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 意料之外的结局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忆知青岁月》的连载暂停了三天,其引发的反响之大,连报社也始料未及。读者们为了表达不满,将这次营销事件称为史上“开天窗”之首。


    短短几天,编辑一部的办公室里便堆满了读者来信,都在询问小说的后续进展。赵绰从最初的兴奋,渐渐变得不胜其烦。每次收发室送信进来,她随手一指地上:“放一块儿吧。”连翻看的兴致都提不起来。


    同事见她顶着两个黑眼圈、有气无力的样子,打趣道:“等着吧,这些还大多是本地读者的信。再过几天,全国各地的信涌过来,那才叫多呢。”


    赵绰听了,简直生无可恋。


    等到连载恢复,当天报纸的销量直接翻了一番。


    在早会上,陈副主编提出要趁热打铁,向方舟约下一篇稿子。王编辑则认为,那几篇评论文章也功不可没。


    “这些都是和我们长期合作的老作者,功底摆在那儿。尤其是岳川那篇评论,反响特别热烈,最近很多读者来信都表示支持。我看他那篇文章得尽快刊登。”


    陈副主编未置可否,问起另一件事:“岳川修改得怎么样了?”


    王编辑神色一滞,斟酌答道:“岳川向来珍视自己的作品,要大修恐怕不太容易。”


    陈副主编闻言皱了皱眉,转而问赵绰:“小赵,你怎么看?”


    赵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忆知青岁月》现在势头正盛,作者的观点一旦刊登,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报社的立场。我在想,如果现在就把岳川的文章发出来,会不会给读者一种‘自家人打擂台’的感觉?”


    说完,她转过头,不去看王编辑瞬间沉下来的脸色。


    陈芳华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她一连几天都没有抢到《青年报》,直到发觉筒子楼上上下下的年轻人几乎都在讨论《忆知青岁月》的剧情走向,她才后知后觉意识到,这篇小说是真的火了。


    这些筒子楼里住着不少人家,其中大半的家庭,不是自家子女,便是亲戚朋友家,总有人曾踏上过知青的路。知青陆续返城后,尽管纺织厂增设了大量临时岗位,厂里子弟的就业压力依然沉重。


    许多年轻人一时找不到方向,整日处于无所事事的迷茫中。就在这时,一部与他们命运如此相似的小说悄然出现,几乎瞬间就击中了所有人的内心。


    在他们眼中,这不仅仅是一部言情小说,更是他们半生经历的缩影。高途的知青岁月,何尝不是他们的过去?而跟随知青回城却寄人篱下的配偶们,谁又没有经历过晓月那样的甜蜜与煎熬?因此,他们如饥似渴地追读,迫切想知道接下来的发展。


    然而在小说的后续中,作者笔锋一转,更多着墨于高途返城后的生活,晓月仿佛成了某种“禁忌”——作者吝于提及,与高途一同回城的知青们刻意回避,红星农场的干部们也讳莫如深。


    读者们揪心的读着,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可能的转机。


    高途回城后的职业发展,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迎风直上。他先得到顶头上司的赏识与认可,随后研究也很快出了成果,这项成果在行业内被大力推广。他成了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


    然而,繁忙的工作填不满心底的空洞,他始终记得那个曾依偎在他怀中,听他讲故事的姑娘。


    故事到了这里,读者终于如愿从冰冷的现实里窥见了一丝温情,这个前途光明的男人,并没有忘记他远方的爱人。


    他所在的单位有严格的保密要求,研究人员非必要不能外出,更不能远行。他无法去寻找爱人,只能每隔两个月往红星农场寄一封信,风雨无阻。


    但也因为严格的保密制度,每封信寄出去都要经过严格审查,且名额有限。工作以来,他在同事的眼中稳重、谦卑、温文尔雅,但唯有寄信一事,他执拗至极。面对同事认为他多占名额的抱怨,他宁可不要酬劳,甚至放弃一切荣誉和晋升的机会,也不愿妥协。


    信寄的多了,所有人便都知道他有一个乡下的爱人,那个爱人什么模样大家越来越好奇。有人猜测,那女孩儿定然十分美丽,不然怎叫人难以忘怀,也有人猜,她一定出淤泥而不染,才学出众,温婉可人,才能与高材生相匹配。


    然而,那么多信寄出去,都石沉大海......


    “这个晓月怎么回事?真是急死人了。”


    读者已按捺不住心焦,几乎笃定是晓月变心了,或者扛不住现实的压力嫁人了。


    面对众人的疑问,新一期的连载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换了一种风格,改用倒叙手法揭开答案。


    五年后,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所有人都没想到最受瞩目的新星竟然是一位农村女性。


    《农业报》头版刊登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文,用朴实的语言引入对她的介绍:没有显赫的学历,没有宏大的理想,她的祖祖辈辈都是扎根黄土地的农民。然而,正是她,甘愿扎根最艰苦的田间地头,培育出兼具抗倒伏与抗锈病能力的优良麦种,让小麦亩产实现了至少百分之十五的提升……


    报道一出,不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激起波澜,更在全社会引发了巨大轰动。百分之十五啊!只有那些常年与温饱线抗争的人们,才懂得这个数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人们在振奋与惊叹之余,更惊讶于这一成就竟来自一位女性。颁奖典礼上,农业界的泰斗人物激动地念出了她的名字——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林晓月!


