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第五十二章 新春开馆授新艺,春雨润苗育新才

作者:月落书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五十二章新春开馆授新艺,春雨润苗育新才


    正月初五的晨光刚漫过学堂的腊梅枝,巷口就传来了轱辘声——王大伯带着两个木工徒弟,推着装满木料的小推车赶来,车辕上还挂着两把崭新的刨子,木柄被磨得光滑发亮。“萧大人,清欢夫人,木料都按您说的备齐了!”他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指着车上的木料,“这些都是干透的榆木和松木,做织布机和木工台正好,结实又趁手。”


    萧彻正指挥着后生们平整学堂东侧的空地,这里要建织布坊和木工坊。“辛苦王大伯了,”他走上前,拍了拍木料,“先把木工台搭起来,高度按孩子们的身高来,别太高,免得他们干活费劲。织布坊那边,张婆婆说今天会带织线来,咱们先把架子搭好。”


    苏清欢则在厨房忙着煮红糖姜茶,灶上的陶壶冒着热气,姜香混着红糖的甜香,在院子里弥漫。“春桃,把姜茶给大家端过去,”她舀出一勺姜茶,试了试温度,“天冷,喝碗热的暖暖身子,别冻着了。”


    春桃端着铜壶走出厨房,刚到空地就被孩子们围住——十几个孩子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袖口绣着小小的腊梅图案,手里拿着小锯子和小刨子,眼里满是期待。“春桃姐,咱们啥时候能学做小凳子呀?”小石头举着小锯子,跃跃欲试,“俺想给周先生做个新凳子,他现在坐的那个太旧了。”


    “别急,等木工台搭好,王大伯就教你们,”春桃笑着递给他一杯姜茶,“先喝暖和了,才能好好学手艺。”


    院子里很快热闹起来——木工坊这边,王大伯带着徒弟搭木工台,刨木声“沙沙”作响,木屑纷飞,很快,两张矮矮的木工台就搭好了,台面刨得平整光滑;织布坊那边,张婆婆带着几个妇人,正在组装织布机,木制的机架、经线轴、纬线梭,在她们手中渐渐成型,张婆婆还特意将织布机的踏板改矮,方便孩子们操作。


    周先生和李老先生则坐在学堂门口的石凳上,看着忙碌的众人,手里翻着刚修订的课程表。“开春后,上午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下午分织布和木工两个班,让他们选自己喜欢的手艺学,”周先生指着课程表,“这样既能保证学业,又能让他们学到手艺,劳逸结合。”


    李老先生点头赞同:“我还准备教孩子们学记账,以后他们做了手工艺品,就能自己算成本、记收入,既练了算术,又懂了经营的道理。”


    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织布坊和木工坊正式开馆。一大早,学堂的院子里就挂满了灯笼,有孩子们自己做的木灯笼,还有张婆婆用彩线织的布灯笼,五颜六色的,格外喜庆。萧彻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把小锯子和一个织布梭,对孩子们说:“从今天起,咱们的织布坊和木工坊就正式开课了!希望你们能认真学手艺,将来既能靠学问立身,也能靠手艺糊口。”


    孩子们齐声答应,声音响亮。接下来,大家分成两组——喜欢织布的孩子跟着张婆婆去织布坊,喜欢木工的孩子跟着王大伯去木工坊。苏清欢则在两个坊之间来回走动,时不时帮忙递工具、教孩子们握织布梭的姿势。


    织布坊里,张婆婆先教孩子们纺线。她坐在纺车旁,手指捏着棉花,脚轻轻蹬着踏板,纺车“嗡嗡”转动,很快,一根均匀的棉线就纺了出来。“纺线要用力均匀,脚蹬得慢些,手捏得轻些,”她手把手教身边的小女孩,“你看,线要拉得直,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


    小女孩学得格外认真,虽然一开始纺出的线粗细不一,还断了好几次,但在张婆婆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技巧,纺出的线越来越均匀。她兴奋地举起纺好的线,对苏清欢说:“夫人,您看!俺纺出直线了!以后俺要织好多布,给学堂做新窗帘!”


    木工坊里,王大伯教孩子们锯木头。他拿着小锯子,示范如何握锯、如何用力:“锯木头要稳,眼睛看准线,手臂用力均匀,慢慢锯,别着急。”小石头学得最快,他按照王大伯的方法,握着小锯子,一点一点锯着小木块,虽然额头冒了汗,却依旧不肯停下,很快,一块方形的小木块就锯好了。


    “王大伯,俺能用这块木头做个小书架吗?”小石头举着木块,眼里满是期待,“俺想把先生教的书都放在上面,每天都能看。”


    王大伯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你把木块刨光滑,咱们就教你做书架。”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堂的教学越来越红火。上午,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跟着周先生读《论语》、学《三字经》,跟着李老先生认生字、练算术;下午,织布坊里“咔嗒咔嗒”的织布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织出的粗布虽然简单,却带着淡淡的棉香;木工坊里,锯木声、刨木声交织,一件件小小的木工制品——小板凳、小书架、木灯笼,堆满了角落。


    春分那天,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落下,滋润着学堂菜园里的菜苗。苏清欢带着孩子们在菜园里补种蔬菜,萧彻则忙着给织布坊和木工坊搭雨棚,防止雨水淋到工具和布料。“等雨停了,咱们就把孩子们织的布送到染坊染颜色,”苏清欢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染成蓝色、绿色,做新的校服,让孩子们穿着自己织的布做的衣服上学,肯定特别自豪。”


    萧彻点头,手里的锤子不停:“我已经和染坊的掌柜说好了,他会给咱们便宜些,另外,他还说可以教孩子们简单的染色技巧,让他们自己给布料上色。”


    雨停后,孩子们织的布被送到了染坊。一周后,染好的布料送了回来——有清澈的蓝色,像天空的颜色;有鲜嫩的绿色,像菜园里的菜苗;还有淡淡的粉色,像春天的桃花。孩子们围着布料,兴奋地讨论着要做什么样的衣服,有的说要做带口袋的褂子,有的说要做带帽子的外套,还有的说要做小裙子。


    苏清欢请了巷口的裁缝,按照孩子们的尺寸,用他们自己织的布做校服。裁缝看着布料,忍不住称赞:“这布织得真密实,颜色也好看,孩子们真能干!”


    新校服做好那天,孩子们穿着自己织的布做的校服,排着队站在院子里,像一片小小的森林,蓝色、绿色、粉色的校服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周先生看着孩子们,眼里满是欣慰:“你们不仅学会了织布,还穿上了自己织的衣服,这就是‘学以致用’,只要你们肯努力,将来还能做出更多有用的东西。”


    孩子们听得认真,小石头挺了挺胸膛,大声说:“先生,俺以后要织更多的布,做更多的衣服,送给村里的穷苦孩子,让他们也能穿上新衣服!”


    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从新春开馆授艺,到春雨润苗育新才,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手艺,更懂得了分享和奉献。她走到萧彻身边,指着院子里的孩子们,轻声说:“你看,他们长大了,懂事了,这就是咱们办学堂的意义。”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是啊,未来的日子里,咱们还要教他们更多的东西,让他们成为有学问、有手艺、有爱心的人,让这片土地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学堂的院子里,孩子们穿着新校服,在菜园里浇水、除草,织布坊和木工坊的窗户里,还能看到未收起来的布料和木工制品。苏清欢知道,这所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这里读书、学手艺、成长,会有更多的温暖与希望在这里绽放,而她和萧彻,会一直守护着这里,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让知识与手艺传承不息,让爱与温暖永驻人间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