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章 冬雪酿暖裁新袄 年集传笑备岁忙

作者:月落书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五十四章冬雪酿暖裁新袄年集传笑备岁忙


    立冬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学堂的窗棂上凝着薄薄的霜花。苏清欢推开织布坊的门,见阿禾正踮着脚往染缸里看,浅褐色的“冬暖布”在缸中泡得发胀,蒸汽裹着染料的淡香飘满屋子。“布要泡足三个时辰,颜色才够匀,做棉袄时才不容易掉色。”苏清欢走过去,帮阿禾把滑落的棉围裙往上提了提,指尖触到小姑娘冻得发红的耳朵,“怎么不戴耳罩?灶房里还温着姜茶,先去喝碗暖一暖。”


    阿禾摇摇头,眼睛仍盯着染缸里的布:“俺想看着布染好,等下还要跟您学裁棉袄呢。俺娘说,今年冬天会特别冷,俺要给俺弟弟做件小棉袄,让他穿得暖暖的。”苏清欢心里一软,拿起旁边叠好的厚棉布,铺在案板上:“那咱们今天就先裁小棉袄的样子,你记好尺寸,等布晒干了,咱们就动手缝。”


    木工坊里的暖意却浓得很,王大伯正带着孩子们给烤火盆编竹罩。“冬天烤火要小心,竹罩能挡住火星,免得烧着衣裳。”他手里的竹条翻飞,很快就编出一个圆形的竹罩,小石头在旁边学着编,竹条却总不听话,要么编歪了,要么接口处松了。“别急,慢慢来,竹条要压得紧些,接口处要错开编。”王大伯耐心地手把手教他,没过多久,小石头也编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竹罩,却笑得格外开心:“俺要把这个竹罩送给李奶奶,她家里的烤火盆没有罩子,俺怕火星烧着她的棉鞋。”


    萧彻则带着几个后生在学堂后院劈柴,斧头落下的声音与雪落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冬天的柴要劈得细些,烧起来更旺,学堂的灶台和乡亲们家里的火塘都要用。”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把劈好的柴整齐地堆在柴房里,“再过几日,咱们就去山里砍些松枝,松枝烧起来有香味,还能驱潮气,给孩子们的宿舍熏一熏,免得他们冬天受潮生病。”


    染好的“冬暖布”晒干后,织布坊里就热闹起来。苏清欢把布剪成大小不一的布料,分给孩子们,教他们量体裁衣。“裁棉袄要先量肩宽、身长,袖子要比胳膊长两寸,这样活动起来才方便。”她拿着软尺给阿禾量尺寸,一边量一边说,“你弟弟今年五岁,身高三尺,咱们裁的时候要留些余地,明年还能穿。”孩子们围在案板旁,有的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布,有的拿着针线练习缝边,织布坊里满是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偶尔传来几声“线打结了”“布剪歪了”的小声求助,却没人抱怨,反而学得格外认真。


    张婆婆和春桃则在厨房忙着做棉花糖,给孩子们当零食。一口大锅里熬着糖浆,熬到金黄冒泡时,春桃用一根竹签蘸起糖浆,在凉风中轻轻一甩,糖浆就变成了雪白的棉花糖,裹在竹签上像朵小白云。“慢点吃,别粘到头发上。”张婆婆给每个孩子递了一根棉花糖,看着他们吃得满脸甜蜜,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咱们小时候可没这么好的福气,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点糖,现在的娃子们真幸福,在学堂里不仅能读书,还能学手艺、吃好吃的。”


    随着年关临近,学堂里开始筹备“年集”。萧彻和周先生商量着,把孩子们做的棉袄、棉鞋、木玩具、布包等手工作品收集起来,再准备些学堂菜园里腌的咸菜、晒的干货,在村口摆个摊位,让乡亲们来选购,所得的钱一部分留给学堂做经费,一部分分给村里的穷苦人家,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咱们还要教孩子们写春联、剪窗花,让他们把自己做的年货和春联一起送给乡亲们,既热闹又有年味。”周先生拿着红纸,教孩子们写“福”字,虽然孩子们的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有的还在“福”字旁边画了小老虎、小灯笼,格外可爱。


