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夏荫满院尝新果,秋筹学堂拓新篇
夏至的蝉鸣刚漫过学堂的屋檐,菜园里的西瓜藤已爬满竹架,深绿的瓜皮上印着墨绿纹路,像裹了层花衣裳。小石头蹲在瓜架下,耳朵贴在西瓜上,一手敲着瓜皮,一手数着“咚咚”声:“夫人,这个瓜肯定熟了!声音和上次您挑的那个一样响!”
苏清欢走过去,指尖轻轻按压瓜皮,触感紧实回弹,笑着点头:“确实熟了,咱们今天就摘这个,给孩子们做西瓜宴。”她刚说完,小柱子就扛着小竹篮跑过来,身后跟着几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小剪刀,眼里满是期待——这是菜园里结的第一个西瓜,从播种到结果,孩子们每天浇水、除草,盼了整整一个月。
萧彻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断瓜藤,将西瓜放进竹篮:“慢些抬,别磕着,这瓜皮薄,磕破了就不好吃了。”孩子们围着竹篮,一步一步挪回院子,春桃早已在石桌上铺好干净的粗布,还摆上了刚洗好的青瓷盘。
切开西瓜的瞬间,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瓜瓤鲜红,籽如黑珠,汁水顺着刀缝缓缓流下。苏清欢将西瓜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小石头咬下一大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含糊地说:“太甜了!比集市上买的甜多了!这是俺们自己种的,就是不一样!”
周先生坐在一旁,手里拿着块西瓜,笑着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们看,春天播下的种子,夏天就有了收获。读书也是如此,现在付出的努力,将来都会有回报。”孩子们听得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手里的西瓜吃得更香甜了。
午后的阳光渐渐柔和,萧彻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翻看着县里送来的文书——上面写着邻村的孩子也想来学堂读书,人数比之前多了一倍,现有的西厢房已经坐不下了。“得拓建学堂了,”他抬头看向苏清欢,“咱们把东厢房也收拾出来,再搭个简易的棚子,做孩子们的读书角,另外,还得请位先生来帮忙,周先生一个人忙不过来。”
苏清欢放下手里的针线——她正在给孩子们做新的夏衫,浅蓝色的粗布上绣着小小的西瓜图案,“我已经让春桃去打听了,邻村有位李老先生,以前在私塾教过书,学问好,脾气也温和,就是年纪大了,不知道愿不愿意来。另外,东厢房的窗户该修了,我明天去集市买些木料,请木工来修缮。”
第二天清晨,苏清欢带着春桃去了集市,木工铺的张师傅听说要拓建学堂,立刻答应免费修缮窗户:“孩子们读书是大事,俺这点力气不算啥,明天一早就去学堂干活。”买木料的时候,掌柜的也特意便宜了两成,还送了些铁钉和木胶:“俺家娃也想来学堂读书,就当是给孩子们的见面礼。”
回到学堂时,李老先生已经来了。他穿着一身灰色长衫,手里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眼神却格外有神。周先生正陪着他参观学堂,看到苏清欢,连忙介绍:“清欢夫人,这位就是李老先生,他已经答应来学堂教书了。”
苏清欢连忙上前问好:“辛苦老先生跑一趟,学堂条件简陋,还望您多担待。东厢房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等窗户修好,就能用来上课了。”
李老先生笑着摆手:“教书育人是本分,条件好坏不打紧,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看学堂后面的菜园不错,以后可以教孩子们认些农作物,还能让他们体验劳作,劳逸结合,学得更扎实。”
接下来的几天,学堂里热闹非凡——张师傅带着徒弟来修缮东厢房的窗户,锯木声、敲打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放学后,就帮着搬木料、递工具,虽然力气小,却格外认真;萧彻则忙着平整院子里的空地,准备搭建读书棚;周先生和李老先生一起整理书籍,将启蒙课本分类摆放,还准备了些新的教具,比如用木头做的算盘和识字卡片。
东厢房修缮好的那天,苏清欢和春桃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了新的稻草,摆上了书桌和椅子,每个书桌前都放着一本启蒙课本和一支毛笔。李老先生走进房间,满意地点点头:“这样就很好,简单整洁,适合孩子们读书。”
新学堂开学那天,邻村的孩子们早早地来了,一个个穿着干净的衣服,背着小布包,眼里满是好奇。萧彻站在院子里,看着挤满院子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欣慰:“从今天起,咱们的学堂就扩大了,有两位先生教大家读书,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孩子们齐声答应,声音响亮,回荡在院子里。周先生和李老先生分别带着孩子们去上课——周先生教大些的孩子读《论语》,李老先生则教小些的孩子认生字,读书声从东、西厢房里飘出来,与菜园里的蝉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
中午时分,苏清欢和春桃做了一大锅绿豆汤,给孩子们解暑。孩子们围坐在院子里,喝着清甜的绿豆汤,聊着上课学到的知识,小脸上满是欢喜。小石头拉着李老先生的手,问东问西:“老先生,‘禾’字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呀?是不是像禾苗的样子?”
李老先生笑着点头,拿起树枝在地上写了个“禾”字:“你说得对,‘禾’字上面的撇捺像禾苗的叶子,中间的竖像禾苗的茎,下面的撇捺像禾苗的根,古人造字,都是根据事物的样子来的,你们多观察,就能记住更多的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堂的教学渐渐步入正轨。周先生教孩子们读经典、写毛笔字,李老先生则教孩子们认生字、学算术,还时常带着孩子们去菜园里劳作,教他们认识农作物,讲解耕种的知识。孩子们学得认真,进步很快,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学会了简单的算术,有的孩子还能背出好几篇古文。
立秋那天,菜园里的黄瓜和西瓜都成熟了,孩子们一起采摘果实,准备举办一场“丰收宴”。萧彻从集市上买了些肉和面粉,苏清欢和春桃则带着孩子们做西瓜饼和黄瓜凉菜——西瓜去皮去籽,压成泥,和面粉混合做成饼,烙得金黄酥脆;黄瓜切成丝,加入醋和少许盐,拌成清爽的凉菜。
傍晚时分,邻里们都来参加丰收宴,院子里摆满了桌椅,桌上放着西瓜饼、黄瓜凉菜、绿豆汤,还有萧彻买的肉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食物,聊着学堂的趣事,笑声不断。
牛大叔喝了口酒,感慨道:“俺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学堂,孩子们有书读,还能自己种菜,真是太好了。萧大人和夫人,还有两位先生,真是为咱们做了件大实事。”
周先生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邻里们的支持,学堂也办不成。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书,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学堂里的读书声、菜园里的丰收果、邻里间的和睦情,这些都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走到萧彻身边,轻声说:“等冬天来了,咱们就给学堂装上火炉,让孩子们冬天上课也暖和。另外,咱们再买些书,丰富学堂的藏书,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的书。”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好,都听你的。咱们还要教孩子们学些手艺,比如织布、木工,让他们不仅有学问,还有一技之长,将来能更好地生活。”
夜色渐浓,院子里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孩子们的笑脸上,格外温馨。苏清欢知道,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这里读书、成长,会有更多的温暖与希望在这里绽放。而她和萧彻,会带着这份责任与热爱,继续守护着这所学堂,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让知识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让梦想的翅膀在这里迎风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