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作者:一只小花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流水席,自然少不了苏渊明、沈无忌和孔冲闻,这段时间沈无忌和孔冲闻都是红光满面,为了彰显观复书院的教育成果,沈无忌把书院成立至今考中的人全都画了像,搞了一个名人堂。


    孔冲闻的书案上,全都是曲阜和老友们的道贺信,庆贺孔冲闻收了四大才子为徒,字里行间全都羡慕嫉妒的酸臭味道。


    四大才子包揽了三场考试的前三名,苏渊明也轻松下来。


    每天都带着钓具,去河边钓鱼,一钓就是一整天。


    也算是轻松惬意,怡然自得。


    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就戛然而止了。


    四大才子表情严肃认真地没收了苏渊明的钓具。


    “你们什么意思?”苏渊明大为不解。


    “请先生不要懈怠,与我们一起备战龙釜山诗会和明年的秋闱。”


    听了四大才子的话,苏渊明险些一头栽进河水里。


    啥意思?


    你们几个还赖上老夫了?


    老夫就是来保定府散心的,就是过来收徒的,不是来教你们如何考状元的。


    “你们不想去府学,还可以去观复书院。”苏渊明伸手要抢鱼竿,却被沈道正轻松躲过。


    “先生,保定府学并不授课,多数时间让学生们刷题做文章,然后再交给教授们指点斧正。即便是上课,府学的教授们也心不在焉的。”沈道正对着苏渊明行礼道,“那些官宦子弟,家中都有名师指点。我们四个不想虚度光阴,您老也不想我们秋闱落选,败坏了您的名声吧。”


    “先生,府学的教授想着的都是混日子,并不在意学生成绩的。”陈长青扶起苏渊明,抢走了他的小马扎,“您可是两朝帝师,北方第一名儒,也不想看着我们四个半途而废吧?”


    唉,苏渊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四大才子说得对,府学的教授十分散漫,而且只讲注释本的四书五经,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也不问学生们会不会懂不懂,下课了转头就走,如果有学生前去询问,次数多了也会被教授们嫌弃。


    “状元进士也不是那么好教的。”苏渊明略微沉思,“你们现在的所学,足以应对秋闱了。这样吧,我教你们如何考状元,庆之依旧给你们出题。另外,老夫着重给你们讲解历年来的时政考题。”


    “谢先生。”四人相互对望,把渔具又还给了苏渊明。


    他们四个则是挥挥手,远处的下人立刻从马车上取下炊具,然后在河边搭建简易的灶台。


    “四个鬼东西!”苏渊明无奈地摇摇头,便带着四大才子钓鱼。


    为了打发时间,还时不时地给他们讲述自己考状元的心态以及经验,听得四大才子如痴如醉。


    ………………


    沈道正连中小三元,县衙也是颜面有光,这和政绩息息相关。


    县太爷周桦骢亲手书写“文星高照”的匾额,让衙役们敲锣打鼓地将匾额送来灵山县。


    四大才子和沈庆之兄妹站在门口相迎,院子里也早泡好绿茶,摆放好茶点。


    进入院子,周桦骢先是向苏渊明行礼问好,这才入座。


    他此次前来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龙釜山诗会,第二件事便是勤政兴民。


    赢彪作为北直隶官员考核的钦差,没有给周桦骢做最终的评分,周桦骢从赢彪的幕僚口中得知,他在勤政方面优等,但兴民方面还有些不足。


    这让周桦骢很不理解,安宿县现在是保定府第一纳税县,灵山镇还有各种工坊,务工人员家家都住上了大瓦房;摊丁入亩也在安宿县顺利推广,这难道还不算兴民?


    “先生,下官前来有一时不解。”周桦骢抿了一口茶,随即认真地求教道,“先生觉得什么是兴民?”


    “兴者,蓬勃发展、积极向上,如种子萌芽、村落兴盛;民者,乃普通民众,强调以人为本、民生为本。连在一起就是通过政策扶持、经济发展等手段提升民众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苏渊明捋了捋胡须,“百姓之事无小事,一粥一饭皆关民情,一丝一缕皆系民心。故而,为官者当知百姓之所需、知百姓之所慧、知百姓之所盼;勤政之本在于兴民;兴民之道在于察疾苦。”


    “谢先生为下官解惑。”周桦骢仔细琢磨,苏渊明说的太空泛,实际上没多少能用的东西,便转头看向沈庆之,“贤侄,如果让你做安宿县令,你会如何治理安宿县?”


    “这……”沈庆之也发现,苏渊明对兴民的态度太过乐观,想法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中原官场从古至今,讲究的都是传承,从来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周大人问了,你就说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苏渊明鼓励道。


    “治理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仔细琢磨就很空泛。”沈庆之略微沉思后开口道,“就比如保定府和真定府,两府虽然紧挨着,但山川河流、水文地理、民情风俗全都不同。因此,治理一个县首先要了解这个县,因地制宜。”


    “比如呢?”周桦骢当即来了兴致,“因地制宜当真能兴民吗?”


    因地制宜这个词,不是第一次听说,但纵横官场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把这四个字用在治理地方上面,这让苏渊明也来了兴致。


    “敢问周伯伯,咱们安宿县什么最多?”沈庆之问道。


    “大山、大河?”周桦骢试探着问道。


    “不。”沈庆之严肃认真地看着周桦骢,“是黑石!”


    “黑石?”周桦骢、苏渊明,乃至四大才子都为之一怔。


    煤炭这东西自先秦时代就发现了,可这东西有毒,用来取暖经常毒死人。


    后来有个小机灵鬼,发现煤炭可以冶炼,朝廷就把煤炭用在了冶炼上面。


    煤炭属于官商联营,再加上太原府产煤,所以太原府几乎垄断了整个武朝的煤炭供应。


    “对,如果安宿县采煤,借助水利贩卖,不出三年,安宿县可大兴。至于官营还是私营,又以哪种方式回馈百姓,就不是我能说得清楚的了,我只能说煤矿开采能带动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至少能解决很大部分百姓的就业问题。”


    嘶,周桦骢倒吸了一口凉气,果然论捞钱,十个周桦骢不如一个沈庆之。


    但很快新的问题就来了,如何打破太原府的垄断,让安宿县的煤炭走出保定府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