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8章 师夷制夷,新钱面世

作者:司马拆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周立春把事情办得干净,“快车号”失踪的消息,暂时还没传开。


    松江府衙里,临时主事的通判秦少柏捏着张纸条——有人说在烂路港听到了枪声。


    可没人真去现场查,派去的衙役晃了一圈,啥也没找着,这事便不了了之。


    第二天,陈林跟着周立春的船队回了陈家湾。


    缴获的烟土被搬进仓库,一包包堆得严实;肖恩则被交给潘起亮,关进了小黑屋。


    接下来,陈林得客串回绑匪。


    不过急不得,得先摸清楚怡和洋行的现金流——狮子大开口前,得知道对方能拿出多少。


    最让陈林纠结的是那艘汽船。


    留给船队?


    太招眼,官府和洋人一准能盯上。


    他最后拿定主意:把船上的蒸汽机拆下来,运到陈家湾用,还能让工匠们拆开研究;剩下的木板,送进太湖船厂当材料。


    说起太湖船厂,还是前段时间的事。


    陈林原本想以淀山湖船队的名义买几艘船,结果周立春看中了一家老船厂——主家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连船工都养不起了。


    陈林花了几百两银子,跟捡白菜似的把船厂盘了下来。


    单是淀山湖船队的维修、造船需求,就够这船厂活下来了。


    淀山湖截船的事,陈家湾没几个人知道。


    火枪队里,也只有潘起亮清楚来龙去脉——陈林特意交代,一切以保密为先。


    另一边,杨坊接管立华实业后,对陈家湾工业区进行整顿。原本的流民被分成三个组:后勤组管种田、吃喝,建筑组盖房子,炼焦厂管烧炭。但有一条死规矩:谁都不准进药厂车间——这是陈林亲自定的,连杨坊都没权限。


    那些被陈林买来的孩子,也被他按流水线分了工序,每道工序挑个工长协调。


    剩下的事,全是陈林自己安排。


    孩子们下工后也不跟陈家湾的人接触,直接回专门的宿舍休息。


    只有胡三管着他们,平时给他们讲课,安排吃喝起居。


    整个工业区像台上了弦的机器,按陈林的要求转得飞快。


    处理完陈家湾的事,陈林回了租界。


    先去颠地洋行转了圈,见没什么要紧事,才往租界 001号走。


    “阿哥!”门刚推开,苗苗就扑了过来,小胳膊紧紧抱住他的腿。


    游慧儿跟在后面,伸手接过陈林的大衣和礼帽,叠得整整齐齐。


    刘丽华坐在书桌旁,手里拿着笔写写画画,见陈林回来,赶紧停了笔,手指捏着笔杆,有些局促。


    这栋房子,陈林把一楼、二楼给了立华实业办公,只留三楼自己住。


    里面的装修偏后世风格,有带抽屉的书桌,能调节高度的椅子。


    刘丽华一开始觉得别扭,住久了倒觉得温馨。


    自从刘丽川走后,她就搬了过来,苗苗也习惯跟她待在一起,两人处地像亲姐妹,又像是师徒。


    “写什么呢?”陈林走过去,凑头看了眼纸上的字。


    “邱掌柜想在租界开家成衣店,让我帮着经营。”刘丽华低着头,声音轻轻的,没什么底气,“我列列需要准备的东西。”


    “找好店面了?”


