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月考依旧是考整整一天。
上午场涉及帖经题10道、四书经义阐述2篇、时务策论1篇。
下午场则是五言六韵诗一首、律赋一篇、算学2道、律法题2道。
完完全全便是按照童生试的要求来的。
考试当天,顾远山依旧像往常一般,走进课室。
甲班7人早已翘首以盼。
见顾远山姗姗来迟,祁云照还有心情打趣,“远山,今日这样重要的日子,你都坐得住,也不知以后下场科举你是否仍是如此淡定?”
顾远山笑了笑,回到位置上坐好,才接话:“来早了也不会提前知道试题,放平常心,将会做的都做出来便好。”
“我也想放平常心,但想到今日要考核,昨晚便睡不着了,这不,天蒙蒙亮我爹娘就赶紧将我送来学堂了。”祁云照唉声叹气。
吴修也憨憨挠了挠头,“我爹娘也是如此,他们比我还紧张呢,一大早家里的鸡还没叫呢,就送我来学堂了。”
孙书川见两人大倒苦水,轻轻笑了笑,“我家也是如此,不过,咱们还是要向远山学习的,放平心态最要紧。”
吴修和祁云照齐齐点头。
到此话题结束。
班里8人皆是埋头苦读。
仿佛如此便能为接下来的考核多加一层筹码。
顾远山也在看书,但他看的都是这些日子他总结的笔记。
这种碎片化的知识,才适合在这种时候看。
既不会影响考试心情,又能很好地缓解心里的紧绷感。
……
几人没等多久,孙秀才便抱着一沓卷子走了进来。
孙秀才走到讲桌前,将卷子轻轻一放,指尖敲了敲桌面。
原本就安静的课室瞬间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都坐好,按座位顺序来领卷子。”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伸手将最上面的卷子递给前排的顾远丰。
顾远丰起身接过,脚步轻缓地走回座位,全程没发出一点声响。
紧接着,孙书川、吴修依次上前,每个人领卷子时都下意识屏住呼吸,指尖捏着卷边,生怕弄出褶皱。
顾远山坐在中间排,看着前面的人陆续拿到卷子,胸口的心跳莫名快了几分。
他虽对所学内容有把握,可想到这是能决定能否听县令授课的关键考试,还是忍不住有些紧张。
………
终于轮到他,顾远山起身走到讲桌前,双手接过卷子,轻声道了句“谢夫子”,便转身回座。
刚坐下,他就感觉到身旁沈叶初投来的目光,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几分郑重,随即又各自收回视线,专注于手中的卷子。
顾远山深吸一口气,将卷子缓缓展开。
油墨的气息混着纸张的糙感传来,他快速扫过卷面。
帖经题考的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的基础内容。
经义阐释的题目一共两道,一篇是关于是关于《论语·为政》篇,第二篇则是《孟子·告子上》。
最后一道时务策论,则是关于“兴修水利,以解农田灌溉之困,促进农桑发展”的题,也不算太难。
看到这些熟悉的题型,顾远山悬着的心瞬间落了地,后背的紧绷感也渐渐消散。
他抬手理了理笔锋,蘸了蘸墨汁,目光落在第一题帖经上。
帖经一共10道,每题4分,共40分。
第一道便是《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____乎?”
要求:(一)补全空缺字词;(二)解释“时习”“不愠”的含义,说明此句体现的孔子治学与处世态度。
空缺的“说”字几乎不用思索,笔尖落下,墨色工整地填在草稿纸上。
接着,顾远山将后面空缺的“君子”也填了下去。
将空缺填好,便是需要解释“时习”“不愠”的含义了。
顾远山屏住呼吸,一笔一划地在草稿纸上认真作答。
“时习”:“时”指按时、时常;“习”指温习、实践。意为“按时温习所学知识,并在生活中践行”。
“不愠”:“愠”指恼怒、怨恨。“不愠”即“不生气、不怨恨”。
至于题目最后一个要求,顾远山稍稍思考一番,便继续作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可见夫子治学之道与处世之德: 治学则笃实重行。夫子以为,学非徒记诵而已,必时时温习、躬身践履,使所学融于身心,方得深造之乐。此乃“学而时习”之要也。 处世则存君子之风。君子怀德,不以人不知而愠,盖因其心有定守,不以外境移其志。此非独修身之要,亦儒家“克己复礼”之旨。克己则内省不疚,复礼则外处合宜,是以能安之若素。
写完,顾远山又从头扫视一遍,确保没有差错,才接着往下看。
第二道是《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____者,人恒____之。”
要求:(一)补全空缺字词;(二)结合孟子“仁政”思想,阐释此句对个人修养与社会交往的启示。
顾远山作答:
(一)依次填“敬人”“敬”。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此语,实乃“仁政”之基也。夫“仁政”者,始于修身,达于治世。于个人修养,需以“仁爱”为心、“恭敬”为行。爱则恤人之忧,敬则重人之尊,此乃君子立身之本。若能持此心,待人以爱敬,人必报之以爱敬,是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推及社会交往,众人皆循“爱敬”之道,则邻里和睦、友朋笃诚,纷争自息。而君主若以“爱敬”治民,视民如赤子,民必归心,天下自安,此即孟子“仁者无敌”之理。故曰:个人之爱敬,乃社会和谐之根、仁政推行之始也。
经过两题的思考,顾远山的思路渐渐清晰,笔下的速度也越来越稳。
第三题是《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第四题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第五题是《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
……
第十题是《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___之。”
……
这些题都是基础题,顾远山早已倒背如流,此刻几乎不需要如何思考,下笔如有神。
一时之间,课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