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 51 章 密道
第五十一章
“三奶奶可是有什么办法?” 鹏程见对方来者不善, 人数众多,就知道凭着他们难以支撑了。
他准备死战拖住对面,但是他可以死, 却要保住武定等人,不然就算是白死了。
周珍看了眼四周,随后让伺候的丫鬟都退了出去, 又喊了心腹在门口守着, 这才开口说道,“之前造庄子的时候,怕是有个万一,老祖宗让人修了密道。”
鹏程知道这位老祖宗就是战功赫赫的初代武陵老侯爷,想着当真是有先见之明, 如果真有这个密道,他也放心了。
“三奶奶赶紧带着人下去吧, 小的拼死也会给您拖住对方。”鹏程马上就当机立断的说道。
“可是……”周珍看了眼武定, 又看了眼鹏程, “我并不知道入口。”
那密道是何等机密的事情, 三奶奶不过是嫁进来的媳妇, 自然无从得知,能知道有个密道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她这么一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武定。
武定挠了挠头说道,“我爹没说过呀。”
一时大家心里一沉, 周珍更是整个人僵住了,她家里还有两个女儿,要真是有个万一,孩子们怎么办?这时候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李书城问道, “定哥,你再想想。”
周珍这才稳住心神,武定是武陵候的小儿子,是公公最喜欢的一个,不可能不知晓,而且公公做事最是细致,既然让他来庄子里玩,肯定是有所叮咛。“对,阿定,你再仔细想想。”
杜青想起在姜瑜书房看到的那些闲书,“定哥,还记得我从我娘书房里给你带过的那些话本子吗,那高人每次透露武功秘籍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讲,一定要神神叨叨的拐着弯暗示你,比如会是一首诗呀,或者会给他一个玉佩呀,那是开启暗门的信物之类的。”
周珍忍不住抽搐,没想到姜瑜如此风光霁月的人物,正是她们女子的翘首,居然会看这么多杂书?原来跟她也一样嘛,毕竟她也爱看才子佳人的话本子,顿时有了底气,想着如果能安然回去,一定好好的结交一番。
武定蹙眉,似乎正努力的回想,“我爹就唠叨了一堆,让我不要淘气,也不要跟李书城这个书呆子吵架,更不要欺负你……” 武定啰啰嗦嗦的说了一堆,最后突然一拍大腿,说道,“我想起来了,我爹非让我背一首古诗。”
因为武定实在是不爱读书,这首诗可是让他费了不少心思。
“什么诗?”李书城自负学业上很是有些成就,觉得只要武定说出来,必然能说个出处来,帮着分析一番。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果然李书城说道,“这不是前朝孟圣人的诗,是什么意思?”
“按照我读了很多话本子的经验,这首诗句里一定有关键的词是密道的位置。”杜青小大人一般的说道。
鹏程,“……”
周珍,“……”
皇长孙却认真的思考了杜青的话,“这首诗里有荷花还有竹子?”
武定还是很了解这个庄子的,马上说道,“后花园有个紫竹院,挨着荷塘种着竹子,也只有那个地方有这两样东西。”
几个人一时都兴高采烈了起来,兴致高昂,他们一番讨论。
周珍在一旁暗自无奈,既觉得太荒诞,但是又觉得按照公公的性格,也不会弄太深奥的事情,毕竟全家都是习武的,实在是没多少墨水。
也不过半刻钟的功夫而已,外面有个身上带血的护卫跑了进来,“大人,我们快顶不住了。”
“我们去那边看看!”周珍马上就下了决断,这会儿已经没办法去核实线索的真假了,就算是错的,也只能破罐破摔了。
鹏程听了只能做两手准备,喊了自己特意留下的十几个最为精壮的护卫,说道,“你们护着三奶奶和小公子一行人撤离。”又对着周珍说道,“三奶奶,万一那不是密道的入口,你们就直接往后退,后花园有个小门靠着西北山,那边都是桃树,容易遮蔽藏身,能逃就逃,走不动了就找个地方躲着,小的已经把飞奴(信鸽)放了出去,不出两日必然会有人营救。”
鹏程并不知道那些人藏在桃林中的一个山洞里,但是按照此时所有得到的消息来判断,他的计划并无错处。一个妇人带着几个孩子本就不易,更何况其中有个身份尊贵不说,还身体羸弱,没办法长时间赶路,所以与其跑到官道上,容易被人发现,不如往山里跑,因为有树木作为遮掩,如若跑不动,找个暗处等着救援也是一个办法。
周珍知道,这一别就是生死了,郑重的说道,“鹏护卫,珍重。”
鹏程拱手行礼,毅然的出了门。
那十几个护卫就簇拥着周珍等人从后门走了出去,夜色浓重,空气里传来血腥的味道,令人作呕。
周珍一手拽着武定,另一只手则是握着杜青的手,至于皇长孙则是被太监孙德瑞背着,他本就体弱,奔波了一天,这会儿已经是非常疲惫了,只有李书城一个人跟在后面,不过他也十分听话,一声不吭的跟随着。
这一路上倒也顺利,等着到了那竹林处,众人看到一栋有些破旧的茅屋来,不过衬着紫竹荷塘湖水,倒也十分的清雅。
“密道何等机密,入口不会在露天中,那必然是在茅屋里。”周珍说着领着孩子们走了进去,茅屋不大,里面亦是竹子的家具。
“快,仔细找找。”
杜青一眼就看到竹床上铺着莲华纹的绒垫,几步走了过去,“这是竹子和荷花?”众人都围绕了过来。
“把床挪开。”周珍对着护卫说道。
几个护卫凑了过来,就使了力气把床给挪开了,下面铺着木板,护卫敲了敲,有回音传来,这才确定的说道,“下面是空的。”
一时周珍大喜过望,太监孙德瑞也松了一口气,要是皇长孙有个万一,他就是死一万次都不够。
只是这地板如何都撬不开,护卫也不敢用强力,这时候突然听杜青说道,“你们看这是什么?”
原来刚才杜青也没闲着,在地上,墙壁上摸索了半天,居然在墙角摸出一个小洞口来,上面隐隐约约出现一个字。
李书城,“这是武字!”
这时候武定终于后知后觉的从腰带上解下一个荷包来,里面是一个武字,他说道,“这是我爹给我的,只有家里的男子才会有,我爹说,叫我们一定拿好,是能救命的东西。”
“这怎么用?”
