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稿费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么一算,投稿来钱就有些太慢了。按上篇的节奏推算,就算下篇寄出去报社立刻刊登,两万多字的小说也不是一两天能登完的,要等到稿费结算更是遥遥无期。


    导游的活儿还得接着干。陈芳华重新调整了收费标准,五人以内,一天三块钱,包车费、门票费和午餐。


    她的定价依旧低于行价,但想要短期内赚到快钱,非物美价廉不可。


    友谊宾馆外揽客的导游不止她一个,但英文能真正做到无障碍交流的,还真只有陈芳华。这倒也说得通——这年头英文好到这种程度的人,早就有了体面的工作,根本不需要来这儿干零活。其他人要么是出来兼职的大学生,要么是为谋生学了个半吊子,自然没有陈芳华那样受欢迎。


    陈芳华每天早早到友谊宾馆前门口等着,几乎天天都能揽到客人。她对客人也大方,无论对方是想去一个景点还是多个,只要一天之内能跑完,她都爽快答应。


    这样跑了一周后,京市热门景点她跑了大半,故宫和长城更是去了不止一回。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回她在长城脚下竟遇见了贝聿铭。


    彼时,她正为一对外国夫妻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她的讲述吸引了几个男女学生,讲完一抬头,就看见贝聿铭也在其中。


    说起来有些好笑,她虽然对贝聿铭没什么非分之想,但这人生就一副校草气质,实在让人印象深刻。那晚虽只匆匆一面,再遇见时,她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但显然贝聿铭对她毫无印象,随着众人鼓完掌,就跟同伴说笑着离开了。


    由于天天早出晚归,《忆知青岁月》下篇迟迟没能寄出去。好在一周下来收入还算客观,除去每天的来回车费,净赚十九块五毛。


    有了钱,陈芳华觉得是时候回归本职了。她重新买了稿纸,将《忆知青岁月》的下篇寄出,又一头扎进了新文的构思中。


    《青年报》总部位于文化街,跟《文化周报》和新星出版社毗邻而立。


    陈副主编一路上遇见几位《文化周报》的熟人,笑呵呵地打过招呼,一进编辑部便恢复了严肃神色。


    “小赵,昨天的来稿整理出来了吗?”


    刚从实习期转正的小编辑赵绰从椅子上蹦起来,道:“整理出来了,但......还是没有方舟的来信......”最后几个字音微弱的几乎听不见。


    陈副主编略一沉吟,通知所有人十分钟后开早会。


    赵绰脸色一白,眼里闪过一丝失落。她知道,这是要讨论备选稿件了——《忆知青岁月》恐怕要被放弃了。


    这篇稿子是她从上千份来稿中发掘出来的,陈副主编一审过后当即拍板可用,连版面和刊登时间都初步定下了。谁知回信寄出后,却迟迟等不来下篇。


    会上,王编辑力荐自己手下的作者:“岳川已经有了一些作品积累,写作经验更丰富。他的新作我看过了,质量不比《忆知青岁月》差。”


    这可不光是质量的问题,赵绰暗自腹诽,岳川的那篇她也看了,跟《忆知青岁月》相比,简直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篇都在抨击知青下乡时期的婚姻问题,甚至主张国家应立即出手,帮助回城知青“解决”乡下的配偶,直接判离。


    这种反人性的观点,她不信陈副主编会采纳。


    她悄悄看向陈副主编,果然见他沉吟不语。几番犹豫后,赵绰壮着胆子开口:“《山花》的连载期还有两天结束,《忆知青岁月》原本是接档文,要是直接撤掉实在太可惜……”


    话还没说完,王编辑就打断了她,“还等?报刊稿件提前一周审定是基本流程。万一开天窗,责任谁来担?”


