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4章 卸磨杀驴

作者:小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沈狱正为手下百户阳奉阴违的事头疼。


    这些人仗着官官相护,不听调令,除了基础监视,他连额外人手都调不动。


    堂堂锦衣卫佥事,竟快指使不动下属,这便是朝廷积弊的代价。


    得知杨金水宴请自己手下的百户,沈狱没打算干预,只把这事记在折子上,准备攒够线索一起呈给嘉靖。


    他照旧用老办法:换上破烂衣服,带着李默等人,头戴竹编梭帽,脸上抹得黑乎乎的,扮成灾民模样,悄悄离开驻地。


    临走前,他给所有锦衣卫下了死命令:


    “谁敢查我的动向,以欺君论处——我在执行圣旨。”


    路上,他们遇到一位瞎眼老汉,沈狱便上前搭话。


    “老人家,最近淳安这边出了啥大事?”


    沈狱故意装成外地灾民,语气透着茫然。


    瞎眼老汉叹了口气:


    “前不久有倭寇假扮客商来卖粮换丝绸,连累我们几十个人被抓,说我们通倭,现在还关在牢里呢!通倭可是杀头的罪啊!”


    沈狱心里一动,接着问:


    “那后来呢?就没人管吗?”


    “老天有眼啊!”


    老汉声音亮了几分,


    “来了个海老爷,就是新上任的淳安知县。他拿着律法不肯杀人,硬是把那些人从鬼门关捞了回来!”


    不过是秉公办事,竟被百姓传得如同神明,沈狱暗自感慨。


    这恰恰说明官场早已黑暗到极致,百姓对“正常执法”都已心生感激。


    他顺着话头,又问起织造局的粮船:


    “听说织造局送粮来了,是皇上派来赈灾的?”


    “皇上是好的,太子爷也是好的!”


    老汉连忙应和,


    “定是皇上和太子给海老爷下了密旨,让织造局来帮忙,才给我们借粮渡灾的!”


    这番猜测让沈狱忍不住想笑,却还是追问:


    “那粮食来了,怎么没人借呢?”


    老汉的声音瞬间低落:


    “借了粮,就得把田改种桑苗。现在都六月半了,丝今年收不了几次,将来官府要粮,我们还不上,田不就被收走了?”


    沈狱这才明白,百姓不是不愿借粮,是不敢信朝廷。


    他又问:


    “粮食是皇上借的,他老人家不急着要,你们怕啥?”


    老汉笑了,笑得满是苦涩:


    “说是皇上借粮,还不是靠海知县硬撑?皇上离我们太远了,万一海老爷升官调走了,谁还能给我们做主啊?”


    沈狱心里一沉。


    百姓心里门清,他们信的从不是远在京城的皇权,而是眼前肯为他们撑腰的海正。


    这份信任,比任何圣旨都更有分量,也更戳破了官场的虚伪。


    严党口中的“惠民政策”,在百姓眼里,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的掠夺。


    沈狱带着几人在淳安街头闲逛,无意间听说海正要处置一批“通倭”灾民。


    并非死刑,只是杖责几十鞭。他立刻带着人赶去,混在围观人群里静静观察。


    衙役的鞭子狠狠抽在汉子们背上,鞭痕瞬间红肿渗血,整整三十鞭下来,连牛都受不住,可那几个汉子却始终咬着牙,一声不吭。


    沈狱看在眼里,心里已然有了盘算:


    这样有骨气、能扛事的人,留在民间太可惜,正好自己手下缺心腹,得想办法把他们招进锦衣卫。


    杖刑刚结束,海正的声音就响了起来,瞬间压过人群的议论:


    “刚才有人为杖责喝彩,你们可知他们为何受罚?”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陡然加重,


    “他们是为了给乡亲们买粮,为了不让你们的田被大户低价买走,才冒险跟倭寇交易,甚至差点被灭口!”


    “遭了这么大的灾,几十万人要么饿死,要么卖田,有几个人能像他们这样站出来?”


    海正叹了口气,话锋却突然一转,开始解释改稻为桑的初衷,


    “国策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被中间商赚差价搞变了味,今天我在这里承诺,借粮给大家,保证能吃到蚕丝卖钱,胡宗宪借的粮也快到了,绝对管够。而且,这粮三年内不收分毫利息!”


    这番话把改稻为桑的好处说透了。


    桑田还是自己的,眼下有粮吃,明年种桑收益还比种稻高。


    可百姓依旧犹豫,他们信海正,却更怕“人走茶凉”:


    万一海正被调走,下一任官员变了政策,自己还是没活路。


    就在这时,刚受完刑的领头汉子齐大柱站了出来,声如洪钟:


    “海老爷救了我,也救了大家!谁要是敢跟海老爷作对,不用官府出手,我齐大柱和弟兄们第一个不答应!”


    话音刚落,人群里终于响起零星的附和,接着声音越来越大:


    “我们愿意!我们愿意借粮改种!”


    改稻为桑的国策,终于在海正的硬气与百姓的信任中落地。


    可沈狱站在人群里,却没那么乐观。


    中间商的差价没了,严党捞不到钱,嘉靖的小金库依旧空虚。


    内忧未解,若外患突然爆发,比如倭寇趁虚而入,整个朝廷又将陷入新的混乱。


    可巧合就巧在边境战事突至,本就空虚的国库雪上加霜。


    除了日常开支,新增的军费、大军移动的粮草消耗,再加上战后抚恤,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按惯例,浙江作为抗倭前线,当地富商需捐钱助军,而沈一石作为江南首富,本应承担大头。


    可偏偏事与愿违:


    沈一石的钱全用来买粮,粮又借给了灾民,如今早已没了流动资产,根本拿不出钱来捐军。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朝廷立刻动了别的心思。


    沈狱得到的信息是:


    既然沈一石没了现钱,那就抄他的家,用他的固有资产填补空缺。


    沈一石的家底足够丰厚:


    家里囤积的丝绸,正好能卖给西洋商人换钱。


    名下的田产、作坊,也能折算成银两代缴军饷。


    更关键的是,这种“抄家充公”的做法,嘉靖必然会同意。


    对他而言,沈一石本质上就是一头“拉磨的驴”:


    之前能为制造局赚钱、为改稻为桑出力,便留着他。


    如今磨转不动了,还占着大量资产,自然要“卸磨杀驴”。


    在朝廷眼里,沈一石的“官商身份”不过是临时赋予的便利,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所谓的“特许”便成了废纸。


    他曾借着制造局的名头风光无限,如今也正因这层关系,成了朝廷眼中“必须牺牲”的对象。


    既不用担“苛待富商”的骂名,又能名正言顺填补军费空缺,这样的“好事”,朝廷绝不会放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