“按进去看看?”难得皇长孙指着玉佩说道,“阿青带来的话t?本子不就是这么写的。”
周珍想着,好家伙,这些人在皇宫里到底读了什么,怎么连皇长孙也读了这种话本子,不过她也没空多想,因为武定真就按照皇长孙的话把玉佩按入了那个缝隙里,也是很稀奇,那东西严丝合缝的就融合到了一起。
周珍吃惊,“还真是用在这个地方的!”
随着那武字的嵌入,地面上突然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随即那地板向两边弹开,路出一人可以钻进去的入口来。
“是密道!”
护卫拿着火把过来朝着里面看了看,入口虽然小,但是下面就是比较宽阔的洞穴,他先爬了下去,查看了一会儿,这才说道,“可以了。”
按道理,密道长久没有用,自然需要探查一番,但是前院的打斗声音越来越近,显然鹏程快撑不住了。
这时候自然要先离开再说。
几个人鱼贯而入,杜青是被周珍抱下来的,她最小,身子也轻,加上是个女孩子,自然不适合让护卫或者太监来抱。
最后护卫把床都挪回了原处,处理了一切的痕迹,这才弯腰钻了下来,又抬头和上了地板。
密道还算宽敞,几个人一直往前走,皇长孙累的够呛,在孙德瑞的背上睡了过去,大概行了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尽头,被一个巨石板挡住了,这一次武定倒是熟门熟路的,很快就在旁边发现了和入口处一般的插槽,他把玉佩嵌入了进去,咔的一声,石门向着一边移动,露出一个巨大的洞穴来。
“这是哪里?”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洞穴,周珍让护卫去前面探查,自己则是带着几个孩子找了地方休息,虽然时间匆促,但是她还是乱中有序的带了干粮和水。
早上刚烙的饼子,吃起来还是松软的,众人折腾了一个晚上,又累又饿,这会儿终于稍微安稳了下来,就着水袋,慢慢的吃了起来,别说这算不上珍馐美味的葱饼,居然格外的好吃。
武定胃口最好,连吃了两个饼子,李书城当仁不让,也是吃了两个,杜青吃了一个,就是体弱的皇长孙也吃了半个。
这是真的累狠了。
就在几个人稍微缓过来的时候,护卫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小声说道,“三奶奶,前面过去有个更大的洞穴,里面全是鞑靼人。”
周珍都惊住了,鞑靼人是北边的游牧一族,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你确定?”
“小的以前跟着侯爷打过仗,当时去的就是鞑靼人聚集地的那吉,可是最了解这帮鞑靼人了,绝对没有错!”护卫信誓旦旦的说道。
第52章 第 52 章 探查
第五十二章
远处黑漆漆的, 只有火把映照这附近一小片地方,些微的光亮,照出孩子们稚嫩的脸, 周珍想起护卫的话来,心惊肉跳的很,果断的起身, “他们没有发现你们吗?”
“没有, 小的很小心,而且他们都睡着了。”
周珍毕竟是将门家的儿媳妇,平日里耳濡目染的,多少有些胆量,道, “你瞧着他们有多少人?”
“怕是被发现,我们马上就回来了, 不过瞧着几千人总是有的。”
周珍脸色一白, 赶忙起身说道, “我们回密道里去。”
等着石门又缓缓的关上, 周珍才松了一口气。
周珍拿了垫子来, 让几个孩子暂时歇着,脑子里却想着要如何行事,这前后都已经被堵住了, 显然是出不去了。
杜青靠在周珍旁边,摩挲了下她的衣袖, 带着几分依恋的语气说道,“周姨,我想我娘了。”
周珍搂住了杜青,越看越心疼, 她自己也是有两个闺女的人。
李书城靠在墙壁上,因为赶路,他额头上的碎发都湿了,说道,“三婶婶,我们还能回去吗?我也想我娘了。”
武定和李书城坐在一起,都抿着嘴没有说话,显然也很难过。
周珍强打起精神安慰道,“别怕,已经把消息传出去了,肯定会找人来救我们。”
武定这才精神一阵,“我家养的飞奴(信鸽)可是最好的,肯定会把消息带给我爹,等我爹来了,肯定会给我们出气!”
皇长孙脸色苍白,靠在孙德瑞的怀里,由着他喂水,喝了好几口这才停了下来,换了个话题问道,“那些鞑靼人为什么会在这里?”
这些孩子都不是寻常百姓,身份最高的是皇长孙,最低的也是官家女,他们的想法自然和寻常孩子不一样,异常的敏锐。
周珍知道鞑靼人藏在这里的时候就觉得事出异常,他们这许多人,又是这般诡异行径,显然是有什么图谋不轨,她都怀疑他们被围是因为那些人发现了他们的身份,怕是被暴露这才狗急跳墙。
但是这些话她不能对孩子们说,虽然这些孩子们个个都不是寻常出身。
“殿下,我也不知。”
皇长孙却道,“我看他们来者不善,这里距离京城近,不会相对皇祖父不利吧?”
周珍颇为吃惊,都说皇长孙聪慧异常,但是这种时候还这么冷静的说出来,正是印证了外面的传闻,果然十分的敏锐出彩。
“怕什么,他们才几千人,我爹说过光是京郊兵营里的人数都有五万,更不要说禁卫军,神机营,还有火铳营这些人,加起来也有四万人,他们那些人根本不顶事!”比起读书,武定更喜欢研究这些东西,自然十分熟悉,这会儿说的头头是道。
杜青夸赞道,“定哥,你好厉害呀。”
李书城也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我认的大哥。”
皇长孙不声不响的,轻轻的哼了一声,“你一个将门世家的嫡子,知道这些不是应该?不过我们还是要尽快告诉皇祖父,让他们有所准备才是。”
周珍看他们说的热火朝天的,皆是一副小大人的摸样,忧国忧民的,暗自好笑,好容易才忍住笑,但是等着冷静下来,又惊出一身汗来,如果这些人真的想对皇帝不利呢?
