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章

作者:我没那么早睡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劈柴的动静停了。


    院子里安静下来,静得能听见灶膛里最后一点火星子噼啪一声,然后彻底熄灭。


    暮色从四面八方来袭,将这个小小的院落完全吞没。


    陈平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他看着父亲的背影,父亲放下了柴刀柴刀磕在木桩上,发出一声闷响。


    他没有回头,只是走到院角的水缸边,舀起一瓢凉水,从头顶浇了下去。


    冰凉的水顺着他花白的头发流淌下来他用力地搓着脸,搓着脖子。


    刘氏捂着嘴的手,终于放了下来。


    她手心里那几块碎银子和几十个铜板,被她的体温捂得发烫。


    她一步一步,走到陈大柱的身边。


    “他爹……”


    她的声音很轻陈大柱没有应声,只是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


    “这些钱……”


    刘氏摊开手掌,勉强照亮了那点可怜的家当。


    “就只有这些了?”


    “嗯。”


    陈大柱从鼻子里发出一个音节。


    “让平儿去学堂,束脩……笔墨纸砚……哪一样不要钱?”


    刘氏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问他,也像是在问自己。


    “镇上的张先生听说眼界高得很,咱们这样的人家,他肯收吗?”


    陈大柱终于转过身。


    “他会收的。”


    他说。


    “为什么?”


    刘氏追问。


    “他欠我一个人情。”


    陈大柱说完这句,就不再开口了。


    他走进灶房一点昏黄的豆大灯火,从门里透了出来,在地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光。


    刘氏还站在院子里,低头看着手心的钱,许久没有动。


    陈平走了过去。


    “娘。”


    刘氏抬起头,灯火映着她脸上的泪痕。


    她把手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重新用那块打了补丁的布包好,塞进自己怀里最深处。


    她拍了拍那个位置。


    “平儿。”


    “娘,我……”


    陈平想说点什么,想说他会争气,想说他不会辜负这份沉重到让他喘不过气的期望。


    可话到了嘴边,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喉咙里堵着一团棉花。


    “吃饭。”


    刘氏拉住他的手,走进了灶房。


    晚饭是早就做好的,一锅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糙米粥,一碟黑乎乎的咸菜。


    往日里这样的饭食,一家人也能吃得安安稳稳。


    陈大柱坐在矮凳上,端着碗一口一口地喝着粥,他吃的很慢,也很安静。


    刘氏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她看着对面的儿子,那个昨天还在田埂上追着猪跑的半大孩子。


    明天,他就要去念书了。


    “平儿,你大哥儿那些书,都还在吗?”


    “在的,娘,都在西屋那个破箱子里。”


    陈平立刻回答。


    “明天拿出来,晒晒,别叫书虫给蛀了。”


    “嗯。”


    “到了学堂见了先生,要行礼,要恭敬。”


    “嗯。”


    “同窗们……要是有人看不起咱们家,你别跟人置气。”


    刘氏絮絮叨叨地说着。


    “咱们是去念书的,不是去打架的。把字认全了,把数算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陈平用力点头。


    “娘,我记住了。”


    陈大柱始终没有说话。


    他喝完了碗里的最后一滴粥,把碗重重地放在桌上。


    “睡觉。”


    他丢下两个字,起身回了里屋这一夜,陈平睡得极不安稳。


    他一会儿梦见大房那两个女人的面孔,一会儿又梦见父亲冷硬如铁的侧脸。


    他还梦见了那些他从未见过的书本,上面的字一个个都活了过来,在他眼前跳动,嘲笑着他的不自量力。


    天还没亮,他就醒了。


    他睁开眼睛,看着头顶用茅草和泥巴糊成的屋顶,隔壁的房间里,传来他爹起床的动静。


    没过多久,刘氏也起来了。


    院子里响起了轻微的扫地声,还有拉动风箱的呼呼声。


    陈平也穿上衣服,下了床。


    他推开门,刘氏正在灶房里忙活,看见他出来刘氏停下了手里的活。


    “醒了?再睡会儿吧,天还早。”


    “不睡了,娘。”


    陈平摇摇头。


    他走到西屋,摸黑找到了那个破旧的木箱。


    打开箱子,一股陈腐的霉味扑面而来。


    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摞书。


    书页泛黄边角卷曲,有的封皮上还有被老鼠啃过的缺口。


    这就是陈家大伯陈安,读了十几年,也没读出个名堂来的全部家当。


    陈平小心翼翼地把书抱了出来,借着灶房透出的微光,一本一本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还有几本更厚一些的,是《论语》和《孟子》。


    他大哥儿陈安,连秀才的边都没摸到,看的书倒是不少。


    天色亮了起来。


    刘氏从灶房里端出一个碗,碗里是两个还冒着热气的白面馒头。


    白面馒头,陈平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们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白面。


    “拿着,路上吃。”


    刘氏把碗塞到他手里。


    “娘,我不……”


    “吃!”


    刘氏打断了他。


    “今天是你第一天去学堂,吃饱了,才有精神。”


    她又从怀里掏出那个布包,从里面数出十个铜板,用一小块布仔细包好,放进陈平的口袋。


    “这是给你路上买水喝的,省着点花。”


    陈平拿着那两个温热的馒头,口袋里揣着那十个铜板,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陈大柱从屋里走了出来。


    他换了一身还算干净的短打,脚上穿着一双纳得厚厚的布鞋。


    “我送他去。”


    他对刘氏说。


    刘氏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陈平把那几本旧书用布条捆好,让他背在身后。


    “爹,我自己能去。”


    陈平小声说。


    从家里到镇上,十几里山路,他闭着眼睛都能走。


    陈大柱没理他他先走出了院门,陈平只好跟上。


    他回头看了一眼,看见他娘刘氏还站在门口,一直看着他们。


    陈平背着书跟在后面,他能看见父亲的肩膀,扛起了一整个家。


    一路无话。


    走了快一个时辰,镇子的轮廓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镇子比村里热闹得多。


    清晨的街道上,已经有了不少行人。挑着担子卖菜的,推着车子卖早点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陈平第一次在白天,他仔细地打量这个镇子。


    以往他都是天不亮就来割猪草,天黑了才回去,对镇子的印象只有匆忙和疲惫。


    陈大柱对这里很熟。


    他领着陈平七拐八绕,来到了一条僻静的小巷。


    巷子尽头,是一座青砖灰瓦的院子。


    院门是紧闭的,门楣上挂着一块黑色的木匾,上面刻着两个字:张府。


    这里就是张先生的家,也是镇上唯一的学堂。


    陈大柱停下脚步。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本就算不上整洁的衣衫。


    然后他上前,叩响了门环。


    “咚,咚咚。”


    三声之后,里面没有动静。


    陈大柱又叩了三声。


    过了好一会儿,门内才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一个不耐烦的男声。


    “谁啊?大清早的,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门“吱呀”一声被拉开一条缝。


    一个睡眼惺忪的家丁从门后探出头来。


    他上下打量了一下门口站着的父子俩,看见他们一身的穷酸气,脸上的不耐烦更重了。


    “干什么的?”


    陈大柱往前站了一步,挡在了陈平身前。


    “这位小哥,我们是来找张先生的。”


    “找我们家先生?”


    家丁嗤笑一声。


    “我们家先生是你们想见就见的?有拜帖吗?有引荐人吗?”


    “没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