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一点,窗外的蝉鸣已经歇了,只有客厅里挂钟的“滴答”声,顺着门缝钻进林野的房间。他把自己裹在被子里,只露出一个脑袋,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把瞳孔照得发亮——屏幕上是刚新建的文档,光标在空白处闪着,像颗跳个不停的小心脏。
林野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指尖有点发僵。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五分钟了,连被子里的空气都变得闷热,后背沁出一层薄薄的汗,却半点没觉得不舒服。他盯着文档的空白页,心里反复琢磨着:该从哪里开始写呢?是写上周数学课数睫毛的瞬间,还是写晚自习偷偷画手腕的慌张?最后,他的指尖轻轻落下,在键盘上敲下“顾砚”两个字。
刚敲完,他就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把手机往被子里按了按,只露出一点屏幕边角。脸颊烫得厉害,连耳朵尖都烧了起来,他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咚咚”的,和客厅的挂钟声混在一起,格外响亮。他偷偷掀开被子一角,让凉空气钻进来,视线又落回屏幕上——那两个字安安静静地躺在文档里,笔画清晰,是他最熟悉的名字,却让他觉得比做物理最后一道大题还要紧张。
林野咬着被角,把手机往眼前凑了凑。他想起昨天晚自习的事——顾砚递矿泉水瓶时的手指,路灯下的影子,还有那句轻轻的“一起走”。那些画面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像放电影似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他想把这些都写下来,可手指落在键盘上,却又迟迟不敢动——怕写得不好,怕把心里那种说不清的悸动,变成干巴巴的文字。
他翻了个身,把被子裹得更紧了些,手机屏幕的光在被子里晕开,形成一个小小的亮圈。他点开输入法的备忘录,里面记着几个零碎的词:“睫毛像蝶”“手腕骨节”“矿泉水珠”“皂香”——这些都是他白天偷偷记下来的,怕自己忘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现在看着这些词,他的心里又开始发痒,像有只小蚂蚁在爬,让他忍不住想把这些碎片拼起来,写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林野深吸一口气,手指又落在键盘上。这次他没敢写太复杂的场景,只写了上周借橡皮的事——那天数学课,他的橡皮擦找不到了,急得额头冒汗,顾砚突然把自己的橡皮拍在他桌上,没看他,也没说话,只是继续低头做题。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他却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光是“他把橡皮拍在我桌上”这句话,就改了三次。
第一次他写:“顾砚把橡皮递给我,说‘用吧’。”写完觉得不对——顾砚当时根本没说话,也没“递”,是“拍”在桌上的,声音很轻,却让他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他把这句话删掉,重新写:“顾砚把橡皮拍在我桌上,看了我一眼。”又觉得不对——顾砚当时明明没看他,头都没抬,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练习册。他又删掉,这次想了很久,才慢慢敲下:“他把橡皮拍在我桌上,没看我。”
写完这句话,林野盯着屏幕看了半天,嘴角忍不住微微翘了起来。这句话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却 exactly 是当时的样子——顾砚的动作很快,橡皮落在桌上时发出“嗒”的一声轻响,他甚至能想起橡皮的样子:是块蓝色的绘图橡皮,边角有点磨损,上面还沾着一点炭粉,是他之前画速写时蹭上去的。
他接着往下写,手指渐渐灵活起来,屏幕上的文字也越来越多。他写橡皮上的炭粉:“橡皮上沾着点黑,是我昨天画速写蹭的,他没擦,就这么拍给我了。”写自己当时的反应:“我没敢抬头,盯着那块橡皮看了半天,手指碰上去的时候,觉得有点烫,像碰了他的手似的。”写顾砚做题的样子:“他写字很快,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我偷偷看他的手,骨节比橡皮上的炭痕还清楚。”
写着写着,林野的眼睛有点发涩,他揉了揉眼睛,却舍不得停下来。他想起更多细节:借完橡皮后,他用了很久才敢擦试卷,怕把橡皮上的炭粉蹭掉;顾砚后来做题时,手指偶尔会碰到橡皮,每次碰到,他的心跳都会快一点;下课的时候,他把橡皮还回去,顾砚接过的时候,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指尖,很凉,像夏天的井水。
这些细节都很小,小到可能顾砚自己都忘了,可林野却记得清清楚楚,连当时的心情都记得——紧张、害羞,还有点甜丝丝的,像吃了半块没化的奶糖。他把这些都写进文档里,文字越来越长,屏幕上的光标也跳得越来越快,像他此刻的心跳。