她顿时就觉得这时间都难熬了起来,希望武陵候能尽快得知消息。
毕竟熬了一个晚上,折腾到现在天都快亮了,孩子们很快就睡着了,周珍却忧心忡忡,怎么也难以入眠,她抬头看到孙德瑞也没睡,就知道他也很担心。
孙德瑞似乎知道了周珍的忧虑,率先开口说道,“三奶奶不必太过忧心,陛下这会儿肯定已经知道皇长孙殿下出宫了,就算侯爷没有得到消息,宫里也会有所行动。”让孙德瑞忧心的反而是要怎么面对皇帝的怒意,大抵他这条贱命是没有了。
天渐渐亮了起来,洞穴里传来嘈杂的脚步声,那些窝藏在洞穴里的鞑靼人显然是睡醒了,周珍一夜没睡,眼睛红红的,叮咛孩子们不要发出声音来,这会儿她在想要不要往回走一走,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庄子上的情况,虽然被发现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万一密道被人找到呢?
真是叫人两难呀。
周珍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没有这么艰难过。
***
此时宫里已经乱套了,到了就寝的时候宫人都见不到皇长孙就准备去找人,不过之前皇长孙就说他要去抄佛经,谁都不要吵他,就一直站在门外等着。
最后实在是等不得了,这才推门进去,结果吓了一跳,那屋里的人居然不是皇长孙,而是和皇长孙身形相似的太监。
立时就有人把消息禀到了皇后跟前,皇后正伺候皇帝喂药,听到这话急的药也喝不下了,马上叫人去喊了太子和太子妃过来。
如今太子妃和太子虽然都在东宫里,但是却分着住在一起,之前太子妃还会对太子殷勤,但是自从上次彻底失望之后,她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所以两个人虽然在一处,但却如同陌生人一般。
今日要不是皇帝喊了他们一起过来,也不会凑在一起。
一路上两个人一前一后的,太子面无表情,太子妃也是一副冷漠的神态,一旁的的小太监忍不住想着,说是夫妻怎么跟仇人一般的,等着一会儿知道皇长孙失踪了,还能保持这般冷静的神态吗?
但是这话要皇帝亲自跟他们说,他一个传话的小太监也不好插嘴,耍小聪明,只当没看到小心的在前面领路。
到了廊下,有那守门的太监喊道,“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来了。”
进了殿内,一股药味袭来,皇帝躺在龙床上,旁边坐着一脸忧愁的皇后,等着行礼之后,皇后率先开口说道,“福成自己偷跑出宫了。” 随即把事情说了一遍。
太子神色平平,太子妃却是大惊失色,她所有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皆是寄托在这孩子身上,可以说,没有t?了福成,她什么都不是。
人在惊慌失措的总是会下意识的去寻找自己的靠山,而太子妃的靠山显然就是皇帝,她哭着朝皇帝扑了过去,拽住他的衣袖,“陛下,您可要救救福成呀。”
皇后微微蹙眉,总觉得太子妃的举动太过亲昵了,皇帝毕竟是她的公公,一旁的太子冷眼旁观着,忍不住露出一抹讥讽的笑容来。
皇帝说道,“你别急,已经叫人去找了,他旁边还有个孙德瑞跟着,这个狗东西虽然犯了死罪,居然纵容福成自己偷跑出宫,但他还是有些本事的。”
看着皇帝温和的神态,太子妃理智渐渐回笼,她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有点失态,一副无力的样子,跪坐了地上,双手捂着脸哭道,“我的福成要是有个万一,我也活不成了。”她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掩饰刚才不妥的举动。
如此大家也只当太子妃太难过才会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来。
皇帝安慰完太子妃再去看太子,见他无动于衷,心中颇为不悦,那福成毕竟是他的骨肉,怎么就…… 但是心里却又有个声音在说,那孩子可是他的血脉呀,他要是知道……
皇帝把怒意隐去,这才用平日的语气对太子说道,“太子,开启宵禁,尽快找人去找下福成。”
太子自然领命,应了一声之后就从殿内退了出去。
皇后心里总觉得太子这神态有些怪异,再是和太子妃不和,那孩子总是自己的不是?怎么就一副淡定的摸样。
不过这会儿,皇后也没空再去想这件事,皇帝的药摔了,须的重新吃药,还有太子妃一直在哭哭啼啼的,也是需要安抚。
太子出了宫就喊了锦衣卫指挥使李坦过来,吩咐了这件事,李坦小心翼翼的查看着太子,怕他因为担心迁怒自己,但是他神色如常,只让他尽力去查,倒也没有过激的言语。
李坦可是看过不少案子,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也知晓很多龌龊的事情,要知道他就是办这种事儿的,对察言观色自然是有自己的心得,但是太子这神态,真的不像是一个丢了孩子的父亲,难道他就这么不喜这个长子?不过也是,皇长孙病恹恹的,又是先天不足,太子却还青春正盛,以后自然还会有健壮的儿子。
不过太子神态寻常不等于皇帝也是这般,要知道皇帝疼这个长孙可都是总所周知的事情,结论就是,无论如何他都要办好这件事。
那几个伺候皇长孙的太监,包括和皇长孙容貌相似的小太监都被关押在了一处,李坦带着人直接去了。
很快李坦就知道皇长孙偷跑出宫的原因了,居然是想去保定,他仔细想了想是不是有人撺掇的,又一一排除掉,说白了,谁会希望皇长孙遭遇不幸?太子虽然对这个儿子平平,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皇家还养不起个孩子了?不喜欢可以不见,就这么养着呗,至于太子妃和皇帝等人,那自然是没得说。
至于宫中斗法,那自然是不可能,太子如今后宫六一个太子妃,连个侍寝的才人都没有。
所以最总结论就是,是皇长孙想自己跑出去玩。
第53章 第 53 章 发展
第五十三章
李坦一夜没睡, 在太子的授意下调查了所有的线索,就几乎已经摸推测出了所有的来龙去脉,包括这一次的关系人员。
第一个自然是武定侯的小儿子武定, 然后是李阁老家中的李书城,再一个则是那位名声很大的女官姜大人,她的女儿杜青, 李坦准备早上就把人都凑齐询问, 然后出城寻人。
这一夜没有睡好的不止李坦一个人,还有武定侯,他是被管家的惊呼声给叫醒的,他当时脸就黑了,心扑通扑通的跳, 上一次管家这般不管不顾的喊他是因为边疆告急,可是他如今早就赋闲在家了呀?这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是别院飞奴送来的消息!”
等着看到了纸条上的消息, 老侯爷惊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皇长孙居然偷偷跑到他家的别院去了, 他当然知道小儿子武定在宫里陪读, 但是他也知道, 那小子不得皇长孙的喜欢,所以皇长孙为什么会寻到那边去?
