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教室的玻璃窗,发出“沙沙”的轻响。林野把校服外套的拉链拉到顶,还是觉得冷,手指捏着钢笔的笔杆,冻得有点发僵。他低头看着数学练习册上的函数题,脑子却没在解题上——目光越过练习册的边缘,落在了斜前方顾砚桌角的那块橡皮上。
那是块浅棕色的橡皮,不是之前那块蓝色的绘图橡皮了。林野记得顾砚是上个月换的这块橡皮,当时他还在心里偷偷记了一笔,写在草稿本的角落:“11.05,顾砚换了新橡皮,浅棕色,上面有小熊图案。”可才一个月过去,这块橡皮已经变得“惨不忍睹”——原本圆润的边角被啃得坑坑洼洼,层层叠叠的牙印像座小小的山丘,正面的小熊图案被啃掉了半边耳朵,连小熊的眼睛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只有橡皮边缘还能看出点原本的浅棕色。
“林野,这道题的导数你算出来了吗?”同桌的声音突然响起,手里的笔杆戳了戳他的练习册。
林野猛地回神,赶紧把目光从橡皮上移开,指尖下意识地搓了搓冻僵的耳朵:“啊……还没,我再算一遍。”他接过同桌的练习册,假装认真研究着解题步骤,眼角的余光却还是忍不住往顾砚的桌角瞟——顾砚正低头咬着橡皮的一角,眉头微微皱着,应该是卡在了某道题上。他咬橡皮的动作很轻,牙齿轻轻蹭过橡皮的牙印,像在琢磨什么难题,连握着笔的手都停在了草稿纸上。
林野的心跳悄悄快了半拍。他记得顾砚第一次咬橡皮,是在九月的一次数学测验上,当时他咬的还是那块蓝色橡皮,只留下了两个浅浅的牙印。后来他咬橡皮的次数越来越多,牙印也越来越深,从最初的浅浅两道,到后来的层层叠叠,橡皮的“进化史”,被林野偷偷记在了草稿本里:“9.17,橡皮牙印新增2个”“10.23,蓝色橡皮边角被啃圆”“11.05,换浅棕色橡皮,首日牙印1个”“11.20,小熊耳朵缺了一小块”“12.03,牙印叠到第5层,小熊眼睛快没了”。
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藏在草稿本的公式和几何图形下面,像一串只有林野能看懂的密码,记录着顾砚每次咬橡皮时的场景——有的是在解难题时,有的是在想思路时,有的是在发呆时,每次咬橡皮的力度、角度都不一样,留下的牙印也不一样,林野却能凭着牙印,想起当时顾砚的表情。
同桌见他半天没动静,又戳了戳他的胳膊:“喂,你到底会不会啊?不会我问别人了。”
“哦……会,我刚才走神了。”林野赶紧回过神,拿起笔在练习册上写着导数的解题步骤,可脑子里还是想着顾砚的橡皮——刚才顾砚咬的是橡皮的右上角,那里的牙印已经叠了三层,应该是他常咬的位置;他咬橡皮时眉头皱得比平时紧,肯定是遇到了很难的题;等他松开橡皮时,会不会在上面留下新的牙印?
这些念头像小虫子似的,在林野的心里爬来爬去,让他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做题。他写着写着,突然听见“咕噜噜”一声轻响——顾砚的橡皮从桌角滚了下来,正好落在他的脚边。
林野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弯下腰,比顾砚先一步捡起了橡皮。指尖触到橡皮表面时,他愣了一下——橡皮的表面不像看起来那么硬,被顾砚咬过的地方有点软,还带着点淡淡的温度,是他刚才咬在嘴里捂热的。橡皮边缘的牙印层层叠叠,林野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牙印,能清晰地摸到每一层的凹陷,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圆,有的尖,像在触摸顾砚每次解题时的心事。
“谢谢。”顾砚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带着点刚松开橡皮的沙哑。
林野赶紧站起身,把橡皮递过去,指尖不小心擦过顾砚的手心——他的手心有点热,和橡皮的温度差不多。“不、不客气。”林野的脸颊一下子烫了起来,赶紧低下头,坐回自己的座位,心脏还在“咚咚”地跳。他偷偷用指尖摸了摸刚才擦过顾砚手心的地方,好像还能感受到那点温度,连冻僵的手指都暖和了些。
顾砚坐回座位后,又拿起橡皮咬了起来,这次咬的是橡皮的左上角,那里的小熊图案只剩下一点轮廓。林野盯着他咬橡皮的动作,在心里默默想:他今天又在咬橡皮,是刚才那道导数题难住他了吗?还是昨天的物理卷子没弄懂?他咬橡皮的时候,是不是在想解题思路?
