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作者:不做青云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周晦瞥了一眼那账本,上面字迹工整,条目清晰,盈利数字颇为可观。


    他点了点头,收下账本,不再追问。


    这时,周惠芳轻声插话,打破了略微凝固的气氛:“晦哥,你带回来的那条小蛇,我按你说的,一直用鲜肉和蛋液喂着,长得很快,鳞片硬了不少。”


    “就是……就是性子独得很,盘在角落谁也不亲近,一靠近就呲牙。”


    周晦闻言,目光转向屋内角落那个铺着干草和软布的小窝。


    那条头顶肉角,通体紫黑的小蛇立刻警惕地昂起头,淡金色的瞳孔冷漠地注视着外界。


    “无妨,猛兽自然有猛兽的养法。”


    周晦语气没有任何波动,他指了指院中那个还渗着寒气的麻袋,“把那袋里的‘东西’,拖到蛇窝旁边。”


    周惠芳脸色微微一白,似乎猜到了里面是什么,但没有多问,顺从地点点头。


    苏芷兰的指尖则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一日后,清晨。


    柏云县盐场,位于县城外东南沿海的一片开阔地上。


    海风常年裹挟着咸腥的气息,吹拂着连绵的白色盐垛和简陋的屋舍。


    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军营,不如说更像一个被粗糙围墙圈起来的繁忙作坊和集市混合体。


    巡防营的公廨就在盐场大门附近,是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两层砖木小楼,门前歪歪扭扭地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柏云盐场巡防营”几个字,漆皮都已剥落。


    当周晦带着张墩子准时来到公廨门前时,看到的便是一副散漫懈怠的景象。


    两个穿着陈旧号衣的兵丁正倚在门边打盹,脑袋一点一点。


    院子里,几个吏员模样的人聚在一起,围着一个小火炉煮茶闲聊,嘻嘻哈哈,全然没注意到有人进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劣质茶叶,汗臭和海盐混合的古怪味道。


    张墩子见状,眉头一竖,就要上前呵斥,却被周晦一个眼神制止。


    周晦没有说话,只是缓步走了进去,目光平静地扫视着院内的一切。


    他的脚步声很轻,但那股子与周遭懒散氛围格格不入的冷冽气息,还是很快引起了注意。


    煮茶的吏员最先停下说笑,疑惑地打量着这两个不速之客。


    其中一个看似头目的老吏,穿着浆洗得发白的青色吏服,慢悠悠地站起身,拖着长腔问道:“二位找谁啊?这儿是巡防营重地,闲杂人等勿入。”


    周晦停下脚步,目光落在那老吏身上。


    张墩子立刻上前一步,昂着脖子,粗声粗气地喝道:“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这位是新上任的巡防营总旗,周晦周大人!还不快来拜见!”


    “总旗?”


    那老吏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愕然,他显然早就听说了新任总旗是个年轻人,却没想到如此年轻,而且还带着这么一个愣头青似的随从。


    他身后那些吏员和惊醒的兵丁们也纷纷投来几分戏谑的目光。


    老吏很快反应过来,脸上堆起却毫无敬意的笑容,随意地拱了拱手:“哦……原来是周总旗到了。瞧我这眼神,该死该死。卑职姓钱,是这巡防营的书办,给您见礼了。”


    他嘴上说着见礼,腰却没弯下去多少,语气也听不出多少尊崇。


    周晦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开口:“钱书办。营中其他弟兄呢?副旗官何在?”


    钱书办陪着笑:“回总旗的话,王副旗一早就带人去盐田那边巡查看,防止有刁民偷盐。”


    “其他弟兄……各司其职,都在岗位上呢。”


    他这话说得圆滑,大家各自忙活,没人特意来迎接。


    院子里确实稀稀拉拉只有十来个人,而且大多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与各司其职相差甚远。


    张墩子气得脸都红了,刚要发作,周晦却点了点头。


    “很好。”


    周晦的声音不高,“带我去签押房,将营中花名册、近期的巡防记录、物资账册,一并取来。”


    钱书办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总旗大人一路辛苦,要不先歇歇,喝口茶?这些账目琐碎得很,回头……”


    “现在。”


    周晦打断他,语气依旧平淡。


    钱书办心里一咯噔,下意识地避开了目光,腰杆不自觉地弯了几分:“……是,是,卑职这就去取,这就去取。总旗大人这边请。”


    他连忙引着周晦和张墩子走向二楼的总旗签押房。


    楼下院子里,那些吏员和兵丁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起来。


    “啧,新官上任三把火啊?”


    “毛都没长齐,装什么大尾巴狼?”


    “看着吧,钱老滑头有的是办法糊弄他……”


    “旁边那傻大个看起来挺唬人……”


    “嘘…小点声…”


    签押房里积着一层薄灰,桌椅陈旧。


    钱书办很快抱来一大摞账册文书,堆在桌上,讪笑道:“总旗大人,都在这里了。您慢慢看,有什么吩咐再叫卑职。”


    周晦挥了挥手,让他退下。


    房间里只剩下周晦和张墩子。张墩子看着那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账本,头皮发麻:“晦哥,这……这得看到什么时候去?”


    “不急。”他淡淡道,“墩子,你去外面守着,任何人不得打扰。”


    他不需要立刻从这些账本里看出花来。


    他只需要坐在这里,就是一种姿态。


    张墩子应了一声,像个门神一样杵在了签押房门外,瞪着一双牛眼,警惕地扫视着楼下。


    周晦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封皮上写着《盐斤入库出纳总册》。


    很快,他便发现了第一个不对劲的地方。


    账册记录,每月都有固定一批盐斤,在出库时被标注为“运输损耗”。


    这个损耗量,略高于朝廷默许的常规折损率,但尚在可解释的范围内,属于规矩的一部分。


    然而,当他将出库记录与后期抵达州府的入库核对联单对比时,发现实际抵达的盐斤数量,比扣除了运输损耗后的出库数,还要少上一大截!


    这多出来的短缺,账面上没有任何记录,仿佛凭空蒸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