不过陪武定同去的还有另外两个娃子,据说那位姜大人的女儿到是颇得皇长孙的喜欢?但是玩的要好也不至于跟着跑出宫吧?
这其中必然还有其他内情, 不过无论如何,也显得极为荒诞, 忍不住说道,“真是胡闹!”
武定侯夫人也醒了,她打着哈欠,只觉得年纪大了, 当真是有些熬不住了,以往武定侯行军出门的时候,可都是她亲手给他收拾行囊,虽然也有仆从,但是很多东西须的经过她的手才放心,那时候经常早起,也睡的很晚,经常要熬个几天才能凑齐,如今不过徒然早醒一次就睁不开眼了。
刚有些精神就听到武定侯的吼声,她吓得一个激灵,忍不住去打量武定侯,她已经是多少年来没见他这般发怒了。
侯夫人起身,披了一件外衣走了过来,问道,“侯爷,出了何事?”
“你自己看吧。”
侯夫人看完纸条上的内容也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这皇上孙为什么要去她家中的别院?听说太子对这位长子平常,但是架不住皇帝喜欢,只宝贝的跟什么似的,要是皇上孙在他们别院中有个什么,他们家当真是担当不起。
不等侯夫人说话,就听到武定侯当机立断的说到,“去备车,我要亲自去一趟。”
侯夫人蹙眉,担忧的说到,“让老大跟着你去吧。”说完就对着管家说道,“去喊了世子爷过来。”
过了一会儿,武定侯府的世子武昌职急匆匆的跑了过来,连个外罩都没披着,道,“父亲,母亲,可是出了什么事?”
武定侯一边让人伺候着更衣,一边把来龙去脉都说了,嘴里嘟囔道,“等着把那小子抓回来,不把他的腿打断!”一副咬牙切齿的表情。
世子武昌职听的频频蹙眉,等着看到父亲盛怒,附和的说道,“当初送阿定去宫里的时候就说了,这小子莽莽撞撞的,别是惹出什么祸事好,这下好了,还真就让我说对了。”
“爹,娘,别生气,咱们这就赶过去,不过这次别罚他挨板子了,就让他背书好了,他最是不耐烦这个。”
侯夫人露出了然的神色来,脸上神色缓了缓,敲了敲大儿子的脑袋,说道,“你到底是想整治你弟弟,还是给他开脱?这意思是不打了?上次阿定被罚十个板子,躺了半个月,不是你每日去给他上药?你当我不知道?”
世子武昌职被揭穿心事,倒也不恼,温声说道,“他还小呢。”
侯夫人却道,“你只当不打他会让他少受些苦,但是没想过,按照他的脾性,只怕比起背书,更想来个痛快的板子。”
世子武昌职想起弟弟每次背书时候的,生不如死的表情来,忍不住笑,说道,“合该他受些苦。”
老侯爷已经穿戴待毕,听着两个人的对话,目光带出几分温情来,母慈子孝,弟恭友爱,当真是好的,可是这武定侯到底能不能保得住?就看今日的事情了。
最是无情的帝王家,当初皇帝对他的感激虽然都历历在目,只说武定侯府是朝中的中流砥柱,世代功勋,但毕竟是十几年前的老黄历了,皇帝又忌惮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保不齐就一不做二不休的发作下来,还是需要谨慎为之。
武定侯虽然多年没有上过战场,却依然没有坐马车,家里世代习武,自觉地还是老当益壮,跟儿子两个人一同骑着而去。
那马蹄带出来的尘埃,在路上扬起来,很快就又消散,侯夫人却是忧心忡忡,忍不住朝着普陀寺方向拜了拜,说道,“菩萨保佑我们一家子平平安安的。”
***
太子妃吃了安神的茶,小憩了一会儿就醒了,之后无论如何都睡不着了,脑子里思绪纷杂,如何也平静不下来。
她想起儿子病恹恹的身体,只怕一个风寒都能让他掉了半条命,结果他居然这般不管不顾的跑到宫外去了,肯定是那该死的杜青勾引的他。
姜瑜这个女人,不仅抢走了太子的注意,连她生的女儿也是这般心机沉沉,让自己的儿子也非常喜欢,不惜跑到宫外去寻,真是一对贱人。
太子妃知道自己这话有失偏颇,但是那又如何?她现在就想破口大骂,就是看他们母女俩不t?顺眼,等着她走到了上位,必定不会让他们母子不好过。
“皇帝那边可是有什么话?”
太子妃因为没睡好,眼睛红彤彤的,想着皇帝那边真就什么不作为了?宫女答道,“据说吃了药就睡下了。”
太子妃忍不住咬牙,真就是个老东西,废物一般的,自己的儿子失踪了,居然还睡得着?虽然心里这般想,却是不敢说出来,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也就心里想想。
她对着宫女说道,“伺候更衣。”
这会儿天空才翻鱼肚白,太子妃就让人伺候了更衣,一旁的申嬷嬷也是一脸的倦容,太子妃睡不好,她自然也是跟着,这会儿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说道,“娘娘,这是要去找太子殿下吗?”
想着皇帝叫太子彻查这件事,这会儿过了一夜总该是有些眉目了,结果却看到太子妃露出恨恨的神色来,“他根本就不在乎”
申嬷嬷想要反驳,但是想起太子的行事来,只能闭了嘴,虽然很多时候,她都觉得太子妃做的那些事情,都像是在走在钢丝线上,随时都会掉下来,葬身火海,但是她却是靠着这些一步步走到了今日,正可谓不容易。
而且太子妃说的也没错,太子确实对这位皇长孙不上心。
“去找皇帝陛下。”
申嬷嬷觉得这时候去找皇帝不太好,据说皇后伺候了皇帝一夜,这会儿说不定还在那边,而且昨天太子妃的举动太过亲密,说不定已经让皇后看出几分端倪来,“娘娘,皇后可还是在那边呢。”
听了申嬷嬷这话,太子妃大怒,刚好她站在一人高的青花瓷瓶跟前,忍不住伸手推了过去,那瓶子很重一开始也就晃荡了一下,太子妃生气,到处看了两眼,就见到放在博古架上的玉如意来,那还是刚入宫的时候皇后赏赐的。
太子妃拿了玉如意砸到了瓶子身上,只听清脆的破碎声象棋,玉如意断了一截,瓷瓶也被砸出一个洞来,太子妃趁势踹了一脚,那瓷瓶终于咕噜噜倒了下去,碎掉了。
申嬷嬷忍不住皱眉,她知道太子妃不是不知道深浅的人,她只是一个人太艰难了,所以要找个地方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赶紧让人来收拾。
太子妃又砸了几个物件,力尽,这才似乎冷静了,喘着气对着申嬷嬷说道,“看着作甚?还不滚过来,给我梳洗更衣。”
之前梳好的发鬓都乱了,自然是要重新梳洗一番。
太子妃似乎终于恢复了原来的从容,她对着申嬷嬷的说道,“那件事须的尽快,我等不了,陛下也等不了,他时日无多了。”
申嬷嬷心中一凛,忍不住点头说道,“娘娘说的是。”
“我知道你害怕,但是你不要忘了,我们已经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了,谁也逃不了,还不如好好地盯着这件事,一旦事成,那就是滔天的富贵,若是不成…… 我也好不了。”
太子妃冷着一张脸,目光幽深寒冷,叫人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奴婢知晓的。”申嬷嬷目光坚定的说道。
两个人一前一后的出了门,刚到了廊下就看到一个小宫女急匆匆的跑了进来,差点和前面守门的宫女撞上,申嬷嬷蹙眉,说道,“什么事这般莽莽撞撞的?”
