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章 火药秘研,实业扬帆

作者:司马拆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周立春那边已经训了些日子,挑的都是眼亮手快的好手。


    德莱赛这枪不难用。


    唯一的麻烦,是打几次就得清枪膛。黑火药残渣多,后膛枪对气密性要求又高,积多了就卡壳。


    可这点事,难不住陈林。


    他早在实验室捣鼓出了无烟火药。


    别说他是个博士生,后世随便一个化学本科生,在实验室里都能配出来。


    这东西,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不会傻傻地拿出去申请专利,申请专利意味着公开技术核心。


    也不跟任何人提——藏着才是宝贝。


    野鹿荡训练基地。


    风刮过芦苇荡,沙沙响。


    潘起亮举着德莱赛,眯眼瞄准远处的靶子,指节扣紧扳机。


    “砰!”


    枪声比以前脆多了。


    枪口没冒浓黑的烟,只飘起一缕淡淡的青雾,很快被风吹散。


    “哎呦!”


    潘起亮身子向后一仰,踉跄着退了一步,胳膊还在抖。


    他这身子骨,竟被一枪震得晃了晃。


    “威力真大!至少是原来的两倍!”他揉着肩膀,疼得咧嘴,眼里却亮得很,“这子弹没变大啊,咋这么猛?”


    陈林走过去,接过枪,手指探进枪膛摸了摸,眉头微挑:“药放多了。看来得减点装药量。”


    他用无烟火药给定装子弹复装时,忘了这药的威力是黑火药的三倍——手快了,没算准量。


    “大东家,你给子弹里加啥了?”潘起亮凑过来,伸着脖子问,眼里满是好奇。


    陈林把手指竖在嘴前,轻轻晃了晃,嘴角勾了勾:“天机不可泄露。”


    “切,有啥了不起,神秘兮兮的。”潘起亮撇撇嘴,语气酸溜溜的,手却还攥着枪不放。


    “看样子,你不喜欢?”陈林斜他一眼,作势要拿过子弹,“那还是用原来的吧。”


    “别别别!”潘起亮赶紧把枪抱在怀里,脸上立刻堆起笑,语气也软了,“陈把头,陈先生,还是这个好!带劲儿!你说这威力大了,子弹飞得也更远吧?”


    “理论上是。”陈林点头,指了指枪身,“但你这枪不行。再这么打,顶多再来几枪,就得炸膛。”


    德莱赛原本五六百米的射程,已经够了。


    这会儿英军才刚装备米涅步枪,北边的沙俄更落后——打克里木战争时,还在用滑膛枪呢。


    “今天先到这。”陈林收起子弹,“我回去重新调装药量,明天再试。”


    野鹿荡的河边,水泛着冷光。一支船队从淀山湖方向过来,船桨划水的声音越来越近,帆布被风吹得鼓鼓的。


    周立春带着几个汉子,踩着跳板跳上岸,裤脚还沾着水。放哨的火枪队队员赶紧迎上去,领着他们往火塘子方向走。


    陈林和潘起亮正坐在火塘边。塘里没明火,只有烧红的木炭,映得两人脸暖暖的。一只肥硕的野鸭架在火上,表皮烤得金黄,油珠顺着鸭皮的毛孔渗出来,滴在木炭上,“滋滋”响,香味飘得老远。


    “周把头,来,坐这儿。”陈林挪了挪身子,给周立春让了个位置,递过去一根烤得焦香的芦苇杆。


    周立春坐下,搓了搓手,开门见山:“陈兄弟,上次说的那事,定下来了?”


    陈林点头,捡起一根细树枝,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地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把路线标得清楚:“这条运烟土的路,是怡和洋行的买办吴记开的,主要走水路。押送的也是吴记的人,可能会跟着几个洋人火枪手——不多,撑死十几个。”


    周立春盯着地上的地图,眉头皱着,听得仔细。他做事一向严谨,不打没准备的仗。


    “我看了咱们火枪队的训练,对付百余人的押运队,没问题。”他顿了顿,补充道,“吴家的押运队,战力跟普通镖局差不多,我以前跟他们打过交道。”


    “他们大多是主家的同乡,士气不低——跑了或投降,会连累家人;战死了,家人能拿抚恤,待遇比官军还好。”


    陈林听着,心里点头:让周立春负责这次行动,果然没选错。换了潘起亮,哪会想这么细?只会喊着“冲就完了”。


    “这次最大的问题,是怡和洋行给他们配了艘小型蒸汽轮船。”陈林用树枝点了点地图上的河面,“那船比咱们的舢板快多了,防护也强,说不定还带了小型火炮。”


    这年头,洋人商船基本都带武装。海上乱得很,海盗横行,商船之间还互相抢——不带枪,走不了远路。


    “火轮船?”周立春抬头,眼里闪过一丝凝重。他只远远见过一次,船两侧有巨大的水轮,不用人划,“呜”一声就跑,快得很。


    “是。”陈林点头,话锋一转,嘴角却扬了起来,“不过啥东西都有缺点。只要找对了火轮船的软肋,收拾它不难。”


    ……


    计划敲定,陈林转身回了租界。


    他答应过詹姆斯,要帮珍妮的忙;杨坊那边,也得着手组建立华实业的总部;更重要的是,今天要搬新家——把妹妹苗苗从刘家接回来。


    洋泾浜北岸,老韩手里捏着鞭炮,打火机“咔嗒”一声打着,引线“滋滋”烧起来,接着“噼里啪啦”响成一片,红纸屑落了一地。立华实业公司的牌匾,在鞭炮声中露了出来——黑底金字,亮闪闪的。


