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石桥开工聚邻里,春寒料峭暖人心
正月初十的晨光刚漫过县城的城墙,“清彻居”院外就传来了脚步声——麦场村的村长牛大叔带着二十多个农户,扛着锄头、铁锹,踩着未消的残雪赶来,粗布棉袄上还沾着田间的霜气,脸上却带着十足的干劲 。
“萧大人,清欢夫人,俺们来早了!”牛大叔嗓门洪亮,隔着院门就喊,“路上碰见柳溪村的人,他们去粮库收拾住处了,俺们先过来,看看有啥能搭把手的 。”
苏清欢刚把蒸笼里的馒头端出来,听到声音立刻迎出去,手里还拿着块温热的馒头:“牛大叔快进来暖和暖和,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先垫垫肚子。萧彻去接石料了,估计还有半个时辰能到,你们先在院里歇歇,喝碗热粥 。”
院子里瞬间热闹起来,农户们放下工具,围坐在临时搭起的木桌旁,捧着苏清欢递来的粗瓷碗,喝着滚烫的小米粥,就着腌萝卜干,吃得热气腾腾。春桃忙着添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嘴角却带着笑:“俺娘说,你们都是村里最能干的人,修桥肯定快得很 。”
“那可不!”坐在牛大叔身边的后生柱子拍着胸脯,“俺爹年轻时就修过村口的石桥,俺跟着学过两手,垒石头最结实,保证桥修得稳当,走几十年都没问题 。”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马车轱辘的声响,萧彻骑着马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十辆装满石料的马车,每块石料都被麻绳捆得结实,表面还沾着山里的青苔。“石料到了!”萧彻翻身下马,声音带着些许急促,“大家吃完早饭,辛苦搭把手卸石料,都轻着点,别磕着碰着 。”
农户们立刻放下碗,涌到院外,牛大叔指挥着众人:“壮实的后生跟俺去卸石料,年纪大些的先去桥边平整场地,咱们分工干活,效率快 。”
苏清欢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转身进厨房又蒸了两笼馒头,还煮了一大锅鸡蛋,让春桃装在竹篮里,送到桥边给干活的人当点心。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张婆婆提着个布包袱赶来,里面装着刚烙好的葱花饼:“清欢丫头,给大伙带点饼,干活耗体力,多吃点才有力气 。”
“谢谢您张婆婆,您快回家歇着,这么冷的天,别冻着 。”苏清欢接过包袱,心里暖暖的——从初七筹备到初十开工,巷口的邻里们总想着帮忙,赵大娘送来了两床新缝的被褥,王大伯帮着联系铁匠铺,张婆婆每天都蒸些馒头、烙些饼送来,连卖豆腐的张老汉,今早都多送了两板豆腐,说给大伙改善伙食 。
桥边的空地上,农户们已经开始平整场地,有人用锄头挖去凸起的土块,有人用铁锹把碎石铲到一旁,还有人拿着绳子丈量尺寸,忙得井井有条。萧彻拿着图纸,蹲在地上给牛大叔和几个有经验的农户讲解:“这座桥长十二丈,宽三丈,桥墩要打在河床最结实的地方,用青石垒砌,上面铺花岗岩桥面,两边还要装护栏,防止小孩掉下去 。”
牛大叔点头,指着图纸上的桥墩位置:“俺看这河床西边的土硬,桥墩建在那边更稳,东边可以留个排水口,下雨天河水大了也能顺利流过去,不会冲坏桥身 。”
萧彻眼睛一亮:“牛大叔说得对,就按您说的办。等下卸完石料,先把桥墩的地基挖好,今天争取把地基的石头垒起来一半 。”
日头渐渐升高,春寒却依旧刺骨,农户们额头冒着汗,粗布棉袄却依旧裹得严实。苏清欢提着水壶,给每个人递水,看到柱子的手被麻绳磨得通红,立刻从兜里掏出块粗布:“快裹上,别磨破了皮,俺屋里还有药膏,等中午休息的时候给你涂上 。”
柱子接过粗布,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谢谢夫人,俺皮糙肉厚,这点小伤不算啥 。”