小宫女原本害怕,但是看到是申嬷嬷似乎是松了一口气,看了眼太子妃,最后在申嬷嬷耳边悄声的说了几句话,随后拿出一小匣子来递了过去。
申嬷嬷打开看了眼就见里面只有一个香囊,仔细检查倒也没有旁的,这才呈上去了,太子妃原本十分不耐烦,但是等着仔细打量香囊上的纹理,脸色一白,说道,“是他。”
这是一个半旧的香囊,但是显然物主保存的很好,除了褪色毫无磨损,里面藏着个纸条,等着看清内容,她面色沉沉,随后把纸条递给了申嬷嬷。
“杜大人让您去见他?”
太子妃颇为不悦,“他一个外男,还想让我见他不成?这叫旁人看到,不知道如何看待?且我正忙着,哪里有空?不见。”
申嬷嬷小心翼翼的看了眼太子妃,说道,“娘娘,这个时候,恐怕不是寻常事。”
太子妃恨恨的咬牙,说道,“你去把连枝那丫头喊进来,我问问。”
连枝正是刚才的那个小宫女。
第54章 第 54 章 会面
第五十四章
日头还没完全亮, 显得屋内暗沉沉的,连枝被申嬷嬷喊了回来。
她站在太子妃前面恭恭敬敬的说道,“奴婢去茶坊取热水, 路上,突然就被一个小太监往怀里塞了这东西。”
“奴婢吓了一跳,正要询问, 那人说是宫外木先生交给奴婢的。”
“奴婢一听木先生, 这不就是上次那位…… 想着万一是重要的事儿就拿着回来了。”
连枝记得太子妃还在王府的时候,曾经暗里见过这位木先生,两个人单独说了一会儿话,她自然不清楚说了什么,但是太子妃回来后发了好一顿脾气, 她就知道,这个人大抵有些对太子妃不好的东西在手里。
因为太子妃怒不可遏, 但是又只能隐忍着, 不是被抓着把柄还是什么?不然要是旁人, 按照太子妃眼睛里融不进沙子的性格, 早就给处置了。
果然, 太子妃目光沉沉,倒也没多说别的。
连枝暗暗松了一口气,看了眼申嬷嬷, 见她微微颔首,这才退了下去。
等着连枝走后, 太子妃对着申嬷嬷说道,“这是不打算放过我了。”
杜颢玉的杜字,拆开了就是木土,取头一个字, 所以自称木先生,太子妃只觉得杜颢玉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申嬷嬷什么都不敢说,只低垂着头,说起来当初就是一断孽缘。
他曾经说过不会入仕,谁晓得居然改了主意,不然他一介布衣,也不会和尊贵的郡主重逢。
太子妃又发了一顿脾气,申嬷嬷像是鹌鹑一般,低着不敢言语。
就算太子妃如何愤怒,也不敢再换个节骨眼横生枝节,黑着脸起了身,就让申嬷嬷伺候着出了门。
约定的地方在一处人烟稀少的夹道边,脱落的墙漆显示着这里的荒凉,太子妃怕是被人认出,换了一身宫女的装束,就是这般,她还异常的小心,确认好了几遍没有人跟过来,这才显露出身影。
杜颢玉在书房里值一个晚上的夜,虽然中间睡了一会儿,但到底不足,眼睛红红的,显得非常疲惫,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损他的气度,风度翩翩而温文尔雅。
申嬷嬷不得不说,当初郡主的眼光还是很好的。
等着太子妃走过来,两个人对视了一眼,一个目光沉沉,另一个也是显得不耐烦,似乎曾经恩爱的时光,早就随着时间散去了。
“当日我们就说好,以后再不见面,你何故还要纠缠不清?”还没等杜颢玉说话,太子妃率先开口,疾言厉色,十分不善。
杜颢玉目光冰冷,“娘娘,我劝您客气些。”
太子妃看到她目光中的警告,又想到此时非比寻常,只好隐忍了下来,露出一副认真听从的摸样。“大人请讲。”
杜颢玉也知道现在不是拖着时间的时候,他一个外臣单独和太子妃在一起,无论如何都不合适,这才说道,“臣听闻皇长孙不见了。”
“你如何得知?”
杜颢玉提醒道,“娘娘,臣昨日可是在宫中值夜。”
两个人对视一眼,一种奇怪的窒息感在四周蔓延,太子妃的目光渐渐露出几分慌乱来,她忙垂下眼睑来,挡住了眼中的思绪。
杜颢玉有些奇怪,但是他也没有多想,马上就接着说道,“这件事牵扯到小女身上,还请娘娘在陛下前面美言几句。”
话是如此客气,但是杜颢玉的神色却全无求人的样子。
太子妃自然听明白了,这是杜颢玉怕自己给他女儿穿小鞋,这才急急火火的过来警告她,虽然隐去了刚才的惊惧,但是也有些酸溜溜的,“木大人可是真是一片慈父之心呀。”
杜颢玉警告道,“娘娘,您别忘了答应我的事情。”
太子妃想起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她当时慌的不行,生怕杜颢玉抖搂出自己的过往,甚至想过杀人灭口,谁知道杜颢玉却是为了姜瑜而来。
两个人狠狠的争吵了一顿。
原来杜颢玉早就在进京的时候就认出了她,却并没有相认,直到发生了那件事,杜颢玉就怒气冲冲的找了过来。
杜颢玉当然没有证据证明,姜瑜在t?宫中受辱的事情跟她有关,但杜颢玉语气却十分的笃定,仿佛这件事,他如亲眼看到一般,只狠狠地威胁太子妃说,要是姜瑜那边再出个什么事情,到时候别怪他不顾年旧情。
到了如今,太子妃当然不在乎杜颢玉,甚至想过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是看着曾经和自己恩爱的两个男人,一个是杜颢玉,另一个则是太子,两个人皆是为了姜瑜出头,自然憋着一股气。
别说,如果今日杜颢玉没有过来,太子妃还真想把脏水泼在杜青身上,一举二得,何乐而不为?
