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305 章 好一万倍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方佑程说着目光扫过众人,视线在顾远山身上顿了顿,忽然笑道:“你是顾家的小子吧?记得你五岁那年,在河边救过我家丫头,没想到如今都长这么大了。”


    方佑程原先早就将顾远山忘得一干二净了。


    主要也是顾家懂事,从来没有上门求助过,他便想不起来了。


    如今记起顾远山,也是因着前几日家中夫人提起此人,他才恍惚记起。


    知晓顾远山当真是这些年来云梦县最出色的学子,他便上了心。


    此时,更是毫不避讳地提起往事。


    顾远山一愣,没想到县令大人会提起此事,连忙点头。


    “回县令大人,正是学生。”


    孙秀才不知此事,但不妨碍他此刻脸上笑容更大了。


    知晓顾远山入了方佑程的眼,他连忙在一旁补充:“远山这次月考核考了甲等第一,我们学堂最出色的学子。”


    当然,也是云梦县两所学堂考得最好的学生。


    不过这话太过于得罪人,孙秀才也不至于这样没有眼力见地在县令大人面前给钟秀才难看,便没说。


    方佑程眼中闪过赞许:“哦?既然如此,远山,那我倒要考考你了。”


    他随手翻开书箱里的《论语》,指着“学而不思则罔”一句,“你说说,这句话除了‘学习需思考’的本义,还能从‘为学态度’上延伸出什么道理?”


    顾远山没想到那么快就进入正题,但他早有准备,倒也不见慌乱,只定了定神,便缓缓开口。


    “学生以为,这句话还在劝人莫贪多求快。若只一味死记硬背,不琢磨知识与自身的关联,就算背得再多,也只是‘装知识的匣子’,难有真学问。就像种田,只知播种却不除草施肥,终究难有收成。”


    方佑程听得微微点头,“不错,若是我没记错,你今年也就10岁,这《论语》学得倒是扎实,可见确实用功了。”


    “大人谬赞了。”顾远山谦虚道。


    方佑程脸上笑容不变,只摆摆手,让顾远山坐下,便又问了沈叶初几人关于《中庸》的基础问题。


    待几人答完,才笑着道:“你们基础都还算扎实,就是少了些自己的思考,理解过于片面。”


    说着,便走到讲桌前,翻开带来的讲义。


    顾远山凝神细听,只觉方县令讲课与孙秀才全然不同。


    孙秀才讲书,多是逐字逐句解释词义、梳理段落,虽有延申,却做不到如此细致。


    而方县令讲《论语》,不仅会结合当朝的典例,还会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的事。


    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会说“就像你们同窗相处,不愿被人抢了笔墨,便也别去动旁人的书箱”;


    讲“为政以德”时,会提自己治理县城的小事,说“做官和做人一样,都要守着‘诚’字”。


    他偶尔还会停下来,问几人“若是你们遇到这事,会怎么想”,引导他们主动开口。


    顾远山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飞快地记着。


    连之前没琢磨透的几个点,经方县令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一讲,竟豁然开朗。


    果然,每一层学识都是有着天壤之别。


    当初觉得孙秀才比大爷爷这个童生讲课好一百倍。


    如今他更是觉得方县令这个进士讲课比孙秀才好一万倍。


    ……


    窗外的阳光渐渐移到桌面。


    顾远山只觉时间过得飞快,心里满是收获的满足感。


    基本考察过几人学识,方佑程便开始提问环节。


    他目光扫过端坐的几人,温声道:“方才多是我讲,如今该轮到你们了。读书最忌‘有疑不问’,你们若有不懂的地方,尽管开口,咱们一同探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只每月来给几人讲课,是不可能带着几人从四书的篇目讲起的。


    不说他没有时间,眼前的几个好苗子也不能浪费时间在此。


    除了传道授业,最后的解惑便是简单易讲的了。


    当然,许多夫子也是喜欢引导学生提问题,夫子带领学生解答心中疑惑。


    如此,学子不用浪费太多时间,还很轻松便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


    ……


    想着,方佑程的目光落在顾远山身上,笑了笑,说道:“远山年纪最小,却考得最好,想来平日攒了不少问题,你先说说?”


    顾远山心头一紧,随即定了定神,拿起摆在桌面的小册子。


    这是他近半个月来,读“四书”时遇到的疑难,特意整理成册,连页码都标得整整齐齐。


    他翻开册子,指着其中一页问道:“方大人,学生读《孟子·梁惠王上》时,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总觉得理解得不够深。若遇着邻里孤寡,寻常人能做到‘帮衬’,可要做到‘以及人之老’的‘推及’,究竟该从何处着手?这与‘为学’又有何关联?”


    方佑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抬手轻轻叩了叩桌面:“这个问题问得好,既问了‘行’,又问了‘学’。你先想,‘老吾老’是本心,是对自家长辈的孝;‘以及人之老’,是把这份本心往外扩。”


    “怎么扩?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从身边小事做。比如见着隔壁老人挑水吃力,上前搭把手;见着孩童迷路,帮着找家人。这些事虽小,却是‘推及’的开始。”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与‘为学’的关联,你想,读书是为了明‘理’,明了‘仁爱’之理,若只停留在书本上,那‘理’便是死的。只有在做事时践行这份‘仁爱’,才能真正懂‘理’,而懂了‘理’,再回头读书,又能有新的领悟。这便是‘知行合一’,学与行,本就不分家。”


    顾远山听得眼睛一亮,连忙在册子上记下“知行合一:学理→践行→悟新理”。


    虽然这是顾远山的疑惑,但课室里其他人也认真听着,就连孙秀才和钟秀才都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顾远山的难题本就是他在学堂寻不到解答,才整理成册子,特意带来询问的。


    自然,这也是沈叶初、顾远丰,甚至是孙秀才的疑惑。


    孙秀才虽然是夫子,但他却没多少架子。


    不懂便是不懂,也不会假模假样敷衍过去。


    他会让顾远山记下难题,他自己有机会也会询问友人。


    或是等顾远山自己遇到良师,再拿出来询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