    刘丽华摇了摇头——租界的地寸土寸金,她一个小姑娘,哪能拿得下来。


    “不用找了。”陈林拉着她走到窗边,指着围着院墙的一排偏房,“最靠大马路那间,到时候在墙外开个门,就给你当店面。”


    “啊?这……这不好吧。”刘丽华赶紧摆手,眼里满是惊讶。


    “有什么不好的。”陈林笑了笑,看了眼蹦蹦跳跳的苗苗,“这样苗苗就能天天跟你在一起,还能跟着你学东西。”


    他心里算得明白——苗苗跟着刘丽华学了不少字,再这么学下去,都不用去学堂了。


    拿一间铺子换个家庭教师,稳赚不亏。


    ……


    江宁城,总督衙门。


    老态龙钟的壁昌捏着苏松太道宫慕久递上来的折子,慢慢翻看。


    对面坐着江苏巡抚李星沅,他刚接任不久,做事低调,凡事都听壁昌的。


    看着看着,壁昌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嘴角勾起笑:“好一个以夷制夷!”他突然拍了下大腿,转头看向李星沅,“这个宫慕久还是有才的,差事办得漂亮。光凭借这四个字,老夫就能跟朝廷交代了。”


    李星沅点头附和:“竹圃(宫慕久字)这点子确实妙,有苏秦、张仪之姿。不过想法很好,操作起来却难。划地的时候,得多上点心。得让英吉利人与弗兰西人因为划界的事儿斗上一斗。”


    说起谋略,大清的官员总觉得自己不差。


    “嗯,让他便宜行事。”壁昌耷拉着眼皮,语气随意,“咱们也得学会放权。”


    “总督大人说的是。”李星沅拱了拱手,又补充道,“还有件小事——上海县监生陈林,带团练灭了东海盐匪几百人,还杀了匪首。宫慕久想为他讨个赏。”


    “陈林?”壁昌抬了抬眼,“这人什么来头?”


    “上海本地人,据说会洋文,懂洋务,在租界开了公司,家底很厚。这次还准备协助宫慕久跟法国人谈判。”


    “不错,不错。”壁昌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吟片刻,“既然是监生,就准他捐个候补知县吧。”


    “捐?”李星沅刚想反问,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壁昌瞧出他的心思,叹了口气:“如今是多事之秋,朝廷难,陛下殚精竭虑。老夫受陛下重托,管着天下财税重地,理应为君分忧。可老夫也清楚,百姓日子不好过,不想再加税。捐官不过是权宜之计。像这个陈林,有能力,又有报国心,破格让他做官,也算为国选才。让他捐钱,不过是堵众人的嘴。”


    话说得冠冕堂皇,骨子里还是想弄钱。李星沅是传统读书人,心里接受不了,可身在其位,也知道官府财政有多紧张。


    按现在的行情,贡生、监生捐个知县,得五千两白银。陈林这个监生,就是刚花五千两捐的——宫慕久只用了三千两,剩下的钱,他拿了一部分给李星沅送了礼。


    李星沅收了好处,自然要帮陈林说话。


    而且候补知县没实职,给出去也不心疼。


    “总督大人,”李星沅又开口,“川沙厅乱了好久,通判的位置一直空着,靠小吏代管。不如让陈林去署理?”


    川沙那地方全是荒滩,没什么油水,想卖都卖不出去。


    壁昌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而且陈林只是署理,后面想要真管,必须要再捐个通判,这又是一笔钱。


    “就依你说的。不过川沙厅欠的历年赋税,得让他补上。”


    两位大佬几句话,就把陈林的去处定了,还顺手捞了上万两白银。有权之人赚钱,就是这么快。


    第二天一早,陈林照例睡到日上三竿才去颠地洋行“打卡”。


    这几天洋行乱糟糟的,职员们忙着打包东西,准备搬新大楼。


    新楼的下五层混凝土结构已经装修好,上面的中式木质楼层要雕梁画柱,还得等些日子,但不影响使用。


    珍妮早跑去新大楼,指挥工匠装饰自己的办公室和房间了。


    既然珍妮不在,陈林也钻进了自己的实验室。


    实验桌上,摆着一枚崭新的西班牙本洋。


    陈林拿起银元,吹了口气,再贴到耳边——“嗡嗡”的响声清晰可闻。


    “这时代真好,造假币都没人管。”他心里暗笑。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敲门声,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陈先生,您在里面吗?”


    谁会找到这里来?陈林皱了皱眉,放下银元,起身去开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