杜颢玉见她这般作态便是猜出七七八八,终归是忍不住说了一声,“你如何变成这般摸样?”
犹记得曾经,太子妃是何等一个高洁的女子,即使是两个人日子过的贫寒交迫,但是却没有一丝抱怨,每日里都是笑吟吟的,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用简陋的陶盆盛饭吃,也丝毫不见不耐烦。
两个人都爱读书,墨汁用完了,就用树枝在雪地上写字,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太子妃的字娟秀清丽,笔致温婉,他的字洒脱随性,笔走游龙,两个人字对应在一起,居然是十分的登对好看。
那时候杜颢玉就想着,人生能得如此娇妻,也不过如此了。
所以见到太子妃之前,杜颢玉对她一直心存愧疚。
“你们这些人有什么资格跟我说这些?”太子妃突然间勃然大怒,她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想起自己曾经忍受的一切过往,“太子被贬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京城,父亲多番让我向妖后低头,但是我能吗?旁人不会说我是因为形势所迫,只会说我是个趋炎附势之辈,不是守贞之女。”
杜颢玉蹙眉。
“在寺庙里,我每日里过的惶惶不安,谨小慎微的,不过就是想要活着而已,结果他们还是不肯放过我,我只能逃入山林。“
“遇到了你,我还当苦尽甘来,谁知道你却是个自命不凡的酸文人,不仅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只想着我每日里跟着你过这般朝不保夕的日子,你可知道,因为洗衣裳,手上都长了冻疮!”
“当初说什么一生一世,不过转眼就娶了表妹,那孩子和我们皇长孙又是差几岁?”
太子妃这算是破罐子破摔了,更何况,杜颢玉早就看过她更狼狈不堪的样子。
杜颢玉却不为所动,满目讥讽,“你要是坦诚的承认你吃不得苦,我倒也高看你了,这世上的事情本就两难全,你却想要名利双收,既不得罪妖后,还想留个忠贞的好名声,最后不得已吃了苦,却好似所有人都对不起那般。”
“当初我收留你的时候,难道就没讲明我的处境?你但凡还有更好的去处,还会委屈的跟着我?要真正算起来,是我救了你的命,让你在山里有吃有喝,还可以把身子养回来不是?少把旁人都当傻子!”
“你也没有让自己委屈呀?后来你发现那妖后没了,不是不管不顾的走了?还故意留了个带血的帕子,似乎被野兽抓走了一般,想来也不是全然没脸没皮,还是给我留点颜面了。”
“你?”太子妃气的瞪眼。
“你上次对阿瑜的事情,我已经警告过你了,这一次也别想因为皇长孙的事情,牵扯到我们青儿身上,不然休怪我不留情面。”
“娘娘,别逼臣,臣就这么一个孩子,她要是有个好歹,臣也不想活了,大不了我们一起鱼死网破。”两个人这段过往真要爆出来,不止是太子妃,就是杜颢玉也很难拖干系。
太子妃虽然气的差点晕死过去,但是只能强忍着,杜颢玉可不是寻常人,他能这么说,肯定是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她现在这时候又不想节外生枝,这口恶气,就只能这么生生咽了下去。
太阳渐渐地爬了上来,四周越来越亮,扫去之前灰蒙蒙的黎明。
太子妃的脸白的吓人,她睚眦欲裂,狠狠的捏着手帕,看着远去的杜颢玉,差点就忍不住说出那句,那知道皇长孙真正的身份吗?
她暗暗地说道,“杜颢玉,以后等你知道了真相,有你后悔的。”
杜颢玉其实并没有他表面那般平静冷漠,他脚步沉稳,但是转过身后的目光却藏有几分的茫然,脑中闪过太子妃熟悉的面孔,她非常瘦,甚至比当初在山中相比还要瘦,似乎风一吹就会倒下一样。
想到传闻中太子对他的冷待,还有皇长孙那个病弱的身体,要时时刻刻的操心,她的日子应该很不好过吧。
只是如今,两个人不过就是个陌路罢了。
想起皇长孙,杜颢玉心中就生出几分异样的情绪来,说起来也是奇怪,他每次看到皇长孙的时候,总觉得格外的心疼,太瘦弱了。
等着走到了宫门口,看到等着他的姜瑜,他就把这些思绪都甩掉了,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来,如同这灿烂的朝阳,温暖人心,“阿瑜,你来了。”
姜瑜看到杜颢玉这才松了一口气,说道,“听说皇长孙丢了。”
第55章 第 55 章 出京救人
第五十五章
姜瑜一早就接到了李坦的传召, 这才知道原来皇长孙丢了,等着入宫就先到了这边,想着和杜颢玉商量一下。
一晚上没睡的杜颢玉非常的憔悴, 加上和太子妃对峙了一番,自然是满心的疲惫,只是看到姜瑜就不自觉地露出笑脸来, 春风拂面的, 叫人看着就心情很好。
姜瑜看到了杜颢玉就踏实了几分,两个人在一起多年,早就有了默契,自然是也是彼此的依靠。
杜颢玉自然是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通,姜瑜听完, 也跟她打听到的消息差不多。
姜瑜倒是没有担心女儿,杜青人小鬼大, 是个非常沉着的孩子, 而且他们都在武定侯府的别院, 还有其他几个孩子, 那位随行的武宁侯府的周奶奶看着也是个细致周到的。
“真是想不到, 皇长孙居然会私自出宫去。”
在姜瑜的眼中,皇长孙不爱说话,瞧着是个心思颇重的孩子, 却也是个中规中矩的,毕竟宫中长大的孩子, 谁能想到,居然会瞒过紫禁城的守卫,私自跑了出去。
杜颢玉却并没有惊讶,也不知道为什么, 他就是觉得这个孩子有些不太一样,虽然身体羸弱,但心里却并不一定,是个颇有想法的孩子。
正如他小时候一般,看似听话守规矩,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他把这话说给姜瑜听。
姜瑜听到这里,停顿了下,看着晨曦中杜颢玉温文尔雅的面容,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侧脸神态跟皇长孙好像。
并不是说容貌,其实皇长孙容貌随太子妃多一些,说的相似则是神态。
不过,姜瑜很快就把这个念头甩了出去,这会儿可没空想这些,她开口询问了宫中的情况,大抵心里有个数,这才把提着的一颗心放了下去。
两个人随着宫道往前走,杜颢玉原本准备把姜瑜送到李坦处,最后想了想又觉得不妥,说道,“我陪着你一道去吧。”
姜瑜看着他疲惫的神态说道,“你一夜未睡,还是歇一会儿,我瞧着李大人问完,肯定会派人去别院,到时候我少不得要一同跟去,那时候再来陪我也不迟。”
杜颢玉想了想,姜瑜说的颇为有理,加上已经警告过了太子妃,想着她肯定也不敢乱来,知道这事情已经不会起什么波折了,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去小歇片刻。”
杜颢玉倒也没有出宫,还是去了值房里,虽然这里比不上府邸舒服,但到底离的近,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可以马上就知晓了。
李坦见了姜瑜格外客气,这里却是有个缘故,因为李坦知道姜瑜和太子之前的关系,他们都说太子对前头这个并无欢喜,不然也不会直接送出王府去,但是如果真就不喜,太子为何经常在一群朝臣中询问姜瑜的政见?