    年集的前一天,学堂里的孩子们忙得团团转。有的在给木玩具上色,把小木马涂成棕色,把小木车涂成红色;有的在给布包绣花纹,绣上小灯笼、小鞭炮的图案;还有的在剪窗花,剪出“年年有余”“福满门”的样式,贴在学堂的窗户上,瞬间添了不少年味。苏清欢则带着几个妇人,把腌好的咸菜装在陶罐里,贴上写着“学堂咸菜”的红纸标签,摆得整整齐齐;萧彻则和后生们一起,在村口搭起摊位,铺上干净的粗麻布,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一一摆好,还在摊位旁边挂起了红灯笼,远远望去,格外喜庆。


    年集当天,天刚亮,村口就挤满了乡亲。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棉袄,戴着棉帽,守在摊位前,热情地招呼着前来选购的乡亲。“张婶,您看这个布包,是俺绣的,上面有小灯笼,您买一个给您家闺女装书本吧。”阿禾拿着一个绣着灯笼的布包,递给路过的张婶,张婶接过布包,摸了摸布料,笑着说:“这布真厚实,绣得也好看,多少钱?婶买了。”“不要钱,您要是喜欢,就拿去吧,要是有富余的粮食,给学堂送点就行。”阿禾笑着说,张婶听了,连忙回家扛了一袋玉米,放在学堂的储物间里。


    王大伯的木工摊位前也围满了人,乡亲们拿着小木凳、小木书架,纷纷称赞孩子们的手艺好。“这小木凳做得真结实,比集市上买的还好用。”李爷爷拿起一个小木凳,坐在上面试了试,满意地说,“俺用这袋小米换两个,给俺和老伴儿各一个。”小石头连忙接过小米,把小木凳递给李爷爷,还不忘说:“李爷爷,要是凳子坏了,您就来学堂找俺,俺再给您做一个。”


    周先生的春联摊位前更是热闹,孩子们拿着自己写的春联,送给乡亲们。“赵叔,这是俺写的春联,祝您家明年五谷丰登!”阿牛拿着一副春联,递给赵叔,赵叔接过春联,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心里暖暖的:“好孩子,谢谢你,这春联俺要贴在大门上,比集市上买的还珍贵。”乡亲们拿着春联,有的当场就贴在了自家门上,有的小心翼翼地折好,揣在怀里,打算回家慢慢贴。


    年集快结束时,学堂的摊位前剩下的手工作品已经不多了,换来的粮食和钱却堆了满满一屋。萧彻和苏清欢带着孩子们,把换来的粮食分成几份,一份留给学堂,一份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还有一份分给家里困难的乡亲。“李奶奶,这是给您的大米和棉袄,您冬天要多穿点,别冻着。”阿禾捧着一袋大米和一件小棉袄,走进李奶奶的小院,李奶奶接过东西,眼眶湿润了:“好孩子,谢谢你们,学堂待俺们真好,俺这辈子都忘不了。”


    傍晚,学堂里摆起了年夜饭,乡亲们也带着自家做的菜赶来,和孩子们一起热闹。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有学堂菜园里种的蔬菜做的炒菜,有乡亲们带来的腊肉、鱼干,还有张婆婆做的年糕、春桃做的棉花糖。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有的给乡亲们夹菜,有的给先生们敬酒,学堂里满是欢声笑语,温暖的气氛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萧彻看着眼前的景象,举起酒杯,对大家说:“今天能和乡亲们、孩子们一起过年,俺心里特别高兴。这一年来,多谢乡亲们对学堂的支持,也多谢孩子们的努力,咱们学堂才能越来越好。未来的日子里,咱们还要一起努力,把学堂办得更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共同庆祝这个温暖的新年,酒杯碰撞的声音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在雪夜里格外动听。


    苏清欢看着窗外的雪,又看了看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从冬日裁袄到年集传笑,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艺,更懂得了分享与感恩,乡亲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未来的日子里,她和萧彻会继续守护着这所学堂,守护着这份温暖与希望,让知识与爱心像冬日的暖阳一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房,让这所学堂,成为乡村里永远的温暖港湾,陪伴孩子们成长,陪伴乡亲们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