    赵绰忍不住争辩,“方舟虽然是新人,但文笔老练,才华显而易见。而且《忆知青岁月》更符合当下青年人努力奋斗的主流价值观。就算‘青年时空’栏目赶不上,放到副刊也是篇佳作。”事到如今,她只能尽力先保住作者。


    “《忆知青岁月》不是完稿,现在讨论后续刊登为时过早。”王编辑半句不让。


    两人争执不下,陈副主编最终抬手打断:“岳川的文章观点太过激进,要再修改。老王,你手里的稿件再捋捋。”至于《忆知青岁月》,他未在会上直接表态,仍留有一线余地。


    散会后,赵绰心事重重的回到工位,还没有坐下,编辑二部的同事就来找她,“你们一部的信,昨天被收发室混到我们这儿了。”


    赵绰心不在焉的接过,目光扫过信封上的署名时,顿时眼前一亮。她甚至来不及道谢,就迅速拆开——里面果然是《忆知青岁月》的下篇。


    她站在工位前,一口气读完这一万多字,终于长舒一口气,只觉通体舒畅,连日来的焦虑都在这酣畅淋漓的文字中烟消云散。


    她拿着稿件直奔陈副主编的办公室,语气激动,“主编,我还是建议“青年时空”栏目采用《忆知青岁月》。您看,下篇已经收到了,如果您担心时间上来不及,我可以彻夜加班校稿……”


    陈副主编接过稿子细读,良久,轻叹一句,“竟是个意料之外的结局。”


    赵绰深有同感:“我也没想到下篇会是这样的走向,确实出人意料了,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结局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陈副主编眼神里流露出赞赏,“格局开阔大气,文笔却细腻温婉,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他再次确认:“方舟真是新人?”


    赵绰肯定的点头:“她初次来信中就已经说过了,之前从未发表过任何作品。”


    “抓紧时间去校稿吧。”陈副主编语调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略作沉吟后,又补充道:“稿费再提两块,你尽快打申请,我来批。”


    赵绰眼中一亮,振奋地应道:“嗳!您放心,绝不会耽误报纸发行的。”


    陈芳华再次收到报社回信的那天,她帮着刘淑英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拉大白菜。眼看进入冬季,家家户户都开始腌酸菜了,顾卫东早几天前就扛回来两个齐腰高的新缸,准备大干一场。


    几人推着架子车回程时路过邮局,陈芳华提议歇一会儿再走,她则心念一动进了邮局。


    虽然稿子寄出去没几天,但她还是习惯隔三差五来问问。


    没想到还真有她的信。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一看到她,立刻笑道:“来的正好,早上刚整理出来,在那边信架上,去拿吧。”


    陈芳华将回信捏在手里,虽没有第一回那么激动,但还是没等出邮局就拆了信。


    里面除了报社简短的回信,竟然还附了一封报纸!


    《忆知青岁月》已于昨日开始连载,每期刊登约1500字,《青年报》是日刊,整篇文章的连载为期半月。这份报纸正是昨天的一期,上面登着陈芳华的“首秀”。


    世上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更让一个作者兴奋的呢?陈芳华感觉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初次发表小说的那一刻。


    翻到“青年时空”版面,将豆腐块儿大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指尖从最后一行“未完待续”的字上抚摸而过,陈芳华才有了梦想成真的真实感。


    更让人振奋的是,信中提到,报社最终决定稿酬由最初的千字五元提到了千字七元。


    陈芳华之前了解过,眼下普通作者的稿费多在三至十元之间,千字五元算是中规中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今涨到七元,不仅代表着收入的增加,更意味着报社把她放到了更高的作者梯队里。


    这完全是意外之喜!


    信中言明,稿酬要等连载结束,下月末才能结算发放,陈芳华只能先大致估算最终能拿到的报酬,尽管校稿时会有增删,但到手至少在一百五十元以上。


    一百五十块钱啊!想前几日做导游时,饱一顿饥一顿地奔波了一周多,才赚了不到二十元钱。


    这一刻,陈芳华无比感激现代的父母,让她从小就拥有写作的天赋,更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能够读书明理的时代,使她即便没赶上什么穿越的“好时机”,也不至于身无长技、坐以待毙。


    陈芳华从邮局大步走出来。


    刘淑珍问她:“咋?收到回信了?”


    本是随口一问,却没想到对方竟眉眼一扬,笑着点头:“收到了,报社已经决定刊用我的文章了。”


    刘淑珍姐妹俩对视一眼,同时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不敢置信。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稿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