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8章 仙体?

作者:小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淳安官府衙内,何茂才正对着蒋玉大发雷霆,声音几乎要掀翻屋顶:


    “你带着两百多个兵,连几个‘通倭’的百姓都杀不了,真是废物!朝廷养你们这些人,是让你们吃干饭的吗?”


    蒋玉低着头,满脸委屈,却不敢反驳:


    “大人,不是属下不敢动手,是海正拦着啊!他是淳安知县,掌着监斩权,属下没他的命令,根本动不了人犯…”


    “拦着你不会逼他吗?”


    何茂才更气了,指着蒋玉的鼻子骂,


    “你不会拿着我的手令去逼他画押?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还敢找借口!”


    蒋玉张了张嘴,想说“没有案卷根本没法画押”,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何茂才现在在气头上,说再多也是白费。


    两人正僵持着,衙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没等通报,沈狱就推门走了进来,语气平淡:


    “两位大人,这是在商议什么要事?这么热闹。”


    何茂才和一旁的郑必昌脸色瞬间变了。


    他们刚在背后算计海正,就被沈狱撞个正着,心里难免发虚。


    郑必昌连忙打圆场:


    “没什么大事,就是跟蒋千户交代几句巡防的事。”


    沈狱没接话,转头看向蒋玉,语气陡然变得严肃:


    “蒋千户,我刚收到手下汇报,浙江后方有个地方发现倭寇踪迹,疑似想潜入搞破坏。现在我调你立刻带人过去调查,务必把倭寇一网打尽。”


    蒋玉愣了一下。


    沈狱说的那个地方,他去过,根本就是平安无事的大后方,别说倭寇,连流民都没几个,怎么可能有倭寇潜入?


    这理由也太牵强了。


    何茂才也听出了不对劲,立刻追问:


    “沈佥事,调兵需有兵部或巡抚衙门的调令,你仅凭口头命令,怕是不合规矩吧?”


    沈狱从腰间掏出锦衣卫腰牌,“啪”地拍在桌上,眼神冷冽:


    “我的命令,就是调令。两位大人是觉得,锦衣卫佥事的调令,还不够格?”


    郑必昌和何茂才对视一眼,心里满是憋屈。


    他们知道沈狱是故意的,就是想把蒋玉调走,断他们在淳安的“武力支持”。


    可沈狱的腰牌摆在面前,锦衣卫本就有监察地方的权力,他们根本没理由反驳。


    “不敢不敢,沈佥事的命令,自然作数。”


    郑必昌连忙陪笑,给蒋玉使了个眼色,


    “蒋千户,还不快领命?好好配合沈佥事,把倭寇的事查清楚!”


    蒋玉不敢耽搁,连忙躬身:


    “属下遵令!”


    说着就转身往外走,心里却松了口气。


    能暂时离开淳安这个是非地,不用再夹在何茂才和海正之间,对他来说反倒是件好事。


    等蒋玉走后,沈狱扫了郑、何二人一眼,语气平淡:


    “两位大人要是没别的事,我就先告辞了,毕竟倭寇的事要紧,耽误不得。”


    说罢,没等两人回应,就转身离开了衙门。


    看着沈狱的背影,何茂才气得咬牙:


    “这个沈狱,分明是故意跟咱们作对!”


    郑必昌叹了口气,脸色凝重:


    “没办法,谁让他是锦衣卫。现在只能先等沈一石那边的消息,看看能不能从买田这边打开突破口了。”


    ……………………


    三伏天的毒日头早已炙烤得北京城喘不过气。


    去年冬日本该飘雪的时节,硬是片雪未降,如今入了伏,更是连一丝风都吝啬施舍。


    往年此时,纵使京城内外闷得像蒸笼,紫禁城凭着“负阴抱阳”的风水布局,总能引来穿堂清风。


    北面景山如屏挡去浊气,内金水河蜿蜒流转,抬梁式梁架的高大殿宇间,自然生出通透雄风,穿窗入户消解暑气。


    可今年不同,一连十数日,太和殿的琉璃瓦在日头下泛着灼眼的光,连御花园里的古树枝梢都纹丝不动,空气黏稠得能拧出水来。


    宫里的人苦不堪言。


    达官显贵的居所里,早摆上了贮满冬冰的锡胆冰桶,墙角架着扇车,内侍们轮班摇着,好歹能换来几分凉意。


    最惨的是那些低阶太监和宫女,规矩森严,必须身着长衣长衫,领口袖口束得严严实实。


    毒辣的暑气裹着身上的汗味,痱子从脖颈、后背一路蔓延到脸颊,又红又痒,却连抬手挠一下都不敢,只能咬着牙硬扛,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滚,砸在金砖地上,瞬间就蒸发不见。


    可玉溪宫里的嘉靖皇帝,却活得像个异数。


    旁人避之不及的暑气,他偏要闭门承受。


    门窗日夜紧闭,连窗棂间的缝隙都用绒布塞得严严实实,殿内密不透风,却不见半点避暑的陈设。


    更奇的是他的穿戴,依旧是那件道袍,虽不是冬日那件单薄的,但厚薄也相差无几,料子厚重,裹在身上竟似毫无热意。


    只见他在殿中缓步游走,时而抬手掐诀,时而闭目凝神,步态轻盈如踏云,倒像是在演练某种修仙法门,哪里有半分被暑气侵扰的模样。


    这情景早已传遍后宫前朝。


    谁都记得去年冬天,大雪纷飞,玉溪宫的门窗大开着,寒风卷着雪花扑进殿内,地上都积了薄薄一层白霜,嘉靖皇帝却只穿那件单薄道袍,静坐于蒲团之上,面色红润,毫无畏寒之意。


    当时便有人私下议论,说陛下潜心修道,已然修成仙体,能寒暑不侵。


    如今见他三伏天闭窗穿道袍,更是印证了这说法。


    寻常人在这般环境里待上一刻便要晕厥,他却能神态自若,仿佛殿内不是灼人的暑气,而是沁人的清风。


    殿外的太监宫女们远远望着紧闭的宫门,心里又敬又怕。


    敬的是陛下果然有仙根,能超脱凡俗的寒暑。


    怕的是这反常的天象与陛下的行径,总透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


    去年无雪,今年无风,连紫禁城的风水都似失灵了一般,这般异状,究竟是吉是凶?


    没人敢深究,只能低着头,任由汗水浸透衣衫,默默祈祷这难熬的三伏天能早些过去,也祈祷殿内那位修仙的帝王,能护得这江山安稳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