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帝还长安

作者:归零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永徽元年秋,桂香残余。


    空气中浮着一股细微的凉意。


    禅房内,崔渊端坐案前。宗正寺送来的名录副本字迹工整,唯“感业寺”一栏仍空。她指尖触那一片空白,神色如镜。


    对面,宗正寺主簿裴谈立于榻前,额角沁汗。


    “名录空缺逾岁,终非长久之计。”崔渊推过一匣新茶,“闻裴主簿近日整理谱牒,劳苦功高。”


    裴谈面露难色:“此事须三省用印。下官人微,恐难……”他目光一偏,见茶匣下隐露青绢一角,上书“崔氏荐书”四字,喉间一紧,“除非……有宗室以‘举贤’为名,特旨呈报。”


    崔渊看他:“听闻陇西李氏夫人欲为先荣王设道场,需熟于谱牒之人协仪。若主簿肯助,可全其孝心。”


    裴谈骤然一震。陇西李氏与王皇后舅父柳奭旧怨深重,世人皆知。“举贤”于李氏,既顺陇西李氏打击旧党之意,又契新帝破格用人之旨,表里俱得。


    崔渊见裴谈会意,敛锋收势,仍是那等世家惯有的矜持与从容。


    裴谈姿态谦卑:“三日内,新谱必成。”他收起茶匣,连那青绢一并藏妥。若得崔氏青眼,或可图宗正寺丞的空位,更有望脱离冷衙、踏入权门。


    裴谈退身而去。崔渊倒了一杯新茶。借“举贤”之由上报,即可绕开三省印批。柳奭正与长孙氏联姻,和陇西李氏以一事相结,待局势转折,亦可同御强枝。


    暮色渐浓时,禅房门被叩响。崔渊启门相接,武曌步入房中,将账册置于案上:“山东水毁田亩数、口粮缺口、赈运期限皆在此处。”册中朱笔标注清晰:曹州淹田三千顷,需粮十五万石;濮州堤溃七处,流民万余。


    数字之精确,竟似户部堂官手笔。


    “明空从何得此要务?”


    武曌目光掠过窗外将谢的木槿:“日前有内侍至寺中为先帝祈福,言及山东急报。”她指尖轻点“濮州”二字,“此地处漕运要冲,若乱,则关中大震。”


    武曌将账册翻至末页,露出夹层中的素笺,上书“人—时—地—因”四表。


    崔渊展笺,见表格纵横分明:


    人:刺史张俭、漕运使赵仁本、豪右郑氏;


    时:霜降前须运粮入曹;


    地:汴渠—曹州段;


    因:郑氏控漕船百艘,索要加价。


    “陛下今夜必至。”武曌望向渐暗的天色,“若问策,当如何?”


    崔渊沉吟片刻,执笔在“因”栏添注:“改走永济渠,命沧州刺史协运。郑氏之罪,秋后另案奏报。”又于页角绘漕运改道图,标注险滩闸口。


    墨迹未干,忽闻钟鼓齐鸣。皇帝仪仗已至山门。两人相视,未有多言。武曌整衣而出。


    内侍入传旨。殿门大开,武曌拜,仪节无一失。


    “参见陛下。”


    “起来吧。”李治温声,“在寺清修,辛苦了。”李治登基未久,却已具帝王威仪。


    两人先叙旧话,言语间皆有往日温意。


    待谈及朝事,李治眉间深锁:“可知北方饥荒之事?”


    李治虽是新主,然权柄仍为贞观遗老所掣,其人政务多顾左右。


    “臣妾日诵《仁王经》,愿以佛法护佑苍生。”武曌并未立刻接话,语带探询,“不知陛下所闻,为哪几郡最甚?民困几何?官仓可支否?”


    李治略一思索,道:“多在齐、曹之间,灾情起于五月,延至七月。户口减耗,仓粟不敷,且漕道淤塞。”


    武曌点首,若有思量:“若以往岁为比,此次灾情之起,可与气候相关乎?或因人事?”


    李治的目光渐亮,言语随之条理分明:“若论其人,地方刺史张俭不恤民艰,漕运使赵仁本调度乖方;又有豪右郑氏,垄断漕船百艘,乘灾哄价。若论其时,霜降将近,入曹之粮未达期限。若论其地,汴渠至曹州一线,水势衰缓,舟楫受阻。若论其因,则因商贾逐利、官吏失守,致使赈运停滞。”


    “人、时、地、因。”武曌复述,“陛下明察,条理已备,此已是一篇治灾全策。”


    李治俯视案上笔墨,亲手写下四字,叹道:“如此分列,愈加清晰。”他合卷微笑,“卿每启朕心,使纷杂成理。”


    “陛下洞明政理,臣妾不过拾陛下遗思。”武曌称赞,“听闻曹州有善信郑氏,愿捐粮五千石赈灾,唯求陛下亲书‘积善之家’匾额以昭恩德。”


    李治微怔,继而展颜:“此诚可嘉。”若以天子恩名,既可慰远民,又能抑市中豪右哄价。


    “陛下圣断。”武曌垂首应道。


    几番商对,李治神情渐定。此次可先借恩名压豪右之价,再以改道永济为实策解急。


    此正是崔渊之策。武曌未出一语,已由帝心自悟。


    “媚娘。”李治神情由叹转定,“有卿佐政,朕心自定。”


    此一唤,情名之上,更识其才。


    待圣驾离去,武曌重返禅房。崔渊已点亮灯烛。


    “陛下已准我随驾回宫。”武曌一礼,“若非临深献策,此事难成。”


    崔渊起身,敛衽还礼:“明空深谋远虑,渊不敢居功。”


    二人坐下,武曌见崔渊案上姜茶已凉,轻启手炉,重新温热。片刻后,她将茶盏推至崔渊案前。


    崔渊抬眼,神色微讶。


    武曌神色淡然:“你为我铺路,我为你暖茶,公平而已。”


    一日后。


    密使送来两份急报。一封灾情详录,崔渊批注两行:“赈务宜速。”


    另一封,则是裴谈亲笔:“谱牒已修成,三省移文正在程中。”


    崔渊提笔写下“事成”,封缄命使:“即刻送往感业寺。”


    两日后。


    诏书押印,后宫诸殿气息俱变。


    皇后宫里,帷帐半卷,宫女进退皆谨。淑妃殿中灯火通明,案前章表笔锋乱作,墨迹未干。


    武曌此举,若拘小礼,则名录已定;若明大义,乃为国分忧。


    消息一夜传遍宫闱。


    局势已改。


    三日后。


    山门钟响,宣诏官立于雪白台阶,声震四方:


    “朕绍承大统,求贤若渴。感业寺尼明空,识明性定,理众以和,宜随侍宫闱,以备咨问。赐居蓬莱殿侧院。”


    鼓响三震,僧众齐伏。


    武曌接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