他自己就是男子,自然也懂男子的心思,要真是对一个女子厌恶,别说问话了,连看都不会想看一眼。
当然,李坦看着眼前姜瑜,只觉得她神态自若,颇有几分当了几年官老爷的气度,根本就不需要他特意的照顾,却是不输于男子。
心中想着,无论如何,这个人都不能得罪。
随意询问了几句,不过就是例行办事而t?已,就让姜瑜去歇着了,等着他禀告了皇帝就准备去别院寻人。
姜瑜去了后面,发现李阁老居然也在,各自行礼了一番,李阁老就说道,“都是我家中小子顽皮。”
姜瑜觉得要说顽皮,杜青都要比得上李书城了,说道,“我们家的青儿也不是个省心的。”
这倒不是客气话,两个人说完各自叹了一口气,随即对视了一眼,只觉得倒也有了几分同病相怜的感觉。
李阁老觉得,平时在朝堂上,因为被轻视而越发严谨的姜瑜,这会儿稍微看着有了那么点人情味,而姜瑜也觉得,平时颇为严肃的李阁老,这会儿也不过是就是一个担心孩子的父亲而已。
姜瑜环顾了四周,问道,“侯爷呢?”
姜瑜说的自然就是武宁侯,李阁老说道,“说是收到了飞奴的传信就直接出城去了。”
“可是如何出的城门?”等着问完姜瑜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武宁侯府世代功勋,每一代都有人战死在边关,正是满门忠烈,叫人敬佩。
先祖曾经御赐过武定侯府一枚玉牌,可以随意进出。
这满京城也就是他们武宁侯府才有这样的殊荣了。
这边姜瑜和李阁老难得和颜悦色的闲聊,不像是在朝堂中,各种针锋相对,甚至李阁老说起杜青都要竖起大拇指来,说道,“上次书城写了一首诗,只觉得一处不甚通顺,还想着按照他的资质,肯定要颇费一番功夫,居然叫令爱改了出来,工整的很,甚妙!”
这边两个人因为孩子的缘故,相谈甚欢,倒是亲近了几分,另一边宫中,却是气氛凝滞。
太子妃果然没有迁怒到另外几个孩子身上,但是她面色憔悴,眼中布满了血丝,声泪俱下,看起来十分的可怜,坐在皇后身边,一边擦着泪水一边说道,“也不知道这一晚上过的如何,那孩子从小就体弱。”说着就看了眼坐在主位上的皇帝。
皇帝就算是如何的老成,这会儿也有些忍不住,眼中露出几分心疼神色,虽然一闪而过,但是还是叫太子和皇后看到了。
皇后只觉得那种感觉又来了,随即暗自摇了摇头,自己是不是最近有些过于敏感了,怎么会嫉妒起这个儿媳妇来。
太子依然是冷着脸,嘴角不可擦的微微挑起,露出些许讥讽的意味。
大家各种心思自是不说,听完李坦的禀告,就决定马上启程去接孩子去。
却是有个意料之外的事情,“陛下您要亲自出宫去接福成?”
皇后很是震惊,连连摇头,说道,“这怎么成?”
皇帝脸色蜡黄,一看就是久病之症状,显然一晚上也没睡好,神色疲惫,但却是十分的坚持,说道,“福成那孩子,从小就体弱,也不知道这一晚上怎么挨过来的。”
“说是别院,不过就是个荒郊野岭,自然没有宫里舒服,自己一个人跑出去,没人伺候穿衣漱洗也就罢了,万一饭菜不合胃口?那岂不是一整日都没有进食了?本就体弱,要是病了可如何是好?”
李坦在一旁差点擦汗,那可是武定侯府的别院,就是在京中也是出名的,特别是出桃子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慕名而去,不说繁华的跟京中豪宅相比,那也是十分精致的了,雕梁画栋,奇花异草的,风景迤逦,当真是算不上什么荒郊野岭。
只是这会儿,他自然不敢说这话,这里上有皇帝,下面有太子妃,哪里轮得到他说话?只低着头,默默不肯言语。
太子妃一听这话,红了眼圈,说道,“我可怜的福成。”
皇后也心疼孩子,但是见太子妃和皇帝这一番神态,一唱一和的,十分搭,莫名觉得心中很是不舒服。
怎么就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就连李坦也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只不过他一贯擅长装聋作哑,自然就当不知道了。
皇后被皇帝磨的没办法,她性情温和,也向来以皇帝为首是瞻,虽然觉得这件不妥,但是也是无可奈何,最后无奈的看着太子问道,“太子,你看这件事如何?”
