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章 武当王也

作者:小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武当山,横亘于荆楚大地之北,东接襄阳,西连十堰,七十二峰如剑刃般刺破苍穹。


    主峰天柱峰海拔千余米,峰顶太和宫金殿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远观如天宫悬于云端,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


    自东汉张道陵在此结庐炼丹,播撒道家火种,武当便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张三丰真人踏遍名山大川,最终择武当而居。


    创武当派,立太极、形意、八卦三门武学,融道家“清静无为”与武学“刚柔并济”于一体,更让武当一跃成为天下武庙之首,与少林“禅宗武学”分庭抗礼,形成“北少林,南武当”的武林格局。


    赵诘曾命人历时十二年,在武当山修建紫霄宫、南岩宫、玉虚宫等三十余座宫观,殿宇连绵数十里,金砖碧瓦映着云雾,宛如仙境落人间。


    皇室不仅赐下“武当山玄岳太和宫”的金匾,更将武当尊为“皇室家庙”,每逢大典,必派使臣前来祭拜。


    这份殊荣,让武当在武林与朝堂间都占据着特殊地位:


    虽不问世事,却无人敢轻视,虽隐于深山,却始终牵动着天下的目光。


    而武当最独特之处,莫过于其千年未变的“单脉传承”制度。


    立派以来,武当核心心法《太和紫气诀》始终恪守“一脉单传”。


    每一代仅收一位亲传弟子,且这位弟子需待上一代老天师羽化归道后,方可正式修习心法。


    《太和紫气诀》乃张三丰真人毕生心血所创,以“天地元气”为引,以“先天真炁”为基,修炼时需静坐于天柱峰顶,吸纳日月精华,辅以武当独特的吐纳之法,其修炼速度远胜寻常武学。


    待心法大成,内力浑厚如江海,举手投足间可引动天地元气共鸣,轻则断山裂石,重则御风而行,实力之强,足以影响天下武林的平衡。


    正因如此,武当每一代老天师都被视为“陆地神仙”般的存在。


    而当今这一代老天师王也,虽年过六十,却因修习《太和紫气诀》,面容仍如四十许人,肤如凝脂,发如墨染,平日里一袭月白道袍,腰间系着一枚太极图玉佩,行走间足不沾尘,自带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


    除了老天师与亲传弟子,武当山上其余皆是普通道人,约莫三百余人。


    他们或栖居在各宫观的偏殿,或隐居于山间的茅庐。


    有的修习武当基础武学《武当长拳》以强身健体,


    有的钻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以炼制丹药,


    有的则负责打理宫观香火、清扫山道,还有的终日在经堂诵读《道德经》,以求悟道。


    这些道人虽入武当,却无资格触碰核心传承,他们遵循“清静无为”的教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间的晨钟暮鼓是他们的作息信号,云雾缭绕的峰峦是他们的修行背景,千年来,始终维持着这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紫霄宫后的丹房,常年飘着草药的清香,清玄道人在此炼丹三十余年,一手“清心丹”能安神定志,在武林中颇有盛名,却从不外传丹方。


    南岩宫旁的演武场,青石板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拳印,那是历代道人练拳留下的痕迹,清和道人每日清晨都会在此打一套太极十三式,拳风轻柔却暗藏力道,引得山间飞鸟盘旋。


    天柱峰下的经堂,数十位道人每日诵读《道德经》,声音琅琅,与山间的鸟鸣、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武当晨韵”。


    这些日常,构成了武当千年不变的底色,也让这座仙山更添几分庄严与神秘。


    可今日,这份千年不变的宁静,被老天师王也的归来彻底打破。


    当王也的身影出现在武当山的山门处时,守山的道人最先愣住。


    这位年过六十却面容如冠玉的老天师,向来独行下山,归来时也多是孑然一身,可今日,他月白道袍的袖口下,竟牵着两个约莫三四岁的孩童。


    左边的孩童金发碧眼,皮肤白皙得像上好的羊脂玉,长而卷的睫毛下,一双蓝眸像极了西域的蓝宝石,正好奇地扒着山门的石狮子,小手在狮首的卷毛上摸来摸去。


    右边的孩童则是黑发黑眸,眉眼软嫩,穿着一身粗布小衣,手里攥着一朵刚摘的小野花,怯生生地躲在王也身侧,只偶尔偷偷抬眼,打量着这座云雾缭绕的大山。


    “老天师…………这是…………”


    守山道人连忙上前见礼,目光却忍不住在两个孩子身上打转,语气里满是震惊。


    他入武当三十年,从未见过老天师对哪个孩童如此上心,更别说打破千年单传的规矩,一牵就是两个,其中还有一个明显是外邦孩童。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快传遍武当山。


    王也却对周遭的动静恍若未闻,牵着两个孩子的手,步伐平稳地往紫霄宫走去。


    山间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打湿,有些滑,他便放慢脚步,时不时低头叮嘱两句:


    “慢点走,别摔着。”


    金发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依旧好奇地东张西望。


    黑眸孩童则更紧地攥住他的手指,小脚步跟得更稳了。


    路过飞升崖时,几位年长的道人早已候在那里。


    他们是武当资历最老的道人,虽不掌实权,却见证了三代老天师的传承。


    为首的清云道人看着两个孩子,眉头微蹙,终是忍不住开口:


    “老天师,武当千年单传,您今日…………”


    “规矩是人定的。”


    王也打断他的话,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两个孩子与武当有缘,与道有缘,便该留在武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几位年长的道人,


    “道无常形,传承亦无常法,武当要守的,是‘道’,不是‘规矩’。”


    清云道人闻言,张了张嘴,终是叹了口气,躬身退到一旁:


    “老天师所言极是,是贫道执念了。”


    其他道人也纷纷躬身行礼,没再多说什么。


    他们修了一辈子“清静无为”,今日却被老天师点醒,比起千年规矩,“顺道而行”才是武当的根本。


    王也牵着两个孩子,继续往紫霄宫走。


    阳光穿透云雾,洒在他们身上,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金发孩童忽然指着远处的金顶,奶声奶气地说:


    “山…………好高。”


    王也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


    “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这座山,会护着你们。”


    黑眸孩童抬起头,看着王也温和的眼神,小手轻轻松开野花,转而抱住了他的手指,小声说:


    “家…………”


    紫霄宫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