一场工作中的意外,没有浪漫的桥段,没有刻意的关怀,只有两个同样认真生活的年轻人,在各自奋斗的轨迹上,一次自然而然的交汇。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迷茫的雾气,而是一种名为“希望”和“共鸣”的微光,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