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一旁的沈叶初紧接着提问,问的是《中庸》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深层含义。
方佑程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问他:“你觉得‘中和’是什么?是不悲不喜,还是不偏不倚?”
沈叶初愣了愣,答“是不偏不倚”。
方佑程便笑着举例:“比如你读书,今日读得太急,漏了细节;明日又太缓,没了进度,这便是‘偏’。若能把握好节奏,既细品字句,又不拖沓,这便是‘中和’。推及天地万物,也是如此。”
方佑程缓缓道,“四季更替不疾不徐,草木生长有枯有荣,都是‘中和’之态。人能做到‘致中和’,行事合宜,自然能安身立命,这便是‘天地位焉’的道理。”
沈叶初双眼亮晶晶地望着三言两语便将自己纠结了许久的疑惑解答出来的方佑程,心中满是向往。
接下来,顾远丰、周明轩、吴子墨也陆续提问。
有的问经书注解的分歧,有的问科举答题的技巧。
方佑程总能三言两语抓住核心,或举生活中的例子,或引自身的经历,从“如何找问题关键”、“如何多角度思考”、“如何联系实际”三个方面,把解题思路拆解得明明白白。
顾远山始终握着笔,把方佑程的思考模式一一记下。
“遇分歧:先找各注解核心→结合上下文→联系本意定取舍”。
“答技巧:先破题(明题意)→再分层(分点说)→后总结(扣主旨)”。
册子上的字迹越来越密,他心里的疑惑也越来越少。
只觉得从前堵在眼前的迷雾,都被方佑程一语吹散。
眼前的路,豁然开朗。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课室里的提问还在继续。
顾远山低头看着满页的笔记,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心里满是踌躇壮志。
……
不知又过去了多久。
顾远山几人沉浸在方佑程深不见底的知识当中畅游时,方佑程看了看窗外的天色,放下手中的讲义,走到几人中间,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郑重。
“今日与你们聊了许久,知道你们都肯下苦功,但想在科举路上走得远,光靠死记硬背不够,我有几句经验,今日便说与你们听。”
他先看向顾远山,指尖轻轻点了点桌面。
“第一,读书要‘筛’。你们如今读的经书,注解读本多如牛毛,不可全信,也不可全弃。”
说着,他看了看坐着笔直的顾远山,继续道,“就像方才远山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朱熹的注解要读,其他大儒的见解也要看,再结合自己的思考,筛出最贴合本意、也最合自己心性的理解,这样书才算真的读进心里。”
“我当年备考时,每读一篇,都会把不同注解抄在旁侧,对比着琢磨,久而久之,思路便开阔了。”
说着,他叹了口气,“当然,你们身处云梦县,此地文风不兴盛,这些不同的注解,还得靠你们多看,多学,等日后考上秀才,有了更大的空间了,便可外出游学,学学其他地方学子,大儒的注解,这样才不会成为井底之蛙。”
顾远山等人齐齐点头,丝毫不质疑自己万一要是考不上秀才怎么办。
他们集结来此的五人,几乎就是云梦县最有天赋的学子了。
这样的人,天赋不说多高,自制力是有的。
若是在进士的讲解下,都考不上秀才,那只能说——他们不适合科举一道。
……
讲完第一点,方佑程便转向沈叶初和顾远丰。
“第二,写字要‘稳’。科举答卷,字迹是门面,不是要你们写得多华丽,而是要工整、清晰。我见过不少学子,学识不差,却因字迹潦草被考官压了名次。你们每日练字,不必贪多,写十遍‘正’字,不如把一个‘仁’字写得端正有力。”
他看了看几人端正的字迹,缓缓摇头,“你们的字还得多练,我观之,只远山一人笔力还算稳当,虽然没什么风骨,但也能看出是下了苦功夫的。而你们四人,字迹虽是工整,却有些虚浮,即使有天赋也会被这些没有力道的字迹拖累,可见平日里很少练字。”
说着,他感慨道,“我年少时,每日只练三十个字,每个字反复写,直到握笔的手不抖,笔画不出错,才算过关。我估摸着,远山的字也是日日坚持练字才能练出的?”
顾远山起身,坦然道:“方大人,我从启蒙学开始,夫子就教导过我科举字迹的重要性,所以我便每日安排一个时辰出来练字。风雨无阻,坚持到至今。”
方佑程微微颔首,“继续保持。”
虽然顾远山写的字确实没有风骨,但却能看得出沉稳,下过功夫的。
这样勤奋的学子,没有夫子会不喜欢。
考官也不都是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他们之中也不乏为了科举下了苦功夫练字的,自然也愿意青睐这样勤奋的学子。
……
最后,方佑程目光扫过钟氏学堂的两人,继续道:“第三,学问要‘用’。经书里的道理,不是只装在脑子里的,要试着用到日常里。比如读‘仁者爱人’,便要在同窗有难时搭把手;读‘知耻近乎勇’,便要在自己犯错时敢承认、敢改正。”
他停顿片刻,看着几人认真倾听的模样,又补充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莫怕‘慢’。科举之路,少则三五年,多则十余年,别想着一步登天。”
他眯了眯眼,“我当年也是考了三次才中举人,期间也有过灰心的时候,但每次想到‘锲而不舍’四个字,便又沉下心来读书。你们还年轻,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会有收获的那日。”
年轻人最是怕心浮气躁。
读书就得沉得下心,坚持下来。
这样的道理谁都懂,但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当年方佑程也是科举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此时说到这些话,更有感触。
虽然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才想要兴盛云梦县的文风,但看着下首几张如出一辙求学的脸,方佑程还是忍不住软下了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