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清明踏青传古俗,夏耘育苗盼丰登
清明的晨雾还未散尽,县城的巷口就飘起了艾草的清香。苏清欢站在灶台前,手里揉着面团——糯米粉里掺了少许艾草汁,揉成的面团泛着淡淡的青绿色,案板上摆着提前备好的豆沙馅和芝麻馅,都是巷口赵大娘昨天送来的,说用新收的红豆和芝麻做的,甜香更足 。
“夫人,孩子们都在院子里等着呢,说要学包青团。”春桃端着洗好的蒸笼走进厨房,额头上沾着细密的汗珠,“周先生也来了,正在给孩子们讲清明吃青团的习俗,说以前的人用青团祭祖,现在咱们吃青团,是为了记住传统 。”
苏清欢笑着点头,将面团分成小块:“让孩子们进来吧,每人发一块面团,先教他们揉圆,再包馅,慢慢来,不着急。”
院子里瞬间热闹起来——十二个孩子围在石桌旁,小手里捧着青绿色的面团,眼睛紧紧盯着苏清欢的动作。周先生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本线装书,轻声讲解:“清明吃青团,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后来慢慢变成了清明的传统美食。你们看这青团的颜色,像不像刚长出来的青草?这就代表着春天的生机 。”
苏清欢拿起一块面团,手掌轻轻揉搓,面团在她手里渐渐变得光滑圆润:“先把面团捏成小碗的形状,注意边缘要薄一些,不然馅包不住。”她一边说,一边示范,将豆沙馅放进面团中间,手指轻轻收拢,很快,一个圆滚滚的青团就做好了,表面还印上了树叶的纹路,格外精致 。
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把面团捏得歪歪扭扭,有的把馅包漏了,豆沙馅沾得满手都是,却依旧笑得格外开心。小石头力气大,把面团揉得硬邦邦的,苏清欢走过去,握着他的手,教他用手腕的力气轻柔揉搓:“揉面团要轻,就像对待小树苗一样,太用力会把它弄坏的 。”
张婆婆的小孙女胆子小,捏面团的时候总是不敢用力,苏清欢蹲在她身边,耐心鼓励:“别怕,大胆捏,就算做得不好看,也是你自己做的,吃起来一样香 。”
周先生也加入进来,虽然包的青团形状有些奇怪,却引得孩子们阵阵欢笑。春桃则忙着把做好的青团放进蒸笼,灶火正旺,蒸笼很快就冒出了白汽,艾草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香,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
“青团要蒸十五分钟,咱们趁这个时间,准备踏青的东西。”苏清欢擦了擦手上的面粉,从屋里拿出十几个小竹篮,每个竹篮里都装着水壶、点心,还有一块干净的布,“等下咱们去后山踏青,山上的野花应该开得正盛,还能采些野菜回来,晚上做野菜鸡蛋汤 。”
青团蒸好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吹了吹热气,轻轻咬下一口——艾草的清香、糯米的软糯、豆沙的甜润,在舌尖散开,孩子们吃得满脸都是,小脸上沾着青绿色的糯米粉,像一个个小馋猫 。
“好吃!太好吃了!”小石头一边吃,一边含糊地说,“比俺娘做的年糕还好吃,下次俺还要学包青团 。”
苏清欢笑着点头,给每个孩子的小竹篮里装了两个青团:“这是给你们路上吃的,还有给村里老人们带的,咱们踏青回来,就给他们送过去 。”
队伍出发时,巷口的邻里们都来送行,赵大娘给孩子们塞了些糖果,王大伯则叮嘱:“后山的路不好走,你们小心些,别摔着了 。”
萧彻骑着马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准备帮孩子们清理路上的杂草。苏清欢和周先生走在队伍中间,孩子们跟在后面,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山上的野花和野菜,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
后山的景色果然不负期待——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紫的,像铺了一层彩色的地毯;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泛着光泽;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野花的香气,深吸一口,让人神清气爽 。
“大家看,这是蒲公英,”周先生指着路边的一种白色小花,“它的种子像小伞一样,风一吹就会飘走,落到哪里,哪里就会发芽。你们看,这是不是和咱们学的‘春风吹又生’很像?”