    租界里有头有脸的人几乎都来了。巴富尔领事也亲自来了,穿着笔挺的礼服,胸前别着徽章。


    “恭喜你,杰克。”巴富尔走上前,手里拿着一块铜制的门牌,上面刻着“001号”。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为当初的决定感到骄傲——这是租界 001号门牌,现在正式颁给你。”


    陈林是租界唯一的原住民,当初巴富尔同意合信留下那三间茅屋时,就定了这房子是 001号。


    说白了,当初就是场政治作秀——要是这几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死了,或者跑了,这门牌也就不算数了。


    可谁都没料到,陈林不仅活了下来,还在短时间内在租界站稳了脚,甚至开了公司。


    “谢谢您,巴富尔先生。”陈林脸上堆着笑,说着客套话,心里却在骂:这群虚伪的强盗,拿别人的地盘做顺水人情,还装得像个好人。


    他接过门牌,高高举起来。现场立刻响起欢呼声,还有人吹起了口哨。


    院子里摆了酒席,桌子上摆满了菜,香味飘满了院子。


    杨坊穿着长衫,领着众人落座,忙前忙后,脸上满是笑意。


    基布先生走过来,拍了拍陈林的肩膀,故作不悦地皱着眉:“杰克,你挖走了我的通译,很不厚道啊。”


    陈林赶紧陪笑:“基布先生,你们仁记是大洋行,通译多的是,就匀一个给我呗?”


    “匀给你也行。”基布先生挑眉,话锋一转,“但你得给我补偿——下次有好东西,记得先想着我们仁记洋行。你现在也开公司了,做生意得公平,不能只盯着颠地一家。”


    “基布叔叔,”珍妮赶紧凑过来,笑着插话,“杰克只挖走你一个通译,你就要把我们洋行的买办也挖走吗?”


    周围的人都笑了,气氛一下子松快起来。


    整个租界,除了怡和洋行,还真没人不喜欢他。


    刘丽华带着苗苗站在大门下。苗苗穿着小棉袄,手里攥着个布包,刚学了几个字,盯着门上的牌匾,小声念道:“立华实业……”


    她抬头看刘丽华,眼睛亮晶晶的:“姐姐,这名字跟你的名字一样啊!”


    刘丽华的脸“唰”地红了,赶紧白了苗苗一眼:“只是读音一样罢了,别瞎想。”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怦怦跳。


    陈林给公司起这个名字,难道真的是因为她?


    “看什么呢?跟我进去吧。”


    陈林走了过来。他今天穿了身黑色西装,裁剪得很合身,红色领结打得整齐。


    脸上还有少年的稚气,眼神却锐利得很,像藏着光。


    “嗯……”刘丽华赶紧点头,头低着,生怕陈林看出她的慌乱,手指攥着衣角。


    混在洋行老板中间的珍妮,远远瞥见了这一幕。


    她知道陈林有个妹妹,可那个跟苗苗站在一起的女人是谁?


    那女人穿件白色轧花短衣,配着黑色马面裙,看着温文尔雅,气质娴静。


    虽说个子没自己高,身材也不如自己丰满,可珍妮心里却莫名升起一股危机感——像自己的东西被人碰了。


    她忍不住迈步走过去,脸上堆起笑。


    “杰克,这就是苗苗妹妹吗?”她看向苗苗,用生涩却清晰的华语问道,声音软软的。


    陈林转头,自然地笑了笑,摸了摸苗苗的头:“苗苗,叫姐姐。”


    “姐姐好!”苗苗仰着小脸,声音稚嫩,“姐姐你好漂亮啊!你是洋人吗?”


    “姐姐说话跟你一样,怎么会是洋人呢?”珍妮蹲下来,跟苗苗平视,眼里满是笑意,手指轻轻碰了碰苗苗的小脸蛋。


    接着,她像是刚看见刘丽华似的,转头问陈林:“这位是……”


    “哦,这是我的朋友,丽华。”陈林拉过刘丽华,手指不经意间碰了碰她的胳膊。


    “这段时间,多亏她照顾苗苗。”


    刘丽华和珍妮同时往前迈了一步,互相点了点头。


    “刘小姐好。”珍妮先开口,语气客气,眼神却在打量刘丽华。


    “珍妮小姐好。”刘丽华也回了句,声音轻轻的,手还攥着衣角。


    陈林没察觉出两人之间的微妙气氛,还在一旁介绍:“丽华,这是珍妮小姐,合信洋行的,帮了我不少忙。”


    主楼是陈林的居所,楼上有好几个卧房。游慧儿已经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桌子擦得发亮,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苗苗、刘丽华、珍妮,还有游慧儿,几个女孩凑到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好奇地打量着房间里的东西——陈林设计的带抽屉的桌子、能调节高度的椅子,都新鲜得很。


    陈林却没跟过去。他走上顶楼靠南的露台,风从江面吹过来,带着点水汽,凉凉的。


    从这里能看见南面的黄浦江,船来船往,汽笛声、喊叫声混在一起,一片喧嚣,透着股欣欣向荣的劲儿;能看见西南边的县城,城墙灰蒙蒙的,像块老石头;还能眺望到北侧的租界,洋楼林立,烟囱冒着烟。


    他靠在栏杆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却在盘算着——立华实业开起来了,火枪队也快成型了,接下来,该干那件大事了。


    “恭喜你,陈林。”


    一个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温和又熟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