    雷鸣般的掌声中,一道清瘦的身影从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站起来,发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有些羞涩的抿了下嘴唇,快步走上了领奖台。


    主持人问她的研究初心,台下的科学家们全都不约而同的想到,当然是为了造福人类!可台上之人偏头想了一瞬,道:“大概是想让一个人吃饱饭。”


    她露出一个腼腆的笑,缓缓讲述起往事,“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是个知青,很有才华。他曾经告诉我,城里人吃的是供应粮,要是家里兄弟姐妹多,总有人吃不饱。他回城那天,我没赶上送他,从此就失去了联系……我培育新种的初衷就是想让他以后无需再为吃饱发愁。”


    她的理由朴素的近乎可笑。在这样大的颁奖台上,她只要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获奖感言,荣誉头衔就能翻几倍,可她竟说只是想让一个人吃饱饭。


    然而,没有人嘲笑她。主持人甚至追问道:“既然已经失去联系,您怎么知道他会不会挨饿呢?他不是很有才华吗?也许很快会有高薪工作,不再为三餐发愁?”


    林晓月平静地回答:“我不知道他回去后能不能吃饱。但他是个习惯谦让的人,我想,只要所有人都能吃饱,他自然也不会挨饿了。”


    话音落下,会场陷入一片寂静。主持人用手拂去眼角的泪水,动情的问道:“您能告诉我们,他是谁吗?”


    “我的爱人,高途。我已找了他很多年。”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感动中时,没有人注意观众席里,一个男人早已泪流满面。


    成功的角色最有魅力之处,大概在于能让读者与之同喜同悲。当故事中的人们为之动容时,读者也仿佛感同身受,捂着发酸的胸口长舒一口气。


    还好!还好她没有背叛自己的爱人!没有背弃他们的爱情!


    可这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随着阅读的深入,一切渐渐明朗。全国科学大会圆满落幕之际,《农业报》再次以头版报道了这位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标题是:“她是众生,平凡而又不凡。”


    各路媒体接踵而至,除了采访她的科研成就,更对她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


    原来,她也曾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过高途,奈何农场领导扣留了高途的来信,更以各种理由拒绝给她开介绍信,她连走出农场都难,更别说去城里寻找他。


    林晓月想起爱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若想天救必先自救!她意识到,只有自己变得强大,站到更高的地方,找到爱人的几率才会更大。


    幸运的是,她偶然在田间发现了几株穗大、抗倒伏的异常麦株,从此开启了漫长的研究试种之路。没有资料可学,没有老师可教,唯一的知识来源,是爱人曾经讲述的关于他那位科学家老师的事迹。


    在一次次试种失败中,她也曾几度灰心。但只要想到,只要成功,即使再也无法与爱人重逢,她的成果终有一天会惠及到他,她便又能重拾信心。


    为了争取到更先进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考察的名额,她放弃了年终劳动模范的评选,甚至不要年终粮食分红。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察交流期间,一位农科院专家看到了她研究方向的价值,将她特招进了实验农场。


    她开始如饥似渴的研究各种资料,没日没夜的泡在实验田里。整整五个春秋,她一步一步,终于成功站上了梦想的顶峰。


    全国科学大会后,高途被选入赴西北实验基地的研究员名单,那是一个极度荒凉且艰苦的地方,但他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在远赴西北之前,郑重向单位提交了要与林晓月取得联系的申请。


    铺天盖地的报道里,他已知道了她这五年来的艰辛努力,知道了她的单位地址,只要单位批准,他们就能重逢。


    读者也满怀期待,翘首以盼这场时隔五年的重逢该是怎样的震撼人心。


    然而,当他终于获得批准,第一时间奔向爱人时,却得知她已早一步奔赴下一个战场。作为农业领域最耀眼的新星,作为将人类拉离饥饿线的希望,她带着成果去了另一个迫切需要她的地方。


    但她知道爱人终会找来,于是留下了一句话:我们总会重逢!


    故事的结尾,在沙漠的更深处,风沙漫天,连阳光都蒙上尘埃。清瘦的女孩站在夕阳余晖中,微笑着迎接那位踏着风尘而来的爱人。


    高途,好久不见!


    原来重逢只需一句问候。


    原来他们毅然奔赴而来的,是同一个战场。


    人迹罕至的沙漠里,寸草不生,但他们让这片黄沙开出了第一朵玫瑰。


    有读者读完泪流满面,回头再看下篇的导语:亲手养大的玫瑰,该是他的模样。


    恍然大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意料之外的结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