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石桥初成通两岸,学堂书声漫巷陌

作者:月落书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四十六章石桥初成通两岸,学堂书声漫巷陌


    正月十六的晨光刚漫过县城的屋檐,石桥工地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牛大叔带着农户们正合力铺设最后一块桥面石板,青灰色的花岗岩被麻绳捆得结实,十几个后生喊着整齐的号子,将石板稳稳放在桥墩上,石缝间的水泥被压实,泛着湿润的光泽 。


    “慢些!慢些!对准位置!”牛大叔站在桥墩上,手里拿着根木尺,仔细丈量石板的间距,“左边再挪半寸,别留太大缝隙,免得下雨天漏水,冻坏桥基 。”


    萧彻站在河边,手里握着图纸,目光紧紧盯着桥面:“牛大叔,石板铺好后,先在边缘砌半尺高的护栏基座,下午让铁匠铺送的铁栏杆就能装上,这样孩子们上下学走桥也安全 。”


    苏清欢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烙好的葱花饼和温热的豆浆:“大伙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铁匠铺的王师傅刚才派人来说,铁栏杆已经锻打完成,晌午就能送过来 。”


    农户们放下工具,围坐在桥边的石头上,接过苏清欢递来的饼和豆浆,热气腾腾的食物下肚,驱散了清晨的寒气。柱子咬了一大口饼,含糊地说:“俺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参与修这么结实的桥,以后俺家娃上学,再也不用绕远路蹚河了 。”


    “可不是嘛!”旁边的农户附和道,“以前一到下雨天,河水涨起来,娃们上学就得绕三里地,现在有了这座桥,几分钟就能到学堂,萧大人和夫人真是为咱们办了件大实事 。”


    苏清欢笑着摆手:“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出力,桥也修不成。对了,中午俺让春桃炖了大锅菜,里面放了五花肉和粉条,保证让大伙吃饱 。”


    晌午时分,铁匠铺的马车准时赶到,车上装着十几根铁栏杆,黝黑的铁条上刷了防锈的黑漆,顶端还锻造成了圆润的球形,防止刮伤孩子。王师傅跳下车,拍了拍铁栏杆:“萧大人,您放心,这些栏杆都是用实心铁锻打的,结实得很,就算几个人趴在上面也没问题 。”


    萧彻上前检查了一番,满意地点头:“辛苦王师傅了,快进屋歇歇,喝碗热茶 。”


    “不了不了,”王师傅摆摆手,“俺还得赶回去给邻村打农具,栏杆的安装方法俺教给柱子就行,他年轻学得快 。”说着,他拉过柱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固定栏杆、调整间距,直到柱子完全掌握才放心离开 。


    下午,农户们分成两组,一组继续铺设剩余的桥面石板,一组跟着柱子安装铁栏杆。苏清欢则去学堂查看孩子们的上课情况——西厢房里,周先生正拿着启蒙课本,教孩子们认读“天地人”三个字,孩子们坐得笔直,小脑袋跟着周先生的节奏一点一点,稚嫩的读书声从窗户里飘出来,漫过院子,传到巷口 。


    “先生,这个‘天’字怎么写呀?”小石头举着小手,眼里满是好奇。周先生笑着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工整的“天”字,一边写一边讲解:“‘天’字上面是一横,像天空的样子,下面是‘人’,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要心怀敬畏,努力向上 。”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地写起来。苏清欢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小石头的毛笔握得有些笨拙,墨汁蹭到了脸颊;小柱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格外用力;张婆婆的小孙女胆子小,写得慢,周先生正耐心地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笔教她写 。


    “夫人,您来啦 。”春桃端着一碟切好的苹果走进来,轻声说,“孩子们上午学了三个字,先生说下午教他们背《三字经》,俺煮了梨水,放在桌上,等孩子们渴了喝 。”


    苏清欢接过苹果,递给周先生一块:“辛苦先生了,孩子们都很听话,学得也认真 。”


    周先生笑着说:“这些孩子都很聪慧,只是以前没有机会读书,现在有了学堂,个个都卯着劲学,将来肯定有出息。对了,下周咱们可以教孩子们认些农具和蔬菜的字,让他们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学得更扎实 。”