中午时分,巷口的赵大娘带着几个妇人,提着饭菜赶来——有炖得软烂的萝卜炖肉,有炒得翠绿的青菜,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大伙快歇会儿,吃饭了!”赵大娘把饭菜摆在临时搭的木板上,“家里的男人都来修桥了,俺们妇道人家也帮不上啥大忙,就做些饭菜,让大伙吃好喝好 。”
农户们围坐在一起,捧着碗大口吃饭,牛大叔吃着萝卜炖肉,感慨道:“俺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次修桥能吃上这么好的饭菜,萧大人和清欢夫人真是贴心人 。”
“这都是应该的,”苏清欢坐在一旁,给赵大娘递了杯温水,“大家辛苦干活,要是吃不好,俺们心里也过意不去。对了,下午俺让春桃去集市买些生姜和红糖,晚上给大伙煮些姜茶,驱驱寒 。”
饭后,农户们歇了半个时辰,又接着干活。萧彻和牛大叔一起垒桥墩,每块石头都仔细对齐,用水泥勾缝,确保结实。苏清欢则在桥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烧了壶热水,给干活累了的人歇脚。春桃拿着药膏,给手上磨破皮的农户涂抹,动作熟练又细心 。
傍晚时分,桥墩的地基已经垒好了一半,石料也卸了大半。萧彻看着天色渐暗,对众人说:“今天大家辛苦了,先收工吧,明天早点来,争取把剩下的地基垒完 。”
农户们收拾好工具,陆陆续续往粮库走去,牛大叔走在最后,对萧彻说:“萧大人放心,俺们明天肯定早点来,绝不耽误工期。对了,村里的后生们说,晚上想轮流守着石料,免得被人偷了 。”
“不用麻烦大家,”萧彻笑着摆手,“俺已经让人在石料旁搭了个棚子,安排了人看守,你们好好休息就行 。”
送走农户们,苏清欢和萧彻回到“清彻居”,院子里还留着白天忙碌的痕迹——散落的工具、没洗的粗瓷碗、装馒头的蒸笼。春桃已经把碗洗干净,正在收拾院子,看到他们回来,连忙说:“夫人,俺把姜茶煮好了,放在灶上温着,你们快喝碗暖暖身子 。”
苏清欢走进厨房,倒了两碗姜茶,递一碗给萧彻:“今天累坏了吧?看你忙了一天,都没歇会儿 。”
萧彻接过姜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四肢:“不累,看着桥墩一点点垒起来,心里踏实。对了,明天书院的周先生会来,咱们把西厢房收拾出来,让先生先住下,等小学堂办起来,孩子们就能上学了 。”
“已经收拾好了,”苏清欢笑着说,“俺上午把西厢房的窗户擦干净了,铺了新的稻草,还置了张书桌和椅子,先生来了就能住 。”
两人坐在暖阁里,喝着姜茶,聊着修桥的进度和小学堂的事。院外的红灯笼亮着,暖黄的光映在残雪上,泛着柔和的光晕。苏清欢看着萧彻疲惫却满足的侧脸,心里满是安稳——从初来乍到的陌生,到如今与邻里和睦相处,与农户们同心协力,这个家,这个县城,正因为大家的努力,变得越来越温暖 。
第二天清晨,周先生如约而至。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衫,手里提着个布包袱,里面装着书籍和笔墨,举止文雅,谈吐温和。“萧大人,清欢夫人,叨扰了 。”周先生拱手行礼,“听闻二位要办小学堂,教书育人,在下深感敬佩,愿尽绵薄之力 。”
萧彻连忙回礼:“周先生客气了,能请到您来教书,是孩子们的福气。西厢房已经收拾好了,您先歇歇,咱们再商量开学的事 。”
周先生跟着春桃去了西厢房,苏清欢则去集市买些笔墨纸砚,准备给孩子们上课用。刚走到集市口,就看到卖菜的李婶在摊位前忙活,看到她,立刻热情地招呼:“清欢夫人,来买青菜啊?今天的菠菜刚下来,新鲜得很,给孩子们做菠菜鸡蛋汤,有营养 。”
苏清欢笑着点头,买了些菠菜和鸡蛋,又去笔墨铺买了十支毛笔、五刀宣纸和两盒墨锭。笔墨铺的王掌柜听说她要办小学堂,特意多送了两本启蒙课本:“夫人做的是好事,俺也帮不上啥大忙,这点东西就当给孩子们的见面礼 。”
回到“清彻居”,周先生已经把西厢房收拾好了,书桌上摆着书籍和笔墨,墙上还挂着一幅刚写好的“劝学”二字,笔力遒劲。“咱们定在正月十五开学吧,”周先生对萧彻和苏清欢说,“那天是灯会,孩子们都有空,先让家长带着孩子来认识一下,熟悉熟悉环境,十六正式上课 。”
