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夏耘织锦呈新色秋实换粟暖乡邻
小满时节的风带着麦香吹进学堂,织布坊里的孩子们正围着新染好的布料忙碌——浅蓝的布面上,被苏清欢教着绣上了小小的麦穗图案,针脚虽不似绣娘那般精巧,却透着孩童特有的认真。“再过半月麦子就要熟了,咱们把这‘麦穗布’做成布包,等收麦的时候给乡亲们装馒头,既结实又吉利。”苏清欢握着阿禾的手,教她把线头藏进布缝里,小姑娘的指尖沾了些丝线的淡蓝,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木工坊里更是热闹,王大伯正带着孩子们打磨木镰柄。“收麦的镰刀柄得趁手,粗细要刚好握在手里,边缘得磨光滑,免得割伤手。”他拿起一块打磨好的松木柄,递给身边的小石头,“你试试重量,要是觉得沉,咱们再削掉些。”小石头双手握住木柄,学着大人挥镰刀的样子比划了两下,脆生生地说:“不沉!俺要做十把,给俺爹、俺叔还有学堂的先生们都送一把!”
萧彻则带着几个年长些的后生,在学堂后面的空地上搭建晒麦场。他们把地面整平,铺上提前织好的粗麻布,防止麦粒掉进泥里。“今年村里的麦子长得好,估摸着能比去年多收两成。”路过的张大爷扛着锄头驻足,看着忙碌的众人,“往年收麦要请外村的人帮忙,今年有你们学堂的娃子搭把手,咱们也能省些力气了。”萧彻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应:“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等收麦时,咱们学堂的孩子都去地里搭把手,顺便也让他们学学农活儿,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收麦的日子很快到了,天刚蒙蒙亮,学堂的孩子们就挎着“麦穗布”做的布包,扛着自己打磨的木镰柄,跟着萧彻往麦田走。田埂上早已站满了乡亲,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涌,像一片流动的金海。王大伯率先走进麦田,示范着如何弯腰割麦、捆麦垛,孩子们跟在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虽然动作生疏,却没人喊累。阿禾的小手上磨出了红印,却依旧攥着镰刀不放,直到苏清欢发现,把她的镰刀换成了轻便的小竹篮,让她帮忙捡拾掉落的麦粒。“每一粒麦子都不能浪费,”苏清欢蹲下身,捡起一粒饱满的麦粒递给阿禾,“这是咱们春天播种、夏天浇灌才长出来的,要是丢了,就太可惜了。”
正午的太阳渐渐毒辣,春桃和张婆婆推着小车送来解暑的绿豆汤。陶碗里的绿豆汤泛着清凉,孩子们捧着碗蹲在田埂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没人抱怨。“俺娘说,喝了绿豆汤能解暑,下午俺还能割两垄麦!”小石头抹了把汗,把空碗递给春桃,转身又扎进了麦田。萧彻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这些曾在学堂里认不全“麦”字的孩子,如今不仅能说出麦子的生长过程,还能亲手参与收割,这便是“知行合一”最好的模样。
收完麦子的学堂,很快被新的忙碌填满。织布坊里,孩子们把收麦时用旧的粗麻布拆了,重新纺成线,染上深褐的颜色,准备织成厚实的“冬暖布”。苏清欢则带着几个妇人,把新收的棉花弹松,教孩子们做棉絮。“冬天的棉袄要填足棉絮才暖和,填的时候要匀,不然穿起来会结块。”她铺开一块浅蓝的“麦穗布”,将棉絮一点点铺在布面上,阿禾和几个小姑娘围在旁边,学着她的样子,把棉絮撕得细细的,小心翼翼地铺匀。
木工坊里,王大伯正教孩子们做“储物木箱”。“秋收的粮食要装在木箱里才不会受潮,咱们做的箱子要带盖子,侧面还要安上小锁扣,防止老鼠进去。”他拿着尺子量木板的尺寸,小石头在旁边帮忙递刨子,眼睛紧紧盯着师傅的动作,生怕错过一个步骤。没过几日,十几只崭新的木箱就做好了,孩子们在箱面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整整齐齐地摆在学堂的储物间里,等着装秋收的粮食。
立秋那天,学堂的菜园迎来了丰收。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紫莹莹的茄子挂满枝头,孩子们提着竹篮,在菜园里穿梭采摘。“俺种的黄瓜熟了!比俺的小胳膊还粗呢!”阿牛举起一根翠绿的黄瓜,兴奋地喊着,引来其他孩子的围观。苏清欢把采摘的蔬菜分成两份,一份留在学堂做午饭,另一份则让孩子们送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李奶奶,这是俺们种的西红柿,可甜了,您尝尝!”阿禾捧着一捧西红柿,走进李奶奶的小院,老人看着小姑娘的笑脸,眼眶湿润了:“好孩子,谢谢你们,奶奶好久没吃到这么新鲜的菜了。”