这些疑问在心里冒出来,林野却不敢问出口,只能偷偷记在心里,等着晚上写进小说里。他拿出草稿本,在空白的角落轻轻画了个小小的橡皮,上面画着层层叠叠的牙印,旁边标着“12.05,新增牙印1个,在左上角小熊图案处”,下面补了句注脚:“咬的时候眉头皱得很紧,应该是遇到难题了。”
画完后,林野把草稿本压回练习册下面,继续假装做题。可他的注意力还是在顾砚的橡皮上——顾砚咬了一会儿橡皮,好像想出了思路,放下橡皮,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很轻,却能清晰地传到林野耳朵里。林野的心里有点开心,好像是自己解出了难题似的。
下午的自习课,林野又捡了两次顾砚的橡皮。第一次是顾砚写字时不小心碰掉的,林野捡起来的时候,发现橡皮上多了个新的牙印,在之前的牙印旁边,浅浅的一道;第二次是顾砚转笔时带掉的,林野捡起来时,指尖摩挲着橡皮上的牙印,突然想起第一次捡顾砚橡皮的场景——当时那块蓝色橡皮上只有两个浅浅的牙印,现在这块浅棕色橡皮,已经被啃得面目全非,可他还是觉得很好看,因为每个牙印里,都藏着顾砚的小习惯,藏着他偷偷观察的时光。
放学的时候,林野收拾好东西,背着书包走出教室。路过顾砚的座位时,他又看了眼那块橡皮——顾砚把橡皮放在了笔袋里,露出一小角,能看到上面层层叠叠的牙印。林野的心里有点不舍,好像要和一个老朋友告别似的,他在心里默默说:明天见,橡皮。
回到家,林野把书包放在书桌上,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里的“顾同学观察日记”。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他盯着文档里的空白处,手指飞快地敲着键盘:“今天捡了三次顾砚的橡皮,他的橡皮越来越惨了,浅棕色的,上面的小熊图案快被啃没了,牙印叠了一层又一层。每次捡橡皮,我都要偷偷摸一摸那些牙印,能感觉到他咬橡皮时的力度。他咬橡皮的时候眉头会皱起来,应该是遇到难题了。我在草稿本上画了个橡皮,标上了今天新增的牙印,希望明天还能捡到他的橡皮。”
写完这段,林野觉得还不够,他想把橡皮的“进化史”也写进小说里,给小说里的“顾砚”也加一块有牙印的橡皮。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橡皮的故事”,然后开始写:“他有一块浅棕色的橡皮,上面印着小熊图案。刚开始的时候,橡皮很新,边角圆润,小熊的耳朵和眼睛都很清晰。可后来,他开始咬橡皮,遇到难题时咬,想思路时咬,发呆时也咬。牙印越来越多,层层叠叠地盖在橡皮上,小熊的耳朵被啃掉了半边,眼睛也变得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黑点儿。可他还是喜欢这块橡皮,走到哪里都带着,好像这块橡皮里藏着他所有的解题思路。”
林野越写越投入,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把他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写了进去——橡皮的颜色变化,牙印的层数,顾砚咬橡皮时的表情,甚至是橡皮上残留的温度。他觉得这样的“顾砚”才更像真人,不是完美的,不是冷淡的,而是会咬橡皮、会皱眉头、会有小习惯的普通人,这样的“顾砚”,才是他偷偷喜欢的那个顾砚。
写到一半,林野突然停了下来。他想起下午捡橡皮时,指尖擦过顾砚手心的温度,想起顾砚咬橡皮时皱起的眉头,想起橡皮上层层叠叠的牙印,心里像喝了杯热牛奶,暖暖的。他对着屏幕笑了笑,继续往下写:“我每次捡他的橡皮,都会偷偷摸一摸上面的牙印,好像这样就能知道他刚才在想什么。那些牙印里,藏着他的努力,藏着他的认真,藏着他的小秘密。我喜欢他的橡皮,更喜欢咬橡皮的他。”
