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东晚上加班回来后,听说陈芳华的文章发表了,便提出想看看回信,帮她把把关。
“城里不比乡下,你刚来没多久,别被人给骗了。”
陈芳华犹豫了一下,回信里提到了稿酬的事,不太方便给他看,于是只把报纸递了过去,解释道:“《青年报》是正规大报,日发行量数以万计,不可能是骗子的。”
家里几个人中,只有顾卫东是专科毕业,算是个文化人。不过文理终究有别,他粗略地将文章看完,眼神有些复杂:“你以前专门练过写作?”
陈芳华语气平静:“没有特意练过,不过我上学时作文一直写得不错。”
原主的作文水平到底怎样,她并不清楚。反正京市与原山相隔千里,不会真有人特意去打听她从前的事。
刘淑珍不识字,但见姐夫看完文章后沉默不语,小声嘀咕:“看来这报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刘淑英瞥了妹妹一眼,问了个关键问题:“文章登出来了,应该会给你钱吧?”她可没忘记,陈芳华当初投稿就是为了挣钱。
陈芳华肯定地点了点头:“会有的,不过要等到下个月才能拿到。”
晚上,刘淑珍在床上翻来覆去,后来轻手轻脚地起身出了门。陈芳华没太在意。第二天一早,刘淑珍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从下个月开始,她就要去贝家上班了。
陈芳华正在叠被子,闻言动作一顿,随即笑道:“恭喜你出师了!”
刘淑珍脸上掩不住得意:“我姐说了,机关大院管得严,外人一般进不去。以后我们俩见面,怕是没那么容易啦。”
陈芳华可没听出她有多想见面的意思,只笑了笑没接话,转身出了屋。
《忆知青岁月》连载期间,陈芳华每天风雨无阻地去报刊亭买一份新出的《青年报》,回家后把自己那篇文章仔细剪下来,做成剪报集,万分珍惜的收好。
上篇登完时,这篇小说已在社会上掀起一阵不小的热潮。它与以往任何一种言情作品都不同——不过分渲染苦难,也不露骨描写爱情。在作者笔下那个世界里,苦难并非强加,而是一种选择。
作者在男女主人公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设置了选择:比如高途在下乡前,家里只有一个名额,他要和弟弟决定谁去谁留;又比如两位主人公暧昧拉扯的阶段,晓月身边出现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相亲对象,只要她点头,婚姻便顺理成章。
读者试图从中寻找突破口,却一无所获,他们发现人生竟是环环相扣——
如果高途没有主动申请下乡,他可以拥有大好前途,但那样他就遇不到晓月;如果晓月没有喜欢上高途,或是及时止步,她就不必在恐慌中煎熬,但那样她也无法真正发现他的可贵——所谓“始于颜值,终于人品”,她真正爱上高途,是在他给她讲《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的那些日日夜夜。
起初,报社编辑赵绰还会从读者来信中挑出写得好的寄给陈芳华。后来信件如雪片般涌来,她也没精力筛选了,干脆一股脑全转寄过去。
陈芳华收到一个大包裹时吓了一跳,拆开才发现全是读者的信。
赵绰也附了一封信解释,说读者反响太热烈,信件实在太多,只能全部转交。此外,报社还收到不少关于《忆知青岁月》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一些见解独到、笔锋犀利的。因此报社决定,上篇登完后暂停连载三天,专门刊登这些评论,进一步激发读者的讨论度。
陈芳华明白,报社这是想借势为作品造势、炒热度。她当然乐见其成。
看信看累了,下午难得出了太阳,陈芳华搬了个小板凳坐到走廊上晒太阳。
不一会儿,隔壁邻居家的门开了,一个穿红色毛衣的女孩儿跑出来。她脚上的皮鞋在楼梯上踩出“噔噔噔”的声响,下楼没多久又带了几个同龄的男女上来。
其中一个年轻人见陈芳华眯着眼坐在走廊边上,好奇地问:“你这是在晒太阳吗?”
陈芳华闻声睁眼,看了看对方,慢半拍地点头:“是啊,阳光正好,不晒可惜了。”
那人觉得她说话有趣,正想再聊几句,前面那邻居女孩已领着其他人进了屋,见他还迟迟不进来,扬声喊道:“周治,快进来呀!”
“来了!”那人应了一声,赶紧跟了进去,把刚要问的话抛在了脑后。
筒子楼隔音不好,陈芳华坐在走廊里,没一会儿就听见屋里传来少男少女们的谈笑声。
她无意中听了一耳朵,发现他们讨论的正是《忆知青岁月》。
先是那个邻居女孩的声音:“真气人,我正看到关键的地方,连载居然停了。”
一个男生接话:“我看八成是作者交不上稿,报社才用评论来凑数。以前可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非也非也。”似是刚才那个叫周治的反驳。他声线略带一丝沙哑,十分特别,刚才只听了一句,陈芳华就记住了。
他说得十分笃定。“这分明是报社在吊读者的胃口。”
陈芳华在心里赞了一句:“聪明。”
“我不管是不是吊胃口,只要明天能看到《忆知青岁月》的后续,我就知足了。”这是另一个女声。她起了兴趣,问大家:“哎,你们猜,高途和晓月以后还会再见面吗?”
有人答道:“我看难!”
“为什么啊?他们俩明明心意相通,又都勇于反抗农村陋习,还有比这更坚定美好的爱情吗?”
先前那人解释:“你们女生就是太感性了。再美好的感情也得考虑现实因素。你想想,高途是知青,又是第一批回城的,前途肯定一片光明。他俩还怎么在一起?难道要高途放弃城里的工作,回红星农场继续种地?”
“那为什么不能让晓月跟着高途回城?”女孩不服气地反驳,“你说现实,那我们就谈现实政策——国家早就出台了规定,知青回城是可以带配偶的……”
“回城?”男生轻笑一声,“高途以后的工作、接触的人和环境,都是晓月这个农村女孩没见过、更理解不了的。她跟着回城能做什么?继续种地?”
“说得有道理,”邻居女孩也加入讨论,“虽然我不希望看到悲剧,但教授说过,稳定的爱情必须三观相合、势均力敌,两者缺一不可。高途和晓月的爱情只存在于特定环境里,方舟为他们造了一座象牙塔,塔一碎,爱情也就岌岌可危了。”
“还是燕茹理智。”先前不看好的男生接过话,“到底结局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他语气里带着几分看热闹的意味,又故意拉长了声音:“不过嘛,纯属个人猜测哈……”
邻居女孩儿急了:“别卖关子,铺垫那么多,你倒是直接说呀。”
男生笑起来:“其实咱们看了那么多小说,套路都懂,结局无非两种——要么两人分开,要么在一起。”
“嘁——”众人齐声嘘他,一脸失望,“还以为你有什么独到见解呢,这不等于没说吗?”
“哎,别急,听我说完嘛。”男生提高声音,“我的意思是,从上篇来看,这个方舟的文笔确实挺有深度,但故事内核还是言情的架子。你们想,如果两人分开,那就是忠于现实,难免又落回‘伤痛文学’的套路……”
邻居女孩儿听明白了,顺着他的思路接下去:“如果最后在一起了,那就从头到尾都是象牙塔里的爱情——完全是港台言情那种浪漫主义的虚幻风格。”
“看吧,还是明白人多。”男生拍手笑起来,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得意。
陈芳华将这番讨论一字不落地听进耳中,唇角只轻轻一扬。他们猜得热烈,却不知结局早已写好——那是他们想象之外、全然不同的另一种路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短篇引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