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章 江南风波起

作者:飞翔的33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安门镇的那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直至次日晌午,才在闻讯赶来的邻近乡镇水龙队的协助下,勉强扑灭。


    昔日富庶繁华的陈府库房区,已化为一片焦黑的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烟尘与丝帛、粮食烧焦后的混合怪味,满地狼藉,水渍横流。


    与之相比,后院那间偏僻柴房的焚毁,在巨大的损失面前,反倒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之火,迅速惊动了县衙。


    县令带着衙役、仵作匆匆赶到时,面对的是陈望田捶胸顿足的哭诉、赵李两家家主闪烁其词的证言,以及一片混乱的现场。


    初步勘查,火源起于库房,原因不明,或系天干物燥、看守不慎所致。


    而关于姜段及其弟子的下落,陈望田一口咬定,昨夜宴饮后,姜先生不胜酒力,坚持要回镇东小院,不料其院内不慎失火,恐已罹难,柴房之火或是被波及。


    他甚至还指使家丁从镇东小院(已提前布置)搬出几具焦黑的、难以辨认的尸骸,声称便是姜段师徒。


    然而,这套说辞漏洞百出,难以服众。


    首先,镇东小院虽有火痕,但远未到焚毁程度,更别提找到与姜段身份相符的遗物。


    其次,昨夜许多镇民亲眼目睹大火起于陈府库房,与镇东小院方向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姜段在安门镇推行度量衡,虽触怒豪强,却也赢得部分底层乡民和小商户的敬重,他们私下议论纷纷,对陈家的说法充满怀疑。


    官府调查陷入了僵局。


    县令心知肚明此事必有蹊跷,陈家在本地势力盘根错节,又与上官有所勾连,若无确凿证据,难以深究。


    而陈、赵、李三家豪强之间,也因这场大火产生了裂痕。


    赵、李家怀疑陈家是否想独吞利益或是操作失误引火烧身,对陈望田的推诿之词将信将疑,互相指责、推诿责任的声音开始在私下流传。


    一时间,安门镇上空不仅弥漫着焦糊味,更笼罩着一层猜忌与不安的阴云。


    几乎与此同时,姜段及其弟子“葬身火海”的消息,伴随着各种疑点重重的细节,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江南士林。


    起初是邻近州县,继而通过往来商旅、游学士子,传到了金陵、苏州、杭州等文风鼎盛之地。


    “姜段先生死了?在安门镇一场不明不白的大火里?”消息传来,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姜段虽非官身,但其学识渊博,尤重实务,在士林中声望颇高,门生故旧遍布江南。


    许多士人闻讯扼腕叹息,更多的人则对官方和豪强给出的解释表示强烈质疑。


    “姜先生一生谨慎,怎会酒后失慎?”


    “偏偏是在与陈家争执度量衡的节骨眼上出事?”


    “起火点蹊跷,尸骸难辨,其中必有冤情!”


    “定是那陈家豪强,嫉恨姜先生触及其利益,杀人灭口!”


    茶馆酒肆、书院文会中,此类议论沸反盈天。


    许多与姜段有交情的文人名士,纷纷撰文写诗,或悼念故人,或抨击时弊,指斥地方豪强无法无天,残害贤良。


    要求官府彻查真相、严惩凶手的联名信、申诉状,雪片般飞向各级衙门,甚至有人准备联名上书朝廷(指南方大国朝廷),请求干预。


    一场围绕姜段之死(或失踪)的舆论风暴,在江南大地迅速形成、发酵。


    矛头直指安门镇豪强,尤其是陈家,要求“还姜先生一个公道”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风波,不仅给当地官府带来了巨大压力,更让陈望田等人如坐针毡,他们原本想悄无声息地解决姜段,却没料到会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声讨。


    而此刻,引发这场风波的真正主角——姜段,正身处远离安门镇百里之外、运河支流畔一处隐秘的庄园内。


    那夜,竹影等人趁乱将他救出后,连夜沿水路疾行,最终在此处安全屋落脚。


    姜段因药力未散,加之惊吓,昏迷了整整一日一夜才悠悠转醒。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身处陌生环境,身边是几个沉默寡言、眼神锐利的陌生人(竹影及其手下)。


    经过竹影简短的、有所保留的解释(只说是受“仰慕先生学识的义士”所托,恰逢其会,出手相救),姜段才大致明白自己逃过了一劫。


    回想起宴席上的无力感和陈家的狠毒,他心中悲愤交加,更痛惜那些在火中可能焚毁的书稿心血。


    竹影为他请来了可靠的郎中诊治,主要是调理被药物损伤的身体和惊惧的心神。


    姜段虽感激救命之恩,但对这些神秘救助者的身份和目的充满疑虑,多次试探,竹影皆以“时机未到”搪塞过去,只让他安心静养,并告知外界已传言其遇害,为安全计,需暂时隐姓埋名。


    关于安门镇的后续风波,竹影通过特殊渠道,陆续获得了一些消息。


    他选择性地告知姜段,士林如何为其鸣不平,舆论如何谴责豪强。


    姜段闻之,心情复杂,既有对公道犹存的欣慰,也有对自身处境和未竟事业的怅惘。


    这些江南动荡的消息,也随着南来北往的商队,通过隐秘的渠道,辗转传回了西都紫光阁。


    当林琳看到关于“江南大儒姜段疑遭豪强毒手,士林震动,要求彻查”的密报时,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只是指尖在“姜段获救,现已隐匿”的字样上轻轻一点。


    她知道,预期的效果已经达到。


    姜段这个人,无论生死,都已成了一枚搅动江南局势的棋子。


    活着,将来或可为己所用;而“遇害”引发的这场风波,正成功地将其主张的“统一度量衡”议题,以一种悲情而尖锐的方式,摆到了台面上,为将来可能推行类似政策积累着舆论基础。


    江南的风波,还在继续。


    而远在西域的大西女帝,则在这纷乱的讯息中,冷静地评估着每一步棋的得失与后续可能。


    姜段暂时安全了,但将他从风暴眼中捞出,也意味着将他卷入了一场更大、更复杂的棋局之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