孩子们围过去,好奇地看着蒲公英,小石头轻轻一吹,白色的种子随风飘散,孩子们追逐着种子,笑声在山间回荡 。
苏清欢则带着几个孩子采野菜——嫩绿的荠菜、肥美的马齿苋、还有刚冒头的香椿芽,不一会儿,小竹篮就装满了。“这些野菜都是春天的宝贝,”苏清欢一边采,一边讲解,“荠菜可以做饺子馅,马齿苋能凉拌,香椿芽炒鸡蛋最香,晚上咱们就用这些野菜做晚饭 。”
中午时分,大家在山腰的凉亭休息,萧彻生起了火,煮了一锅热水,泡上带来的茶叶。孩子们拿出青团和点心,围坐在一起吃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格外惬意 。
“萧大人,您给我们讲讲您小时候踏青的事吧 。”小柱子放下手中的青团,眼里满是好奇。
萧彻笑着点头,喝了口茶:“我小时候,每到清明,父亲就会带我去郊外踏青,会教我认识各种植物,还会给我讲历史故事。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在学堂里读书,还要到大自然中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
孩子们听得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把萧彻的话记在心里 。
踏青回来,孩子们提着给老人们的青团,挨家挨户送去。张爷爷接过青团,咬了一口,眼里满是欣慰:“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青团了,你们真是有心了 。”
小石头仰着小脸说:“爷爷,这是俺们自己包的,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好吃,您多吃几个 。”
送完青团,苏清欢带着孩子们回到学堂,把采来的野菜交给春桃,让她晚上做野菜鸡蛋汤。孩子们则围坐在周先生身边,拿出纸笔,把今天踏青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有的画了漫山遍野的野花,有的画了清澈的溪流,还有的画了大家一起包青团的场景,虽然画得稚嫩,却充满了童真 。
接下来的日子,天气越来越暖和,学堂菜园里的菜苗长得格外旺盛——青菜已经可以采摘了,绿油油的叶子泛着光泽;萝卜的叶子也长得郁郁葱葱,埋在土里的萝卜已经有小拳头那么大;豆角的藤蔓顺着竹竿往上爬,开出了紫色的小花,预示着不久就能结出饱满的豆角 。
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菜园里浇水、除草、施肥,看着自己种的蔬菜一天天长大,小脸上满是自豪。小石头负责浇水,他提着小水桶,小心翼翼地把水浇在菜根旁,生怕把菜苗冲倒;小柱子力气大,负责除草,他蹲在地里,仔细地把杂草连根拔起;张婆婆的小孙女则负责给豆角藤蔓绑绳子,让藤蔓能顺着竹竿更好地生长 。
“夫人,您看,咱们种的青菜可以吃了,今晚就用青菜做汤吧 。”春桃指着菜园里的青菜,眼里满是欢喜。
苏清欢笑着点头:“好啊,让孩子们也尝尝自己种的青菜,肯定特别香。另外,咱们再种些西瓜和黄瓜,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吃到自己种的瓜果了 。”
第二天,萧彻从集市上买来了西瓜籽和黄瓜籽,孩子们兴奋地围过来,看着萧彻教他们播种——先在地里挖一个小坑,放入两三粒种子,再盖上一层薄土,最后浇上水。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每个人都负责一小块地,小心翼翼地播种,盼着西瓜和黄瓜能早点发芽 。
周先生则在一旁讲解:“西瓜和黄瓜都是夏天的水果,它们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咱们要好好照顾它们,经常浇水、施肥,这样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瓜果 。”
日子一天天过去,菜园里的西瓜和黄瓜也冒出了嫩芽,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菜园里查看,看着嫩芽一点点长大,藤蔓一点点蔓延,眼里满是期待。苏清欢则每天都会去水渠边查看水位,确保渠水能够顺利流进菜园,滋润每一棵蔬菜 。
巷口的邻里们也时常来菜园里帮忙,赵大娘教孩子们如何给青菜施肥,王大伯则帮着搭建黄瓜架,张婆婆还带来了自己做的有机肥,说用这个施肥,蔬菜长得更旺,味道也更好 。
夏至那天,学堂菜园里的青菜已经收割了两茬,萝卜也可以拔了,豆角挂满了藤蔓,西瓜和黄瓜也结出了小果子。苏清欢组织孩子们一起收割蔬菜,孩子们拿着小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青菜,抱着刚拔出来的萝卜,看着满架的豆角,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
“今晚咱们吃蔬菜宴,”苏清欢笑着说,“用青菜做汤,用萝卜做泡菜,用豆角炒肉,让大家都尝尝咱们自己种的蔬菜 。”
晚上,学堂的院子里摆上了桌椅,桌上摆满了用菜园蔬菜做的饭菜——青菜鸡蛋汤、凉拌萝卜丝、豆角炒肉,还有刚蒸好的馒头。萧彻、周先生、春桃,还有巷口的邻里们,都来参加这场蔬菜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饭菜,聊着家常,笑声不断 。
“这青菜真嫩,比集市上买的好吃多了 。”赵大娘咬了一口青菜,眼里满是赞叹。
“这都是孩子们的功劳,”周先生笑着说,“他们每天都来菜园里干活,付出了劳动,才能收获这么美味的蔬菜。这就像读书一样,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学到知识 。”
孩子们听得认真,小石头举起手里的馒头说:“俺以后还要种更多的蔬菜,还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
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清明的青团、踏青的欢笑、菜园的丰收、邻里的情谊,这些温暖的瞬间,构成了县城最动人的风景。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美好等待着他们,而她和萧彻,会带着孩子们,带着邻里们,一起守护这片土地,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