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章 葡萄

作者:飞翔的33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琳帝二年的夏日,西都的日头已带上了几分灼人的威力。


    然而,比天气更热的,是工部将作监下属新辟的“珍植苑”内的气氛。


    与城西那烟气缭绕、专注于“造纸”的院落不同,此处更显静谧,一排排新搭建的藤架下,沙壤被精心翻整过,保持着适宜的湿度。


    去年的西瓜已经大面积种植,而且今年已经开始全大西售卖,不再仅限于仙酿一种形式,但是出口到别的国家甚少,但是已经威名远播。


    新收服的原炎国地区人民尤为喜爱,离国也进口了不少,甚至江南都偶有几个,千金难求,为大西的财政压力减轻了不少。


    但是这些不够,大西的昼夜温差,可不仅仅只能种植西瓜。


    数名从归顺的炎国老农中选拔出的园艺好手,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批形态略显独特、根系被湿麻布仔细包裹的藤蔓幼苗,栽种到挖好的土坑中。


    这些藤蔓枝条虬结有力,芽孢饱满,与西域常见的土种葡萄相比,其叶脉形态和芽点分布隐隐透出不同。


    这正是林琳通过系统耗费银两,主要是连升两级,银两充足,大手一挥,林琳兑换了【葡萄种子(高存活率紫提)】。


    并且它所育出的幼苗,特性为适应性极强,果实口感极佳,唯结果周期较长。


    负责此事的是一位名叫孙老蔫的炎国老农,年约六旬,脸上沟壑纵横,一双手却异常稳健。他原是炎国京畿有名的果园把式,因战乱归顺,被甄别后选拔至此。


    此刻,他一边亲自示范栽种,一边对身旁记录的年轻吏员絮叨着:


    “大人请看,此苗……根系旺,芽孢活,是好苗相。但瞧这枝节间距、芽苞形态,与咱们本地常见的野葡萄或那酸涩的土种,颇有些不同,似是……似是经过精心选育的良种?”


    孙老蔫语气带着些许不确定的兴奋,他摆弄了一辈子果树,对植物的细微差异极为敏感。“陛下让咱们试种此物,定有深意。”


    年轻吏员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栽种日期、株距、行距、底肥种类与用量、浇水量。


    这是陛下亲自下达的旨意,要求详细记录这批“新选育佳果”的试种过程,观察其水土适应性。


    林琳在数名侍卫和工部尚书赵衡的陪同下,悄然来到珍植苑。


    她并未惊动忙碌的农人,只是站在藤架尽头,默默观察着。


    看到孙老蔫那熟练而专注的动作,以及吏员一丝不苟的记录,她微微颔首。


    赵衡低声道:“陛下,按您吩咐,已在沙洲、伊州两地择选水汽尚可、日照充足的皇庄,同步开始栽种此苗。孙老蔫等人,皆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当可尽心。”


    “很好。”林琳目光扫过那一排排新栽的幼苗,“告诉孙老蔫他们,不必急于求成。此物非一年生作物,需耐心培育。重点是观察记录:发芽、抽枝、越冬、来年长势、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品质如何。有任何异常,无论好坏,皆需详实上报。”


    她特意强调“果实品质”,心中所想,自然是其糖度、酸度是否适宜酿造,但这层用意,眼下无人能知。


    “臣明白。”赵衡应道,随即又略显迟疑,“只是……陛下,朝中近日有几位御史言官,听闻工部耗费钱粮于此类‘新异果树’,颇有微词,认为西域本就瓜果繁多,何必再费心力于此等结果缓慢之木?有臣子奏请陛下应更专注于粟麦等根本农桑。”


    林琳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并未动怒:“新异果树?耗费心力?”她转向赵衡,“赵爱卿,你如何看?”


    赵衡沉吟片刻,谨慎答道:“臣以为,陛下既命试种,必有道理。或因此果口感殊异,可为宫廷增添时新贡品?且西域诸国,亦有以珍奇果品作为贵重礼品的惯例。只是……眼下见效慢,难免引人非议。”


    林琳点了点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回复那些御史,朕命人试种此物,非为猎奇。一则为验证新育良种于我国土之适应性,乃农桑选育之拓展,若成功,可惠及百姓园圃;”


    “二则,优良果品,本身便是财富。即便主要供于宫廷,亦可赏赐功臣,彰显恩荣,好过一味耗费金银珠玉。此乃‘丰富内廷用度,以显国朝富足’,非是不务正业。让他们把心思多放在劝课农桑、监察吏治上,莫要整日盯着朕的园子。”


    赵衡心领神会:“臣遵旨,定将陛下之意转达清楚。”他知道,陛下这是用“内廷用度”和“彰显富足”堵住了那些言官的嘴。


    毕竟,皇帝为自己的宫廷寻找点新奇果品,谁也挑不出太大毛病,更何况还扯上了农业选育和彰显国威的大旗。


    离开珍植苑,林琳并未回宫,而是转道去了将作监另一处相对独立、戒备同样森严的工坊。这里炉火温度更高,工匠们正在与琉璃打交道。


    不同于珍植苑的生机勃勃,此处充满了炙热与烟尘气。


    几名头发花白、脸上带着烫伤疤痕的老匠人,正围着一座小型窑炉,紧张地观察着炉火颜色。


    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些颜色晦暗、气泡众多或是形状扭曲的琉璃残次品,但也有一两件略显浑浊、却已初具碗碟形状的琉璃器。


    “陛下,”负责此处的匠作少监连忙迎上来禀报,“依陛下指点,尝试以石英砂、石灰石、纯碱为主料,控制火候,剔除杂质……近来已能烧制出较为成型的器皿,只是这透明度、纯净度,仍远不及西边大食国商人带来的上等琉璃器,气泡也多。”


    林琳拿起一件半成品,对着光看了看,内部确实有不少气泡,色泽也不够通透。


    她知道,琉璃制作工艺复杂,尤其是高透明度的琉璃,需要精确的原料配比、高温控制和去泡技术,绝非一蹴而就。


    “能成型已是进步。”她放下琉璃件,“继续试验,记录不同配比、不同温度下的成品差异。尤其是这气泡,想想办法,如何能让其在烧制过程中排出或减少。不必心急,循序渐进。”


    她心中清楚,琉璃若能成功制作,其意义远不止于“夜光杯”。


    透明度高的琉璃,可用于制作窗户,改善采光;可制作透镜,用于观测(虽然目前还没有望远镜的概念,但可用于放大细小文字或物品);甚至将来可能用于某些科学仪器。


    这同样是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


    “所需物料,可尽力供给。若有技艺精湛的大食或波斯工匠流落至此,可设法招募,许以重利,学习其法。”林琳补充道。她知道,闭门造车不如借鉴成熟经验。


    夕阳西下,林琳返回宫中。珍植苑内,葡萄幼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寄托着林琳对未来琼浆玉液的隐秘期待;琉璃工坊内,炉火依旧通红,工匠们仍在为那一抹纯净的微光而反复试验。


    朝堂上的些许非议,并未动摇她的决心。在她看来,农业的良种选育与手工业的精进,同样是强国之基,只不过其成效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和积累。


    而她,有足够的耐心,为这个王朝的未来,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