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才绕着课室里几人慢悠悠地踱步,时不时站定瞧瞧。
即使孙秀才站在顾远山身旁半天没动弹,顾远山也好似没看到一般,依旧我行我素地投入到试题当中。
可另一旁的祁云照就惨了。
本来还挺有信心的题,写到一半,见夫子一直站在过道旁,他生怕自己答错被夫子抓到,只好停了笔,一个劲儿地偷瞄着,期盼夫子赶紧离开。
孙秀才一回头,撞见他这没出息的模样,唇边挂着的淡笑顿时僵住。他翻了个白眼,知道祁云照这是紧张自己瞧着,便也不再耽误,抬起脚步,朝下方走去。
见他离开,祁云照才松了一口气,继续与方才写到一半的题斗智斗勇。
……
顾远山将帖经题全部答完之后,抬头看了看门外的日头,估算了一下时间,便继续看经义题。
第二道经义阐释,一共两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请结合自身理解,阐释孔子对人生不同阶段修养境界的认知与追求。
顾远山握着笔的手顿住,细细看着面前的题目。
他先在草稿纸上轻列孔子所言各阶段关键词,指尖点过“志学”“而立”“不惑”诸词,眸中闪过平日研读《论语注疏》的记忆。
十五岁立志向学,非仅读圣贤书,更在“明方向”。
顾远山脑海中突然想起《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句。
孔子“志于学”,实则是立定“修身成德”的初心,少年当以此为基,方能不走偏途,这是修养的起点,需先阐释透彻。
接着,看向“而立”。
顾远山记得孙秀才曾讲“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义之根基”。
所以此“立”非成家立业,而是经十余年研学,已能通晓礼义、坚守正道。
可引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证,说明此时心有定见、行有准则,能在世事中站稳脚跟,不随波逐流,这是修养的进阶。
再到“不惑”。
联系《中庸》“明辨之”的治学之法。
四十岁不惑,是对事理、人心有通透认知。
遇疑难能辨是非,处纷扰能守本心,如孔子“知者不惑”之谓,这是学识与阅历沉淀后的通透,需说清“不惑”源于“学”与“行”的积累。
而后是“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他按顺序梳理:
“知天命”非认命,而是洞悉事物规律,如孟子“顺天者存”,知自身使命而不妄求。
“耳顺”是心胸豁达,闻逆耳言不愠,合于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之德。
“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修养极致,言行皆合礼,如《论语》载孔子“温良恭俭让”,举手投足皆是圣贤气象。
……
将这一句话的思路都理清楚,顾远山心神一定,蘸饱墨汁,于草稿上落笔:
夫子此语,乃人生修养之进阶路径,句句皆含至理。
十五“志于学”者,非徒诵章句,实乃立定求学之初心,如《大学》所言“志于道”,此为修养之根基。少年之时,当以圣贤之学为归,方能辨明方向,不致迷途。
三十“而立”,非谓立身成家,乃指经十余年研学,已明礼义之要,能持守正道而不摇。如子夏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此时心有定见,行有准则,可立于世而不偏。
四十“不惑”,则是对世事、人心有通透之悟。经岁月沉淀,遇疑难而能辨是非,处纷扰而能守本心,如《中庸》“明辨之”之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流言所扰。
五十“知天命”,非消极认命,乃洞悉事物发展之理,知自身使命之所在。如孟子所言“顺天者存”,此时能安守本分,尽己所能,不妄求、不妄为。
六十“耳顺”,是心胸豁达之境。闻逆耳之言而不愠,听不同之见而能容,如夫子“人不知而不愠”之德,以包容之心纳世间百态,内外相和。
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乃修养之极致。此时言行皆合于礼,随心而动却不越规矩,如《论语》载夫子“温良恭俭让”,举手投足间皆是圣贤气象,此为学者毕生追求之境也。
吾辈虽年幼,然当以夫子此语为镜,十五志学,三十求立,步步精进,方能趋近圣贤之域,不负求学初心。
……
将第一题作答完毕,顾远山的视线落在卷面下方。
第二题是:《孟子·告子上》有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请析孟子此段论述中蕴含的义利观,并论述其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此题考的是孟子的义利观。
顾远山先屏息凝神,回忆《孟子注疏》中对“舍生取义”的注解,又想起孙秀才曾说“解经需先明喻,再析理,后联系”。
理清思路,顾远山在草稿上轻轻勾勒出答题框架:
第一步,先破题明喻。
孟子以“鱼与熊掌”作比,非比二者贵贱,实是借“不可得兼则择重”的常理,引出“生”与“义”的取舍。
鱼、熊掌皆为欲求,然熊掌更重。生、义皆为人需,然义为根本。
需先点透此比喻的核心,说明孟子并非轻生,而是确立“义重于生”的价值排序,这是义利观的基石。
第二步,分析义利之辨。
他记得《孟子·尽心上》有“先义而后利者荣”之语。
孟子的义利观,绝非“弃利谈义”,而是辨“大义”与“私利”。若利合于义(如农人种田得粮、商者诚信获利),则可取;若利悖于义(如为财害命、为官贪腐),则必弃。
自己需明确此点,避免将义利对立,方能显论述周全。
第三步,最后联系现实。
结合云梦县情思考:于个人,可举“商户不卖伪劣布帛”“学子不窃他人文章”为例,说明守义可立身;于乡里,可提“邻里不争灌溉之水”“富户不占贫者良田”,说明循义可睦邻。
若众人皆以“舍生取义”为准则,小则个人无辱,大则乡里安宁,这正是此义利观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