“好,就按先生说的办,”苏清欢点头,“俺今天就去巷口通知,让家里有孩子的都来上学,不收学费,还管午饭 。”
下午,苏清欢提着竹篮,挨家挨户去通知——赵大娘家的小石头、王大伯家的小柱子、张婆婆家的小孙女,还有巷口其他人家的孩子,一共十二个。家长们都特别高兴,赵大娘拉着苏清欢的手,激动地说:“清欢丫头,真是太谢谢你了,俺家小石头早就想识字了,就是没地方学,现在好了,能跟着周先生读书,将来肯定有出息 。”
苏清欢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孩子们能读书识字,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正月十五那天,您带着小石头来‘清彻居’,咱们一起吃汤圆,热闹热闹 。”
回到家时,萧彻正在院子里和春桃一起劈柴,准备给小学堂的炭炉备足柴火。春桃抡着斧头,动作虽然有些笨拙,却很认真,额头上满是汗珠。“春桃进步真快,”苏清欢走过去,帮她擦了擦汗,“以后跟着周先生多认些字,将来就能帮着打理布庄和胭脂铺了 。”
春桃脸红了,低下头说:“俺一定好好学,不辜负夫人和萧大人的期望 。”
接下来的几天,修桥的进度越来越快,桥墩已经垒到了一半,桥面的石料也开始陆续铺设。农户们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来干活,天黑了才收工,苏清欢和萧彻每天都准备好热饭热菜,晚上还煮姜茶给大伙驱寒。巷口的邻里们也时常来帮忙,送些饭菜、点心,或者帮着照看小学堂的筹备事宜 。
正月十五这天,小学堂正式迎来了孩子们。西厢房里,周先生已经摆好了书桌和椅子,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本启蒙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张宣纸。孩子们坐在椅子上,好奇地翻着课本,小脸上满是期待。
苏清欢煮了一大锅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还有孩子们爱吃的水果馅的。萧彻则在院子里挂了些小灯笼,上面写着简单的字谜,让孩子们猜谜玩。巷口的邻里们也都赶来,院子里挤满了人,欢声笑语不断 。
“开饭啦!”春桃端着汤圆走出厨房,孩子们立刻围过来,捧着碗吃得起劲。赵大娘看着小石头吃得满脸都是芝麻馅,忍不住笑了:“这孩子,平时吃饭都不积极,今天吃了两碗汤圆,还说要跟着周先生好好读书 。”
周先生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对萧彻和苏清欢说:“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教书,在下深感荣幸。孩子们都很聪明,只要好好教,将来肯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
萧彻举起茶杯,对周先生和邻里们说:“多谢大家的帮忙,无论是修桥,还是办小学堂,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等石桥修好,小学堂走上正轨,咱们在桥边摆几桌酒,好好庆祝一下 。”
众人纷纷点头,院子里的笑声和灯笼的暖光交织在一起,驱散了最后的春寒。苏清欢看着眼前的景象——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邻里们和睦相处的笑容、农户们干劲十足的身影,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座石桥,不仅连接着河的两岸,更连接着邻里之间的情谊;这所小学堂,不仅传授着知识,更承载着孩子们的未来。而她和萧彻,会带着这份温暖与责任,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让生活越来越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