随着秋收的临近,学堂里的“以物换物”活动也提上了日程。萧彻和周先生商量着,把孩子们织的布、做的木工制品,还有菜园里的蔬菜收集起来,在村口的空地上摆个小摊,让乡亲们用自家的粮食、鸡蛋来换。“这样既能让孩子们的手艺有地方用,也能帮乡亲们解决些生活所需,一举两得。”周先生翻着记账本,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一一登记在册,“咱们还要教孩子们记账,换出去多少东西,换来多少粮食,都要记清楚,让他们明白‘等价交换’的道理。”
“以物换物”的那天,村口热闹得像赶集。孩子们穿着自己织的“麦穗布”校服,守在各自的摊位前,有的展示着绣着花纹的布包,有的捧着小巧的木书架,还有的提着装满蔬菜的竹篮。张大爷拿着一袋新磨的小米,走到织布坊的摊位前,笑着说:“俺用这袋小米,换两个‘麦穗布’包,给俺家孙娃装书本。”阿禾连忙接过小米,仔细地倒进储物袋里,又拿出两个叠得整齐的布包递给张大爷,还不忘说:“张大爷,这布包结实,能用好几年呢!”
不一会儿,摊位前就挤满了乡亲。王大娘用一篮鸡蛋换了个小木凳,说要放在灶房里坐着烧火;赵叔用半袋豆子换了块“冬暖布”,准备给家里的娃子做件棉袄;就连邻村的染坊掌柜,也特意赶来,用两罐染料换了三个孩子做的木灯笼,说要挂在染坊门口当装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记账,有的递东西,有的跟乡亲们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脸上满是自豪。
夕阳西下时,摊位前的东西基本都换完了,换来的粮食和鸡蛋堆满了学堂的储物间。萧彻和苏清欢带着孩子们清点物资,小米、豆子、玉米装了满满十几袋,鸡蛋也攒了两筐。“这些粮食,一部分留着给学堂的孩子们做午饭,让大家冬天能喝上热粥;另一部分,咱们分给村里的穷苦人家,让他们也能过个安稳的冬天。”萧彻看着堆得满满的物资,对孩子们说,“你们看,用自己的手艺换来的粮食,是不是比买的更有意义?因为这里面,藏着你们的努力和心意。”
孩子们齐声点头,小石头举起手里的记账本,骄傲地说:“俺今天记了二十笔账,一笔都没算错!俺还知道了,一个木凳能换三斤豆子,一块布能换五斤小米!”周先生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这就是算术的用处,不仅能在学堂里学,还能在生活里用。以后咱们还要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有用的事。”
夜幕降临,学堂的厨房里亮起了灯。春桃和张婆婆正忙着煮小米粥,锅里的小米粥冒着热气,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喝着香甜的小米粥,吃着用菜园里的蔬菜做的炒菜,脸上满是满足。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从夏日织锦到秋日换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艺,更懂得了分享与担当。她看向身边的萧彻,轻声说:“你看,这就是咱们办学堂的初心,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学会感恩,在实践中懂得责任,让知识和爱心,像麦田里的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未来的日子还长,咱们还要教他们更多——冬天教他们做御寒的棉衣,春天教他们播种新的作物,让这所学堂,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是乡亲们温暖的依靠。”
窗外的月光洒进院子,照亮了织布坊里未收起来的“冬暖布”,也照亮了木工坊里整齐摆放的木工具。苏清欢知道,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孩子们会像夏日的麦穗一样茁壮成长,像秋日的果实一样饱满充实,而她和萧彻,会一直守护着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与希望,让知识与手艺传承下去,让爱与善意温暖每一个乡邻,让这所学堂,成为乡村里最亮的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也照亮整个村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