写完最后一句,林野把手机放在书桌上,伸了个懒腰。窗外的雪还在下,月光透过雪花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草稿本上,映得那幅小小的橡皮画格外清晰。林野拿起草稿本,翻到画着橡皮的那一页,指尖轻轻摩挲着纸上的牙印,好像还能感受到顾砚橡皮的温度。
他把草稿本放回抽屉里,和那本画满顾砚碎片的速写本放在一起。然后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梦里,他又捡到了顾砚的橡皮,这次橡皮上没有牙印,小熊图案很完整,顾砚笑着对他说:“这次的题不难,我不用咬橡皮了。”
林野笑着,把这个甜甜的梦藏进了心里,像藏着顾砚的橡皮,藏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牙印,藏着所有关于他的小秘密。他知道,明天去学校,他还要继续观察顾砚的橡皮,继续记录橡皮的“进化史”,继续把这些小细节写进小说里,藏在心里,直到永远。第15章橡皮的“进化史”
十二月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教室的玻璃窗,发出“沙沙”的轻响。林野把校服外套的拉链拉到顶,还是觉得冷,手指捏着钢笔的笔杆,冻得有点发僵。他低头看着数学练习册上的函数题,脑子却没在解题上——目光越过练习册的边缘,落在了斜前方顾砚桌角的那块橡皮上。
那是块浅棕色的橡皮,不是之前那块蓝色的绘图橡皮了。林野记得顾砚是上个月换的这块橡皮,当时他还在心里偷偷记了一笔,写在草稿本的角落:“11.05,顾砚换了新橡皮,浅棕色,上面有小熊图案。”可才一个月过去,这块橡皮已经变得“惨不忍睹”——原本圆润的边角被啃得坑坑洼洼,层层叠叠的牙印像座小小的山丘,正面的小熊图案被啃掉了半边耳朵,连小熊的眼睛都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只有橡皮边缘还能看出点原本的浅棕色。
“林野,这道题的导数你算出来了吗?”同桌的声音突然响起,手里的笔杆戳了戳他的练习册。
林野猛地回神,赶紧把目光从橡皮上移开,指尖下意识地搓了搓冻僵的耳朵:“啊……还没,我再算一遍。”他接过同桌的练习册,假装认真研究着解题步骤,眼角的余光却还是忍不住往顾砚的桌角瞟——顾砚正低头咬着橡皮的一角,眉头微微皱着,应该是卡在了某道题上。他咬橡皮的动作很轻,牙齿轻轻蹭过橡皮的牙印,像在琢磨什么难题,连握着笔的手都停在了草稿纸上。
林野的心跳悄悄快了半拍。他记得顾砚第一次咬橡皮,是在九月的一次数学测验上,当时他咬的还是那块蓝色橡皮,只留下了两个浅浅的牙印。后来他咬橡皮的次数越来越多,牙印也越来越深,从最初的浅浅两道,到后来的层层叠叠,橡皮的“进化史”,被林野偷偷记在了草稿本里:“9.17,橡皮牙印新增2个”“10.23,蓝色橡皮边角被啃圆”“11.05,换浅棕色橡皮,首日牙印1个”“11.20,小熊耳朵缺了一小块”“12.03,牙印叠到第5层,小熊眼睛快没了”。
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藏在草稿本的公式和几何图形下面,像一串只有林野能看懂的密码,记录着顾砚每次咬橡皮时的场景——有的是在解难题时,有的是在想思路时,有的是在发呆时,每次咬橡皮的力度、角度都不一样,留下的牙印也不一样,林野却能凭着牙印,想起当时顾砚的表情。
同桌见他半天没动静,又戳了戳他的胳膊:“喂,你到底会不会啊?不会我问别人了。”
“哦……会,我刚才走神了。”林野赶紧回过神,拿起笔在练习册上写着导数的解题步骤,可脑子里还是想着顾砚的橡皮——刚才顾砚咬的是橡皮的右上角,那里的牙印已经叠了三层,应该是他常咬的位置;他咬橡皮时眉头皱得比平时紧,肯定是遇到了很难的题;等他松开橡皮时,会不会在上面留下新的牙印?