皇帝要出宫,那自然不是一件寻常事,不过皇帝非要坚持,大家也只能任由着他了。
太子带着人先出宫去,皇帝的銮驾在后面,毕竟出行要准备许多东西。
一时整个京城都震动了起来,五军都督府,京中三大营,还有上十二卫包括,禁军,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等都聚集了起来,一时整个京里的人都风声鹤唳,不敢轻举妄动。
那鞑靼人根本就没想过,不过绑了几个孩子,居然引来了这样的杀身之祸。
第56章 第 56 章 被抓
第五十六章
太子领着神机营和三千营的人, 还有自己的禁卫军,浩浩荡荡的出了京城,这边鞑靼人正因为没有抓到几个孩子而大发脾气。
“不就是几个侯府侍卫?怎么就没抓住?”
□□气的狠狠地踹了下属一脚, 骂道,“真是废物呀,连女人和孩子都抓不住。”
下属说道, “大人, 我明明看着她们进了后面,一直跟过去的,谁知道就不见了。”
乌兰想了想说道,“大哥,我觉得里有些蹊跷。”
□□虽然脾气大但却不是无脑之辈, 略一思量就明白了乌兰的意思,人怎么会平白无故的消失, 那肯定是另有隐情, 他了解他的兵, 在这种事儿上他们绝对不敢撒谎。
“那你觉得是什么?”
“这些中原人最喜欢挖密道之类的。”
□□也觉得是, “他们要是真是从密道出去, 这会儿恐怕早就跑出去了。”
乌兰也是叹气,但是两个人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他说道, “大哥,我亲自带人去查看下, 就是掘地三尺也给您找出来。”
“好,我一定回去给你请功。”
乌兰就带着人走出了洞穴,等着到了后花园,指着几个可疑的地方说道, “这里,还有这里,还有那边,都给我挖!”
这些蛮人,他们人多,加上看到了逃走的位置,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热火朝天挖。
白天过去,到了晚上的时候,终于有个兵士在屋子旁边挖出一个石板来,乌兰走过去看,冷笑一声,说道,“这石板后面有东西。”
乌兰叫人拉了马过来,套上绳子,只用用马拉着石板,就生生的给拉出一个口子来,有人往里看了一眼,惊喜的喊道,“大人,这下面有密道。”
“总算是给我找到了。”
“来人,跟我下去搜!”
另一边太子的人马,一路上疾行,甚至连一口气都没歇过,就朝着武定侯府的别院而去,到傍晚的时候,终于赶到了。
姜瑜和杜颢玉坐在一个马车里,她一开始倒是没有担心女儿,但是在半路上居然得到消息说,这边有鞑靼人。
这下子姜瑜才开始着急了起来。
杜颢玉一直在安慰她,“没事的,一定会没事的。”这句话也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姜瑜。
虽然杜青不是他的亲女儿,但是他和姜瑜本身就亲戚,姜瑜又是他的表妹,还是他的妻子,情分自然非比寻常,这个女儿,在他心里就是亲生的。
“我还是去问一问太子殿下。”
刚到了目的地,车子都停了下来,有太子在,当然没有人敢妄动,一切都会听从他的意思,太子和武定侯商量的办法,“如果从密道跑出来了,这会儿我们应该见到了。”
“我一直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还没出来?”
武定侯先到的这边,然后一直找人,因为有皇长孙在他不敢轻举妄动,就只看到那些鞑靼人在后花园疯狂的挖地。
既然鞑靼人在挖地,说明还没找到,也证明孩子们逃了出去,但是,既然逃出去了,为什么还不出来?
一时几个人面面相觑,现在还有缓冲的余地,一会儿皇帝到了,他关心则乱,还不知道会下达怎样的命令。
武定侯觉得,还是太子来主持,赶紧拿出一个章程来比较好,不是他不关心孩子的安危,而是越是这时候,就越需要冷静。
这时候有人禀告道,“太子殿下,姜大人和杜大人求见。”
太子沉默了下,这才说道,“让她们进来。”
姜瑜和杜颢玉一起给太子请安,两个人一个娇美,一个风雅,真就是登对的璧人一样,只看的太子的目光越发暗沉。
姜瑜问道,“殿下,兵士可是寻到了皇长孙?”其实姜瑜是想问,有没有找到杜青,但是现在这时候,肯t?定是要先问皇长孙的。
杜颢玉显然感受到了太子的冷意,却和姜瑜并肩站在一起,毫无退意。
太子的神色更冷了。
太子看了眼武定侯,他会意就把目前的情况都说了一遍,“既然那些人还在挖地,那肯定是从密逃出去了,他们没抓到人才会这样,但是我在密道出口等了许久,也没见人出来。”
姜瑜急道,“既然他们还没抓到人,为何不现在就发兵?如果在他们找到孩子们之前,把人一网打尽,不就是能把人救出来了?这时候越拖才越是危险呀!”姜瑜说着看了眼太子,那目光里都是请求。
到了这时候,三个人曾经的恩怨,倒也不算什么了,杜颢玉说道,“殿下,还请您尽快发兵!”
武定侯也觉得应该尽快发兵,但是因为里面有皇长孙在,他不敢轻易的下命令,这件事还是需要太子定夺才行。
太子显然是听进去了,起身,“来人!”
武定侯跪下来说道,“殿下,我愿意前往。”
“好!”
太子叫人拿来了头盔,戴上就准备往外走,姜瑜在他路过自己前面的时候,很认真恳求道,“殿下,请救救我女儿。”
太子停顿过了下,说了一句,“我尽力就是。”然后头也不回的出去了。
姜瑜一直觉得太子似乎对这个皇长孙不太在乎,她太了解他的神态了,今天来这里,更像是公事公办,所以才最后加了那么一句话。
武定侯看了眼姜瑜夫妻,安慰的说道,“姜大人,杜大人,你们放心吧,老夫一定会竭尽所能的去保护好几位公子小姐。”
姜瑜和杜颢玉一同回了自己的马车,外面很快就传来厮杀的声音,姜瑜一会儿掀开帘子看了眼外面,随即又马上拉上,或者坐在马车内,握紧了拳头,紧的都泛白了。
好像是过了许久,其实也就半个时辰的功夫,有个兵士跑过来喊道,“姜大人,您快去前面看看吧。”
姜瑜有种不好的预感,果然听那兵士说,“那些鞑靼人,抓了皇长孙,还有几个孩子,正在威胁殿下呢。”
姜瑜就知道,还是去晚了,只是看到眼前的场景,脸色惨白。魔.蝎`小`说 k.m`o`x`i`e`x`s.c`o`m