写到一半,林野突然停了下来。他看着文档里的文字,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这些都是他偷偷观察来的,是顾砚不知道的小秘密,他把这些写下来,像个偷东西的小偷,把别人的样子偷偷藏进自己的文字里。可转念一想,他又觉得很开心——这些秘密是属于他的,是只有他知道的、关于顾砚的故事,他可以把这些故事藏起来,想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像藏了一颗独属于自己的糖。
林野咬着被角,笑出了声。他把手机举起来,对着屏幕上的文档看了半天,觉得自己像个搞情报的特工——特工藏情报,他藏顾砚的细节;特工有秘密基地,他有这个小小的文档。他甚至想象着,以后等他攒够了足够多的细节,就把这个文档打印出来,订成一个小本子,放在书包最里面的夹层里,像珍藏一件宝贝。
他接着往下写,这次写的是晚自习画手腕的事。他写自己的慌张:“炭笔刚碰到纸,就听见他翻书的声音,我赶紧把本子压在试卷下,指尖蹭到炭痕,像沾了他的影子。”写顾砚的手腕:“他的手腕很细,骨节像小石子,血管在皮肤下浅浅的,像条小蛇,跟着他握笔的动作动。”写自己画了又擦的线条:“我在试卷空白处画了个小手腕,刚画完就怕他看见,用橡皮擦了半天,还是留下了印子,像心里的痕迹,擦不掉。”
写这些的时候,林野的手指有点抖,不是因为紧张,是因为心里的悸动——他想起当时的灯光,暖黄色的,照在顾砚的手腕上,把皮肤映得更白;想起当时的声音,吊扇的嗡嗡声,老师批改作业的笔尖声,还有顾砚翻书的哗啦声;想起当时的味道,旧书本的油墨味,粉笔灰的味道,还有顾砚袖口的皂香,很干净,像刚洗过的衣服。
这些感官的细节都很清晰,林野把它们一一写进文档里,让文字变得有画面感——读者看不到当时的场景,可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让别人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感受到那个晚自习的暖光,还有他偷偷藏起来的心动。
不知不觉,已经快十二点了,客厅的挂钟敲了十二下,声音很响,把林野吓了一跳。他看了看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又看了看文档里的文字,已经写了好几页了,屏幕上全是关于顾砚的细节,从借橡皮到画手腕,从睫毛到矿泉水瓶,每一个细节都像一颗小星星,在文档里闪着光。
林野打了个哈欠,眼睛有点睁不开了,可他还是舍不得睡觉。他翻到文档的开头,从头开始读——读自己写的顾砚,读自己当时的心情,读那些小小的、藏在文字里的秘密。读着读着,他的嘴角又翘了起来,觉得这些文字比任何故事都好看,比任何小说都动人,因为这些都是真的,是他亲身经历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他突然想起还没给文档起名字。之前他一直用的是“新建文档”,现在他想给它起个特别的名字,一个只属于这个文档、只属于顾砚的名字。他想了很多名字:“顾砚的故事”“我的秘密”“晚自习日记”……可都觉得不对,要么太普通,要么太直白,配不上他藏在文字里的心动。
林野盯着屏幕,想了很久,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着,最后敲下了“顾同学观察日记”这七个字。敲完后,他盯着这几个字看了半天,觉得特别合适——“顾同学”很亲切,像他平时在心里叫顾砚的样子;“观察日记”很准确,因为这些都是他偷偷观察来的细节,是他写的关于顾砚的日记。
他把文档保存好,又把手机里的备忘录打开,把之前记的那些零碎的词补充进去,加上了“橡皮炭粉”“指尖相碰”“文档名字”这些新的细节。做完这些,他才满意地把手机放在枕头旁边,闭上眼睛。
被子里还留着手机屏幕的光和淡淡的热气,林野的心里甜丝丝的,像喝了一杯温温的牛奶。他想起文档里的文字,想起顾砚的样子,想起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心动,嘴角一直带着笑。他在心里偷偷想:以后每天晚上,他都要躲在被窝里写这个日记,把关于顾砚的每一个细节都写下来,把他的心动,一点一点地藏进文字里,藏成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
迷迷糊糊中,林野好像又看到了顾砚的手腕,看到了那块沾着炭粉的橡皮,看到了屏幕上的“顾同学观察日记”。他笑着,慢慢睡着了,梦里都是文字里的场景,暖黄色的灯光,沙沙的写字声,还有顾砚那双骨节分明的手,轻轻落在了他的试卷上。
写这章时总在想:少年人藏不住的心事,最后会落在什么地方?后来觉得,大概会落在深夜被窝里亮着的手机屏幕上,落在删了又改的短句里,落在“顾同学观察日记”这个有点傻气的文档名里。
林野对着“顾砚”两个字发呆的慌张,把“递橡皮”改成“拍橡皮”的纠结,其实都是在跟自己较劲——他想把心里那点“说不清的悸动”写准,怕普通的文字配不上那个瞬间。所以橡皮上的炭粉、指尖相碰的凉意、甚至顾砚没看他的细节,都被他小心翼翼地记下来,像把散落的星光一颗颗捡进文档里。
给文档起名“顾同学观察日记”时,特意加了“观察”两个字,就是想写这种少年式的小雀跃——他觉得自己像个特工,藏着别人不知道的情报,却不知道那些“偷来的细节”,早把心动写得明明白白。咬着被角笑的样子,其实是藏不住的开心:终于有个地方,能装下所有关于顾砚的、说不出口的话。
最后让他在梦里回到那些场景,是想悄悄说:这些写进文档的文字,早就不是简单的记录了,是他把心动折进了被窝的暖光里,藏进了反复修改的句子里,连做梦都在偷偷回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4章 小说文档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