这些念头像小虫子似的,在林野的心里爬来爬去,让他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做题。他写着写着,突然听见“咕噜噜”一声轻响——顾砚的橡皮从桌角滚了下来,正好落在他的脚边。
林野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弯下腰,比顾砚先一步捡起了橡皮。指尖触到橡皮表面时,他愣了一下——橡皮的表面不像看起来那么硬,被顾砚咬过的地方有点软,还带着点淡淡的温度,是他刚才咬在嘴里捂热的。橡皮边缘的牙印层层叠叠,林野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些牙印,能清晰地摸到每一层的凹陷,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圆,有的尖,像在触摸顾砚每次解题时的心事。
“谢谢。”顾砚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带着点刚松开橡皮的沙哑。
林野赶紧站起身,把橡皮递过去,指尖不小心擦过顾砚的手心——他的手心有点热,和橡皮的温度差不多。“不、不客气。”林野的脸颊一下子烫了起来,赶紧低下头,坐回自己的座位,心脏还在“咚咚”地跳。他偷偷用指尖摸了摸刚才擦过顾砚手心的地方,好像还能感受到那点温度,连冻僵的手指都暖和了些。
顾砚坐回座位后,又拿起橡皮咬了起来,这次咬的是橡皮的左上角,那里的小熊图案只剩下一点轮廓。林野盯着他咬橡皮的动作,在心里默默想:他今天又在咬橡皮,是刚才那道导数题难住他了吗?还是昨天的物理卷子没弄懂?他咬橡皮的时候,是不是在想解题思路?
这些疑问在心里冒出来,林野却不敢问出口,只能偷偷记在心里,等着晚上写进小说里。他拿出草稿本,在空白的角落轻轻画了个小小的橡皮,上面画着层层叠叠的牙印,旁边标着“12.05,新增牙印1个,在左上角小熊图案处”,下面补了句注脚:“咬的时候眉头皱得很紧,应该是遇到难题了。”
画完后,林野把草稿本压回练习册下面,继续假装做题。可他的注意力还是在顾砚的橡皮上——顾砚咬了一会儿橡皮,好像想出了思路,放下橡皮,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很轻,却能清晰地传到林野耳朵里。林野的心里有点开心,好像是自己解出了难题似的。
下午的自习课,林野又捡了两次顾砚的橡皮。第一次是顾砚写字时不小心碰掉的,林野捡起来的时候,发现橡皮上多了个新的牙印,在之前的牙印旁边,浅浅的一道;第二次是顾砚转笔时带掉的,林野捡起来时,指尖摩挲着橡皮上的牙印,突然想起第一次捡顾砚橡皮的场景——当时那块蓝色橡皮上只有两个浅浅的牙印,现在这块浅棕色橡皮,已经被啃得面目全非,可他还是觉得很好看,因为每个牙印里,都藏着顾砚的小习惯,藏着他偷偷观察的时光。
放学的时候,林野收拾好东西,背着书包走出教室。路过顾砚的座位时,他又看了眼那块橡皮——顾砚把橡皮放在了笔袋里,露出一小角,能看到上面层层叠叠的牙印。林野的心里有点不舍,好像要和一个老朋友告别似的,他在心里默默说:明天见,橡皮。
回到家,林野把书包放在书桌上,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里的“顾同学观察日记”。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他盯着文档里的空白处,手指飞快地敲着键盘:“今天捡了三次顾砚的橡皮,他的橡皮越来越惨了,浅棕色的,上面的小熊图案快被啃没了,牙印叠了一层又一层。每次捡橡皮,我都要偷偷摸一摸那些牙印,能感觉到他咬橡皮时的力度。他咬橡皮的时候眉头会皱起来,应该是遇到难题了。我在草稿本上画了个橡皮,标上了今天新增的牙印,希望明天还能捡到他的橡皮。”