    苏清欢点头赞同:“先生想得真周到,正好下周桥就修好了,等天气暖和些,咱们可以带孩子们去田间看看,认识庄稼,也让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


    傍晚时分,石桥的桥面和护栏终于全部完工。青灰色的石板铺成平整的桥面,黑色的铁栏杆整齐地立在两侧,夕阳的余晖洒在桥上,给石桥镀上一层暖金色,远远望去,像一条沉稳的纽带,连接着河的两岸 。


    农户们站在桥上,兴奋地来回走动,有的用脚跺了跺桥面,有的摸着铁栏杆,脸上满是自豪。牛大叔走到桥中间,张开双臂,大声说:“俺宣布,这座桥正式落成!以后咱们就叫它‘同心桥’,寓意着咱们邻里同心,日子越过越红火 !”


    “好!就叫‘同心桥’!”众人齐声附和,欢呼声和笑声回荡在河边,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听说这是萧大人和村民们一起修的桥,都纷纷称赞,说这是县城里最结实、最漂亮的桥 。


    萧彻看着眼前的景象,对苏清欢说:“明天咱们在桥上挂些灯笼,再摆几桌酒,邀请邻里和农户们来庆祝,也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学堂和新桥,高兴高兴 。”


    “已经准备妥当了,”苏清欢笑着说,“俺下午让春桃去集市买了红纸和灯笼,还请了巷口的张师傅来写对联,明天一早就能挂在桥上 。”


    第二天清晨,苏清欢和春桃就忙着在桥上挂灯笼——红色的灯笼沿着栏杆依次挂开,随风轻轻晃动,像一串跳动的火苗。张师傅写的对联贴在桥的两端,上联是“同心筑桥连两岸”,下联是“携手传书育后人”,横批是“国泰民安”,苍劲的字迹在红纸上格外醒目 。


    中午时分,邻里和农户们陆续赶来,桥上摆满了桌椅,桌上放着苏清欢和巷口妇人们一起准备的饭菜——炖得软烂的五花肉、炒得金黄的鸡蛋、翠绿的青菜、还有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小米粥。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桥上跑来跑去,有的提着小灯笼,有的拿着小风车,笑声清脆 。


    “开饭啦!”萧彻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天是‘同心桥’落成和学堂开课的好日子,多谢大家这段时间的帮忙,没有你们,就没有这座桥,也没有孩子们的学堂。我敬大家一杯,祝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祝孩子们学业有成 !”


    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河边。牛大叔喝了口酒,感慨道:“俺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以后咱们邻里之间要更团结,互相帮忙,把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


    赵大娘拉着苏清欢的手,笑着说:“清欢丫头,真是太谢谢你了,俺家小石头现在每天都早早起床,说要去学堂读书,还说将来要考状元,给咱们县城争光 。”


    苏清欢笑着说:“这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只要他们愿意学,咱们就一直支持他们。等天气暖和些,咱们还可以在学堂旁边开个小菜园,让孩子们自己种菜,既锻炼身体,又能认识农作物 。”


    饭后,周先生带着孩子们在桥上背书,稚嫩的读书声和桥下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萧彻和牛大叔坐在桥边,商量着春耕的事——牛大叔说村里的耕地需要引水灌溉,萧彻表示会尽快联系县里,帮忙修建水渠,让庄稼能及时喝上水 。


    夕阳西下时,客人们陆续散去,桥上留下了满满的欢声笑语和温暖的回忆。苏清欢和萧彻站在桥上,看着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桥上的灯笼在暮色中亮起,暖黄的光映在两人身上,格外温馨 。


    “你看,”苏清欢指着远处的学堂,“孩子们还在学堂里读书,周先生在给他们讲《论语》呢 。”


    萧彻握住她的手,眼底满是温柔:“以后这里会越来越热闹,会有更多的孩子来读书,会有更多的桥连接起各个村落,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


    苏清欢靠在他肩上,嘴角扬起笑意——她知道,这座“同心桥”不仅连接了河的两岸,更连接了人心;这所学堂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未来的日子里,她和萧彻会带着邻里们的信任和支持,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让书声永远回荡在巷陌,让温暖永远流淌在人心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