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285 章 未知数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说着,孙书川看向没出声的顾远山几人,“远山、远丰、清然,咱们快些去吃饭吧?吃了饭歇会儿,下午还有一场呢。”


    顾远山正低头收拾笔墨,闻言点点头,将砚台和毛笔小心放进布包里。


    刚起身,祁云照就一把拉过旁边的沈叶初,快步追上他:“远山,等等我们!一起去食堂!”


    ………


    走在走廊上,祁云照还在念叨着没答上来的题。


    沈叶初没多言语,只偶尔点头应和。


    顾远山看他神色焦虑,便放缓脚步,轻声劝道:“先别想上午的题了。现在对答案,要是发现错得多,只会搅乱心情,影响下午考试。不如等两场都考完,咱们再慢慢对,眼下先把精力放在下午的算术和律赋上。”


    祁云照愣了愣,想想也对,懊恼地抓了抓头发。


    “你说得对!我可不能因为上午的事耽误了下午,不然就真亏了!”


    他这才收住话头,跟着顾远山和沈叶初,脚步轻快地往食堂走去。


    ……


    几人吃了饭,便都回了课室看书。


    顾远山觉得有些沉闷,只得捧着书走到外面长廊下自己慢慢看着。


    在鸟语花香的氛围中看书,总是比在沉闷的课室好得多的。


    未时一到,孙秀才踩着日影走进课室。


    他臂弯里抱着下午场的卷子。


    三角铁架“当”地一响,喧闹瞬间收歇。


    众人坐回座位,神情比上午多了几分沉敛,却也藏着难掩的紧绷。


    顾远山指尖捏着笔杆,目光平静地落在桌角。


    上午的焦虑已随午饭时的短暂休憩散去,他深吸一口气,只等着卷子分发,神色间满是稳当。


    身旁的沈叶初依旧是那副淡然模样,手指轻轻抚平卷边,眼帘微垂,仿佛周遭的紧张都与他无关,只专注于即将到来的题目。


    坐在最后的魏清然更是神情淡定。


    毕竟他诗词作得好,相比起早上的策论、经义,下午场显然对于他来说更加得心应手。


    与之相反的,祁云照则坐得有些不安。


    他脚尖轻轻点着地面,时不时抬头瞟一眼讲桌。


    见孙秀才开始分卷,他连忙挺直脊背,双手放在桌沿,脸上带着几分强装的镇定,可微微蹙起的眉头还是泄了他的紧张。


    看起来是生怕下午的算术、诗赋题难住自己。


    吴修挠了挠头,憨憨的脸上多了几分郑重,他提前把算筹摆整齐,眼神里带着期待,又掺着点忐忑。


    小声跟旁边的孙书川嘀咕:“希望算术题别太绕,我最怕算错步骤。”


    他成绩不算好,经义、策论、诗赋都是中规中矩。


    只唯有算术题,对他来说,太过艰难。


    孙书川拍了拍他的胳膊,示意他安心,自己则端坐着,目光专注,神情沉稳,显然是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唯有林砚,依旧是那副略带冷意的模样,接过卷子后迅速展开,指尖划过题目,眉头微挑又很快舒展。


    看不出是难是易,只那紧抿的唇线,透着几分不容错漏的认真。


    课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卷子翻动的轻响。


    每个人都郑重其事地对待手中的卷子。


    ……


    顾远山迅速浏览一遍卷子。


    最开始依旧是诗赋,接着是律赋,再然后算术和律法。


    卷子与早上的一样,加起来都是一百分。


    但是,这一百分却是不一样的。


    上午场才是决定性的场次,下午场只能算是辅助。


    下午场就算考了满分,也只能占总比分的百分之三十。


    总之,科举还是要以经义、策论为先。


    对于诗赋,顾远山不算擅长,甚至他绞尽脑汁,都只能写出一首勉强够得上及格的诗词罢了。


    而若是一开头就选择做难的,难免会影响心情。


    所以,顾远山没有按照试卷排版来写,而是先翻开自己比较擅长的算术题看了起来。


    ……


    算术题一共两道,每题10分,一共20分。


    这占比绝对不低了。


    第一题:


    今有一田庄,其土地形状为梯形。上底长25丈,下底长35丈,高为20丈。若每亩土地可产粮食3石,每石粮食售价1.2两白银。问此田庄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价值多少两白银?(1亩 = 60平方丈)


    顾远山见这道算术题是梯形田庄的粮食价值计算,心中先松了半口气。


    不管是孙秀才曾专门讲过梯形面积算法,还是他前世所学过的数学相关的知识,此题对他来说都不算难。


    他先从笔袋里取出算筹,在桌面摆开,又在草稿纸一角写下“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的公式,随即开始分步演算。


    第一步算田庄面积。


    他将上底25丈、下底35丈相加,算筹轻轻一拢:


    “25加35得60丈。”


    再乘以高20丈,指尖拨动算筹:


    “60乘20是1200平方丈。”


    接着除以2。


    “1200÷2得600平方丈”。


    写到此处,顾远山在草稿纸上记下:


    “面积=600平方丈”。


    第二步换算亩数。


    题目注明1亩=60平方丈,得用算筹摆出600除以60。


    “600÷60=10亩”。


    随即,写下“田庄共10亩”。


    第三步算粮食总产量。


    已知每亩产粮3石,他将亩数乘以产量:


    “10亩×3石/亩=30石”。


    记下“总产量30石”。


    最后算总价值:


    每石售价1.2两白银,先将30石乘以1两,得30两,再算30石乘以0.2两,得6两,两者相加:


    “30+6=36两”。


    ……


    算完后,顾远山又核对了一遍步骤:


    面积计算无错。


    亩数换算正确。


    产量与价值的乘法也没偏差。


    确认结果无误后,他微微颔首,才转向第二道算术题。


    ……


    第二道题是:


    今有粮船若干只,共运米 480 石。若每船多运 5 石,则可少用 4 只船。问原来每船运米几石?原有粮船几只?


    顾远山看到这题,陷入了沉思。


    不是这题太难,而是这题若是在前世,他用解方程式来做的话,步骤会简单许多。


    可是如今这里哪有“x”“y”?


    哎!


    顾远山轻叹一口气,看着手底下这道算术题,纠结着如何下笔。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