写完这段,林野觉得还不够,他想把橡皮的“进化史”也写进小说里,给小说里的“顾砚”也加一块有牙印的橡皮。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橡皮的故事”,然后开始写:“他有一块浅棕色的橡皮,上面印着小熊图案。刚开始的时候,橡皮很新,边角圆润,小熊的耳朵和眼睛都很清晰。可后来,他开始咬橡皮,遇到难题时咬,想思路时咬,发呆时也咬。牙印越来越多,层层叠叠地盖在橡皮上,小熊的耳朵被啃掉了半边,眼睛也变得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黑点儿。可他还是喜欢这块橡皮,走到哪里都带着,好像这块橡皮里藏着他所有的解题思路。”
林野越写越投入,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把他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写了进去——橡皮的颜色变化,牙印的层数,顾砚咬橡皮时的表情,甚至是橡皮上残留的温度。他觉得这样的“顾砚”才更像真人,不是完美的,不是冷淡的,而是会咬橡皮、会皱眉头、会有小习惯的普通人,这样的“顾砚”,才是他偷偷喜欢的那个顾砚。
写到一半,林野突然停了下来。他想起下午捡橡皮时,指尖擦过顾砚手心的温度,想起顾砚咬橡皮时皱起的眉头,想起橡皮上层层叠叠的牙印,心里像喝了杯热牛奶,暖暖的。他对着屏幕笑了笑,继续往下写:“我每次捡他的橡皮,都会偷偷摸一摸上面的牙印,好像这样就能知道他刚才在想什么。那些牙印里,藏着他的努力,藏着他的认真,藏着他的小秘密。我喜欢他的橡皮,更喜欢咬橡皮的他。”
写完最后一句,林野把手机放在书桌上,伸了个懒腰。窗外的雪还在下,月光透过雪花照进来,落在书桌上的草稿本上,映得那幅小小的橡皮画格外清晰。林野拿起草稿本,翻到画着橡皮的那一页,指尖轻轻摩挲着纸上的牙印,好像还能感受到顾砚橡皮的温度。
他把草稿本放回抽屉里,和那本画满顾砚碎片的速写本放在一起。然后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梦里,他又捡到了顾砚的橡皮,这次橡皮上没有牙印,小熊图案很完整,顾砚笑着对他说:“这次的题不难,我不用咬橡皮了。”
林野笑着,把这个甜甜的梦藏进了心里,像藏着顾砚的橡皮,藏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牙印,藏着所有关于他的小秘密。他知道,明天去学校,他还要继续观察顾砚的橡皮,继续记录橡皮的“进化史”,继续把这些小细节写进小说里,藏在心里,直到永远。
写这章时总在盯着“橡皮牙印”发呆——原来少年人的小习惯,真的会被偷偷记成一本“进化史”:从9月蓝色橡皮的2道浅印,到12月浅棕橡皮的5层叠印,从完整的小熊图案到只剩模糊黑点,林野记的哪里是橡皮的变化?是把顾砚每次咬橡皮时的皱眉、发呆、解不出题的窘迫,都藏在了层层牙印里,这些细碎的记录,比任何告白都更藏不住心动。
林野捡橡皮时“偷偷摸牙印”的小动作,藏着最软的小心思——他摸的不是橡皮的凹陷,是想通过那些牙印,贴近顾砚解题时的心事:咬得深是题太难,咬得浅是在发呆,常咬的角落是习惯的位置。他把这些观察写进草稿本、写进小说,给“顾砚”的橡皮也加上牙印,不是刻意加戏,是觉得“会咬橡皮的顾砚”才更真实,才是他偷偷喜欢的、不完美却鲜活的样子。
特意写“橡皮的温度”“擦过手心的触感”,是想让这份“记录”更有温度:橡皮不是冰冷的物件,是被顾砚咬过、捂热的,是两人指尖擦过的小联结;牙印也不是丑陋的痕迹,是顾砚认真的证明,是林野心动的证据。林野最后在梦里盼着“题不难不用咬橡皮”,不是盼橡皮完好,是盼顾砚不用再为难题皱眉,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心疼,比喜欢更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第15章 橡皮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