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9、稻香村酒席(二)

作者:懿小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屋子的后面是一个菜园子,后面还有养鸡鸭的牲畜的棚子,更有一个大大的红色桶,里面装满了鱼,这些鱼也是明天要用的酒席菜肴之一。


    小雨还在哗啦啦的下,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在后院挖了一个窑,准备做红薯窑,江小年带着两个女孩子在一旁清洗猪大肠,猪肝。


    这一次阿发结婚,想必是把亲朋好友都请来了,预备了至少六七十桌的菜,故而也杀了三头猪,还有一些猪肝粉肠没有人吃的边角料,如今却成为江小年他们烧烤的好东西。


    红薯窑的上方烤这些边角料,下面一会儿给红薯芋头做成窑洞,味道一定是美滋滋。


    雷蒙和阿福循着香味找过来,一人一个烧烤串,吃得小嘴脏兮兮的。


    江小年刚开始想要把竹签做成的猪肝串儿给雷蒙,雷蒙不断的摇头:“脏,真的脏,有土,有泥巴,不卫生……”


    阿福这段时间回村子已经习惯,抢过烧烤串,自顾自的撸起来,一边吃串一边喝水,上面有点辣椒也没事,丝毫不影响享受饕餮盛宴。


    雷蒙最后也是一手拿水,一手拿串,说着辣,又往嘴里塞。


    几个小年轻把红薯窑做好之后,给阿福和雷蒙一人一个烤红薯,赶紧把他们打发走了。


    江小年又去前面棚子下面帮忙,这种时候就是主动找活干,大盘子没有洗就赶紧洗,礼房里面的那些回礼没有包装,就要赶紧包装。


    稻香村里面办酒席就是这样,大家都是主动去帮忙,分内的事情做完后,还要四处检查,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


    阿太和阿发家的老人则坐在前厅,跟个老佛爷似的,一手拿着烟袋,一手拿着酒,说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回忆当年的英勇事迹。


    江小年则愿意到厨房去帮忙,今天晚上帮忙的菜是火锅,一群女人们把菜和肉拿到了水井去洗。


    水井旁边有一个大池子,旁边的石头已经磨得油光程亮,那些女人们,一手端着一个桶,围在水井旁边,闲言碎语情报站,也是从这儿出发。


    东家的男人打工回来了,这一次没有在工厂赚到钱,全部给了厂里的相好,西家的女娃子大学毕业了,一毕业就找了个广东老板做小,现在拿钱回家建房子……都是诸如此类的话。


    江小年是不太愿意往这个地方走的,一则,水浅王八多,二则,她来了最终焦点就是她,那些人又开启了读书无用论,早知道读完书回来种地,当时就不该去学校。


    这些话听得多了,就会消耗一个人的心气,江小年在这儿迅速清洗了一些碗筷,就赶紧往回走。


    此时的天棚厨房,已经开了油锅。


    江小年连忙凑到一旁去,大厨是外号叫做五九的五六十岁的男人,有点结巴,但是做得一手乡村酒席的好菜,但凡谁家有点宴席,他都是大厨。


    五九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在外面混了几年,也被关了几年,回来后一直都没有娶老婆,单身一个人守着一个可大可大的堂屋,平时就喜欢抽个两块五钱的烟。


    酒席的锅是很大,左边一个炉子是烧柴的,右边一个炉子接连着液化气,改造过的炉子,火非常大,开了液化气之后,划一根火柴放到灶上,那火能有半人高。


    这样的大火做菜才好吃。


    如果是煮米饭,炖点什么就喜欢用柴火炉,但是炒菜,还是得用液化气灶。


    如今开油锅,就是为了炸那些正正方方的五花肉,五花肉的皮已经被针扎得密密麻麻的腌制了一段时间,皮上涂了白酒和蜂蜜,为的就是下油锅后,那些皮能炸开花,这样的五花肉,做出来的扣肉才香。


    五九点燃一根烟,把肉都放进油锅里,看着锅里陆陆续续起来的泡泡,抬眸看江小年:“小年妹,我记得你爸以前做的扣肉好吃,人家还有腌制肉的配方。”


    五九说话有点结巴,这句话说了很久才能表达出来。


    江小年点头:“对,我爸做得好。”


    五九为什么叫做五九呢,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关系到乡村取小名的趣事。


    这也是阿太跟江小年说,小年才知道的。


    比如说江小年是出生在小年夜的时候,于是正好就叫做江小年了,好听又好记,还带着几分女孩子的调皮可爱。


    但是很早的时候,上一辈人都没什么文化,于是经常以出生的日期叫小名,什么狗蛋猫蛋之类的,在稻香村并不流行,毕竟是千辛万苦生下来的,也舍不得叫得太牲畜。


    如果是十月初九生的,就叫十九,如果是三月初二生的,就叫做三二,这是起小名的一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出生的时候斤数比较重,以前觉得生大胖小子是好事,超过五斤的都是大好事,五斤六两就叫五六,六斤八两就叫六八,又或者八斤七斤的,就直接叫八斤,七斤。


    五九就是五月初九生的,他蹲在小年的旁边,不断的问起外面的事情:“我要是好好读书,我现在也在城市买房买车了……你咋回来了?”


    “回来照顾我太。”江小年回答。


    眼睁睁的看着锅里的五花肉大方块变成了金黄色。


    五九看着火候差不多了,拿起手边的一个大铁叉子把肉都捞出来,放在了冰水里,又开始下一锅。


    酒席的头一天,就是需要不断的炸东西,外面还有一个炉灶用泥土建起来的,他们打算一会儿做烧鸭。


    鸭子都是在村子里面买的,如果村子的不够,就去隔壁村子买,保证每一只鸭子都是土鸭。


    江小年看向做烧鸭的地方,她们的泥土烧烤炉子做得非常讲究,建造这个炉子的一定是个非常出色的泥瓦匠,上面还专门做了挂烧鸭的地方,一个炉子能做十个烧鸭,从傍晚一直做到凌晨。


    鸭子的腌制也是很讲究,五九急匆匆的过来,尝了一口酱料:“少了点冰糖,外面的皮要甜一点才好吃的。”


    二厨子是个初中就辍学的青年,也很听话的放冰糖:“小年姐,我们这个烧鸭绝了,从早晨就腌制,一直到现在,什么北京烤鸭,绝对不如我们稻香烧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